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一、渗透日常生活
2、在一日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
二、教师的示范教育
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应该成为幼儿的一面镜子,向幼儿灌输任何东西,自己都先做出好的榜样,严格要求自己,作孩子的表率,努力培养孩子好的品德,就会
为他们美好的前程创造条件。
让自己的一举一动对幼儿产生潜移默
化的作用。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的缘故,他们离开家庭、离开父母会
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老师就成了他们唯一的依靠。
这就要求教师要
象妈妈一样去细心呵护、关心、帮助每一个孩子,消除他们的恐惧
心理,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精神环境,用爱心去温暖孩
子的心田,孩子在获得爱、感受爱的同时,逐渐也学会了如何去关心、帮助别人,同时一种互敬互爱、懂礼守纪的良好个性、行为品
质也在逐渐的形成。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意识到自身行为的榜样作用,加强品德修养和心理修养,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态度对幼儿潜移默
化的影响。
三、建立家园互动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大家都认可一句话:"最了解孩子的
莫过于父母"。
所以,作为孩子的父母,要身正,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或许我们的一句话、一个手势、甚至一个眼神就会影响甚至改
变他们的一生。
特别是家庭成员间在生活中应相互尊重、相互谦让,与邻里、同事友好相处,关心别人,为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和谐的家
庭氛围,在生活中无形的为孩子做出榜样。
有的家长脾气急躁,只
要孩子犯错了,不管什么原因,先劈头盖脸的责骂一顿,或者是暴
打一通。
这样家庭的孩子很容易丧失自信,不愿意去改正错误。
而
有的家长却"性情温和",无论孩子犯了什么样的错误,他都会"耐心
细致"的说教,哪怕是同样的错误短期内重复发生了若干次。
这样家
庭里的孩子很容易形成错误的道德判断,认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
要是爸爸妈妈说教过了那么事情就此完结了。
所以父母应从家庭实
际出发,根据孩子身心发育的特点和品德形成的规律,从日常生活
中的小事抓起,对孩子进行生动的渗透性的道德启蒙教育。
一、教师以身作则,让幼儿在模仿中进步。
二、多表扬少批评,让幼儿在开心中进步。
想得到老师的喜欢和表扬是每个幼儿的心愿,当他们得到表扬和夸奖时,心情会感到轻松愉快,并会继续努力表现出好的思想行为,当他们受到老师的批评和训斥时,则会表现出了羞愧或反感,胆小
的会改正,但更多的是屡教不改,甚至是变本加厉,因此,我们在
对幼儿进行教育时,要尽量多用表扬少用批评,要留心观察每一个
幼儿在一日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经常把那些有好行为好习惯的幼儿
或有进步的幼儿提出来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不仅会增强那些受到
表扬的幼儿的自信心和荣誉感,在今后会继续表现出良好的思想品
德和行为习惯,其他幼儿看到同伴得到表扬,也会向他们学习,积
极做出好的行为表现,以求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夸奖。
在这种相互学习、争先恐后的激励机制中,具有好行为和好习惯的幼儿会越来越多,我们的德育教育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比如:这个学期我到大(6)班代保育工作时,贺敏然等几个幼儿特别爱帮老师收拾餐具、打
扫卫生,我就抓住这个机会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表扬他们的好行为,结果后来有许多小朋友在吃晚午餐后都争先恐后地帮着老师收餐具、擦桌子、叠凳子,甚至拖地、扫地,看他们那一个个热爱劳动的身
影真是可爱极了,虽然他们因年龄太小,打扫得不太干净,但我也
表扬了他们那种热爱劳动、乐于做事的好思想、好行为,并趁机教
会了他们收拾碗筷、桌椅、扫地拖地的正确方法。
三、学规范、明是非,在知识中进步。
四、家园一致,让幼儿在同心中进步。
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家庭的教育和影响不容忽视,试想:如果一个家长满口脏话、动手就打人,那他的孩子怎么可能做到文明礼
