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综合检测(二)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2019·十堰市高考模拟试卷)据统计,1850年英国对华出口的工业品总值较1844年少了约75万英镑;同期,英国输华的纺织品总值也低于1845年的水平,1854年甚至降到64万英镑。
这一现象()A.表明中国棉纺织业具有技术优势B.成为英国对华发动新战争借口C.说明英国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反映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放慢答案 B解析当时中国的棉纺织业属于传统的手工业,没有技术优势,排除A项;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后,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英国对华输出商品并非如预想的那样,因此英国认为清政府门户开放不够,从而以修订条约遭到拒绝为借口对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故答案为B项。
英国输出中国的商品总值有所下降,是中国自然经济抵制的结果,不是英国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排除C项;当时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完成,排除D项。
2.1550年到1644年,明朝灭亡前的近百年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多达14 000吨,以至于西班牙人抱怨“中国商人把从新西班牙(今中南美洲)运来的白银几乎全部运走了”。
16、17世纪白银的这种流动()A.促进了中国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B.动摇了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C.引发了西班牙社会的“价格革命”D.导致西班牙在与英国斗争中失利答案 A解析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工商业经济的发展,A项正确;该行为并不能动摇古代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价格革命是新航路开辟引起的,C项错误;英西战争是1588年,这一措施显然不能导致西班牙在与英国斗争中失利,D项错误。
3.“作为斯图亚特家族的成员之一,玛丽赋予新制度以连续性的外观。
威廉懂得,在政治生活中,通过争辩达到信服比排斥更为有利。
威廉和议会有某些不同看法是难免的……议会的力量更大了。
”这段文字反映了()A.光荣革命前国王与议会的关系B.英王已经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C.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中D.司法权独立于王权原则的确立答案 C解析根据题干中威廉和玛丽可知,此时是光荣革命后,故A项错误。
根据题干中“威廉懂得,在政治生活中,通过争辩达到信服比排斥更为有利”可知,此时的国王仍有一部分权力,故B项错误。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议会权力在增大,故C正确。
D项与题干无关。
4.1777年美国通过的《邦联条例》规定:中央政府有决定战争与和平之权,有订立条约与结盟、任命与接受大使之权,有审核各州边界纠纷之权,有任命军官、管理军队之权,为了各邦的共同防御和共同福利,向各邦议会分派和收缴费用之权。
这些规定()A.预示了美国邦联的美好前景B.明确了中央政府的权限C.表明邦联政府可向各州征税D.体现了邦联的集权性质答案 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邦联政府没有政治实权,不能解决美国独立后面临的军事与经济危机,故排除A项。
依据材料可知,《邦联条例》规定了中央政府的相关权力,结合所学,邦联体制下,中央政府权力受到限制,无法有力地控制地方,故B正确。
依据材料“向各邦议会分派和收缴费用之权”可知,邦联政府无法直接向地方征税解决财政问题,故排除C项。
松散的邦联体制下,各州自主性较强,中央无力控制,故排除D项。
5.“17世纪和18世纪末的荷兰人没有选择现代化道路。
他们没有迷恋于持续的增长,也没有注重定向问题——即成为‘西方理性主义专有的’标记的精神问题。
他们却保持着——经纪人的理想。
”材料认为荷兰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是()A.海上贸易垄断权的丧失B.没有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C.过度扩张并卷入欧洲争斗D.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民族国家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17世纪和18世纪末的荷兰人没有选择现代化道路”并结合所学可知,荷兰在17世纪海洋贸易中扮演主要角色,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荷兰经济繁荣的基础是商业,即对外转口贸易,说明其经济基础相当脆弱,没有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在后来英荷战争中失败,衰落下来,B正确;A、C、D三项都不是主要原因。
6.到1860年,英国对几乎所有的货物全部免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
不过,英国更积极于强迫其他国家实行自由贸易,向英国商品敞开大门。
这一政策() A.加速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B.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C.有利于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D.加剧了南北半球的贫富差距答案 B解析材料反映的时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所以应该是商品输出,不是资本原始积累,故A项错误;英国推行自由贸易,有利于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故B项正确;英国的贸易政策对落后国家是一种掠夺,不是有利于贸易合作,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南北半球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
7.人文主义者的最终目的并非从根本上否定基督教信仰,而只是想驱散笼罩在基督教之上的那片虚伪的灵光,破除强加在基督徒身上的禁欲主义的符咒,用人性的、感性的和个人主义的因素来充实和改造基督教。
这里的人文主义者()A.提倡因信称义,倡导王权至上B.反对禁欲苦行,追求民主政治C.抨击君主专制,提倡宗教自由D.汲取传统养分,彰显人性价值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突出了人性的解放,强调人的价值,故D项正确。
8.“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然而两者要实现的目标却有所差别。
