【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复习知识点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功能及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B.农田生态系统中,植物以农作物为主,因此农作物的作用非常关键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能够长期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D.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都限定在某一条食物链的固定位置上【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能力大小由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但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超过自我调节能力限度的干扰会使生态系统崩溃。
【详解】A.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而并不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A错误。
B. 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最少,其自动调节能力较差,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B错误。
C.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繁多,能够长期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C正确。
D.并不是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都限定在某一条食物链的固定位置上,如果一条食物链上某种生物减少或消失,它在食物链上的位置可能会有其他生物来代替,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2.在一个由草、兔、狐组成的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假如把狐全部杀灭,图中可以正确表示兔数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A.B.C.D.【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若某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会影响其它生物数量的变化,最后趋于达到生态平衡。
【详解】在食物链“草→兔→狐”中,如果“狐”突然灭绝,兔的数量将会先增加,草随着兔的增多而减少。
后来兔的数量又因草的数量减少而减少。
可见D符合题意。
【点睛】在分析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数量变化时,既要考虑种间斗争,又要考虑到种内斗争,做好全面分析。
3.诗词歌赋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许多诗词蕴含着生物学知识。
下列诗句能体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是A.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D.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在自然界中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不会一直保留着,因为大量的腐生细菌、真菌等会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可见它们作为分解者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如题中叙述的把“落红”化作“春泥”,其原因就是被土壤中的腐生细菌等微生物给分解掉了。
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考点: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4.如果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了食物链的关系,某时间内它们的相对数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四种生物中,丁是生产者B.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可表示为:甲→乙→甲→丙C.若乙的数量增加,短期内,甲、丁的数量会增加,丙的数量会下降D.若乙的数量增加,短期内,丙、丁的数量会增加,甲的数量会下降【答案】D【解析】【分析】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统计图展示了某时间内四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横坐标表示生物种类,纵坐标表示相对数量。
【详解】A.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数量最多的生物;在四种生物中,丙的相对数量最多,因此丙是生产者,A不符合题意。
B. 营养级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食物链中所处的层次,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直接以植物为食的动物为第二营养级,依次类推。
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相对数量就越少。
由于在四种生物中,相对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丙、甲、乙、丁,因此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可表示为:丙→甲→乙→丁,B不符合题意。
C. D. 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可表示为:丙→甲→乙→丁,也就说甲捕食丙,乙捕食甲,丁捕食乙。
如果乙的数量增加,短期内,由于乙捕食甲,丁捕食乙,所以甲的数量会下降,丁的数量会增加;又因为乙的数量增多,导致甲的数量减少,同时甲捕食丙,所以丙的数量会增加,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点睛】本题的重点是食物链。
5.下图中的动物③与动物②之间的关系是A.捕食B.竞争C.合作D.互不影响【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常见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动物③是食虫鸟,动物②是昆虫,食虫鸟吃昆虫,是为了获取食物,维持自身的生存,因此属于捕食关系。
故选A6.下列生态系统中我调节能力最强的是()A.草原生态系统B.森林生态系统C.河流生态系统D.农田生态系统【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是因为它本身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
反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越少,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
在所有的生态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最强,能够长期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
【详解】A.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半干旱地区,年降雨量少很。
缺乏高大的植物,动植物种类比森林生态系统少,调节能力不如森林生态系统,A错误。
B.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
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
自动调节能力最强,能够长期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B正确。
C.河流生态系统由淡水体与其中的生物组成。
淡水生态系统不仅为人类提供饮用、灌溉及工业用水的水源,在调节气候等方面也有重要的作用。
自动调节能力不如森林生态系统,C 错误。
D.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
同野生植物相比,农作物抵抗旱、涝或病虫害的能力差,因此,需要在栽培和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自动调节能力较差,D错误。
故选:B。
【点睛】掌握生态系统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7.下列各种现象,不属于生命活动的是()A.雨后春笋B.葵花向阳C.乌龟产卵D.斗转星移【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A.雨后春笋说明生物能生长,属于生命活动,不符合题意。
B.葵花向阳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属于生命现象,不符合题意。
C.乌龟产卵说明生物能繁殖,属于生命现象,不符合题意。
D.斗转星移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命现象,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理解生物的特征是关键。
8.“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引起梅花开花的非生物因素是()A.降水B.温度C.光照D.土壤【答案】B【解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详解】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光决定植物的生理和分布,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等。
“不经一番彻骨寒,怎的梅花扑鼻来”,引起梅花开花的非生物因素是温度。
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9.下列诗句能反映气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是:()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B.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C.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答案】D【解析】【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详解】A.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是生物对生物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B.“红杏出墙”是由于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B不符合题意。
C.“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的意思是,靠近水边的楼台因为没有树木的遮挡,能先看到月亮的投影;而迎着阳光的花木,光照自然好得多,所以发芽就早,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C不符合题意。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A.海洋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B.大气圈底部、全部水圈和岩石圈的表面形成生物圈C.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具有“地球之肺”之称D.地球上产氧量最多的生态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解析】【分析】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度,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动调节能力,任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
解答即可。
【详解】AB.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内容),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分和岩石圈的表面,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的一部分,故AB错误。
C.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动调节能力最强,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故C正确。
D.海洋生态系统是由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环境两大部分组成,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虽然这些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不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但由于数量庞大,因为在地球上70%的水域中全是藻类植物,且代谢速率极快,所以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每年能够产生三百六十亿吨氧气,占全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是产生氧气最多的生态系统,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功能。
11.在下列生态危机中,通过食物链而引起的是()A.洪涝酸雨B.温室效应C.汞、镉中毒D.砍伐森林【答案】C【解析】【分析】此题主要考查生物富集作用。
有毒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据此解答即可。
【详解】A、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到大气中,容易导致酸雨的产生,但是不会通过食物链富集,A错误。
B、过多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到大气会导致全球的温度的提升,形成“温室效应”,也不会通过食物链富集,B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