貌的去对待别人呢?要培养幼儿园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必须要家园双方
的共同努力,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都要给幼儿一个正确的发展
导向,家长也要以身作则,成为孩子成长的表率。
(一)萌发幼儿对祖国的爱
(二)使孩子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三)培养孩子养成诚实的良好品质
(四)培养幼儿勤劳、俭朴的品质
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品德。
在家庭早期教育中,教育幼儿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和美德,也是我们对孩子思想品
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此,在物质生活比较充裕的今天,父母
也不能忽视对孩子勤俭节约的教育,节约永远都是一种美德。
从点
点滴滴的小事入手,逐步培养孩子节俭的习惯,培养孩子节俭的品质,不能只讲理论,特别是对年幼的孩子,更重要的是从日常小事
入手,经常不断地要求,不能放松。
只要持之以恒,时间久了,孩
子就会养成良好的节俭习惯。
(五)培养幼儿大方、好客的品质
(六)培养孩子勇敢、坚强、活泼、开朗的性格
勇敢是指人不怕危险和困难,有胆量的一种心理品质。
这种品质与人的自信心和自觉克服恐惧心理的能力结合在一起的,必须从小
开始培养。
要教育孩子敢于在陌生的集体面前说话、表演;鼓励孩子
参加力所能及的各类游戏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要求孩子能克服
各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经常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例如:故事大王比赛、运动会、演讲等。
培养孩子的勇敢品质。
家长要教给孩子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并讲解
有关知识,让孩子产生足够的自信心。
1.游戏法
幼儿的全部生活内容只有一项:游戏。
他们甚至把洗澡、吃饭、睡觉等都归入游戏王国中。
他们通过游戏认识世界,认识生活准则,形成道德规范。
所以家长应和孩子一起玩,并利用游戏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
游戏内容要健康、有趣、有吸引力。
游戏中的主人翁应是好人,即正直的人,善良的人,助人为乐的人。
如果游戏中有坏人,
最后一定要让这些坏人受到处罚。
例如,“医生看病”游戏,“医生”一定要是个关心病人,时时为病人着想,医术高明的好医生。
“警察抓坏蛋”游戏,一定要
“民警叔叔”获胜。
“妈妈和孩子”游戏,应让“孩子”在“妈妈”面前说实话,不撒谎……。
2.榜样示范法
幼儿喜欢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所仿效。
所以,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楷模。
夫妇间的矛盾不应在孩子面前暴露。
父母不在孩子面前随便议论别人。
涉及一些是非问题,要认真给孩
子讲清道理,让他明白对在哪里,错在哪里,不要含糊其辞。
父母
说话要算数。
3.自我管理法
从孩子能独立行走的那一天起,凡孩子自己能做的事,鼓励他自己去做,并且让孩子觉得做这些事是光荣的、有趣的。
要以“力所
能及”为原则,“养成习惯”为目标。
如果孩子做得不好,不要责骂,而要告诉他如何做才能更好。
4.行为约束法
要从小约束孩子的行为。
如父母在家学习或休息时,孩子不要吵闹,在公共场合不要随地大小便或乱扔东西,如果孩子随便扔废纸,家长不要代捡而要鼓励孩子自己拾起来丢进垃圾箱。
这样慢慢地使
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时时提醒孩子,不要因为他的某些行为
损害别人。
5.自编故事法
自编故事要注意:①有针对性;②有情趣,并具有感情色彩;③与一定的行为训练相结合。
6.故意忽略法
7.暗示法
暗示法可分为语言暗示、榜样暗示、情境暗示、艺术暗示等。
其中运用量广泛的是语言暗示。
如父母带孩子去串门,会这样暗示孩子:“你见到李叔叔应该怎么说?”孩子就会说:“李叔叔好。
”这就是语言暗示。
这种暗示运用得很普遍。
8.反射情感法
反射情感法,就是你将幼儿的感受用你的话向他表示,像镜子一样将他的感受反射回去。
如你3岁的孩子哭着跑来告状,说小明打了他。
你同情地说:“喔,小明打了你。
”把他的感受反射回去,从而平息他的情绪。
再如孩子听了大灰狼的故事,晚上可能会突然从自己房里跑出来说:“屋里有狼。
”你可以说:“喔,是白天讲的故事中的大灰狼吓坏了你。
”把他向你表明的感受反射回去。
这样很快就能平息他的情绪。
看了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方法的人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