文艺复兴的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宗教改革则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这反映了()A.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B.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C.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用领域的局限D.两场运动在不同领域产生的特殊影响答案 A解析材料强调文艺复兴的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标志着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与封建社会的崩塌;而宗教改革则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因此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都是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A项正确;B、C、D三项不是材料主旨。
9.18世纪的欧洲,法国人在反对教会和国家、争取言论自由和人道的斗争中获取快乐;英国的文人则对本国的社会政治体制比较满意;德国的启蒙学者则几乎完全回避政治。
这表明()A.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的传播B.政治环境影响启蒙思想发展C.经济发展程度决定文化差异D.制度构想与政治实践相背离答案 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8世纪启蒙运动中,法国、英国、德国的思想家们对本国政治的不同态度,体现了不同的政治环境对思想及实践的影响,故B项正确;A项科学革命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背离”与法国史实不符,排除。
10.卢梭在《忏悔录》中以一个平民形象,体现了生来具有不肯受束缚、受奴役的性格,不惜万死也要把暴君除掉的愤慨,在受到迫害时不肯屈服,仍然我行我素,也要顽强抗争的斗争精神。
该作品表明()A.卢梭倾向于用革命手段获得民主B.废除君主专制是启蒙思想的核心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是卢梭的追求D.卢梭有推翻君主专制的斗争精神答案 D解析《忏悔录》是一个激进的平民思想家与反动统治激烈冲突的结果。
它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压迫面前,维护自己不仅是作为一个人、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的人权和尊严的作品,是对统治阶级迫害和污蔑的反击。
它首先使我们感到可贵的是,其中充满了平民的自信、自重和骄傲,总之,是一种高昂的平民精神。
故D正确。
11.1919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抓住日全食良机发现星光于日缘处有偏转。
《泰晤士报》当即发表社论:“关于宇宙结构的观念必须改变了。
世世代代以来被认为无可置疑的事实,已被有力的证据推翻,一种新的宇宙哲学正在诞生。
”这一“新的宇宙哲学”()A.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B.第一次系统地说明力学现象C.运用了实验与数学的科学方法D.揭示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答案 D解析材料验证的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它发展了牛顿力学体系,并不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的绝对否定,排除A项。
第一次系统地说明力学现象的应该是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是在17世纪提出来的,排除B项。
运用实验与数学的方法来进行表示这是近代自然科学的特征,相对论是用实验表现不出来的,排除C项。
12.“它排斥虚无缥渺的幻想、排斥神话故事、排斥寓意与象征、排斥高度的风格化、排除纯粹的抽象与雕饰,它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虚构,不需要神话故事,不需要梦幻世界。
”这番言论反映的文学流派是()A.热情的讴歌国家和民族的独立B.是对现代主义文学的重大发展C.以独特的个性化视野描绘感觉D.强调真实客观的再现典型人物答案 D解析A、B、C三项均与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无关,故排除A、B、C。
依据材料“不需要虚构,不需要神话故事,不需要梦幻世界”,可见材料强调的是现实主义文学风格的特点,现实主义文学主张强调真实客观地再现典型人物,故D项正确。
13.近代巴黎举办了一次“无名画家展览会”。
参展的几十位艺术家凭借着丰富的专业知识,把现代光学和色彩综合起来,从物体的本质和表象上进行艰苦的探索,用微小的笔触画在作品上,以保持纯色状态在空间中的混合。
这一艺术流派兴起的时代背景是()A.世界战争给人类心灵造成巨大创伤B.社会各阶层对理性王国深感失望C.工业革命全面而深刻影响西方社会D.欧洲民族运动高涨忧患意识增强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把现代光学和色彩综合起来,从物体的本质和表象上进行艰苦的探索,用微小的笔触画在作品上,以保持纯色状态在空间中的混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绘画风格属于印象画派。
在19世纪科学技术(尤其是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下,一些法国画家以创新的姿态登上画坛,他们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根据自己眼睛的观察和感受,来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强调捕捉光和色之下世界万物的“瞬间印象”,这种对“光”和“色”效果的追求,是绘画技法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C项正确。
A、B、D三项明显不符合题意。
14.在清政府看来,《南京条约》是永保和平的“万年和约”,而英国人魏尔特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
两国对《南京条约》的认识说明()A.中英达成协议从此停止战争B.清政府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C.中英实现了国际贸易的接轨D.中英对条约的本质认识角度不同答案 D解析《南京条约》签订后中英并未完全停止战争,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南京条约》后开放通商口岸事宜,故B项错误;《南京条约》通过不平等条约的方式使中国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项错误;两国都认为自己获得好处,认识角度不同,故D项正确。
15.《南京条约》第十款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
”《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将6类160余种货物税率用两国协定的方式规定下来,清政府从此承担了相应的条约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