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培训课件
例进行拌合的砂石。
• 6.4 施工准备 • 6.4.1 技术准备 • 6.4.1.1 根据设计要求选用砂或砂石材料,经试验检
验材料的颗粒级配、有机质含量、含泥量等,确定 混合填料的配合比。
• 6.4.1.2 施工前应根据工程特点、设计要求的压实系 数、填料种类、施工条件等,进行必要的压实试验, 确定砂石料含水量控制范围、摊铺厚度和夯实或碾 压遍数、机械碾压速度等参数。根据现场条件确定 施工方法。
范
• GB50025 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 • GB/T50123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 JGJ79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程 • JGJ104 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
• 6.3 术语 • 6.3.1 砂石地基 • 采用砂或砾石(碎石)混合物,分层回填夯实或压
实的一种软弱土层换填处理地基。
• 6.3.2 地基处理 • 为提高地基承载力或消除地基土的不良工程性质
• 4.5灰土地基的质量验收标准应符合表4-5的规 定。
• 3.2.6找平与验收
• 灰土最上一层完成后,应拉线或用靠尺检查标高和 平整度,并办理验收手续。
• 3.3季节性施工
• 3.3.1雨期灰土施工时,基坑(槽)或管沟回填的应 有防雨排水措施,且连续进行,尽快完成,对刚打 完或尚未夯实的部分应及时铺盖,防止地面水流入 槽坑内,造成边坡塌方或基槽破坏。3.3.2当灰土遭 受雨淋浸泡时,应及时将积水及松软灰土除去,并 重新补填新灰土夯实。受浸的灰土应在晾干后,再 夯打密实。
(2)施工过程中应检查分层铺设的厚度、分段施工时上下两 层的搭接长度、夯实时的加水量、夯压遍数、压实系数。
(3)施工结束后,应检验灰土地基的承载力。 (4)灰土地基的质量检验标准如表2-2所示。
2.2.2
灰土地基
• 1 适用范围 •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基坑、基槽、室内地坪、
管沟、室外台阶和散水等基础或垫层的灰土工程。
(如黄土的湿陷性、膨胀土的胀缩性、松散砂土的 液化性质等),改善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而采取 的人工处理地基的方法。
• 6.3.3 换填垫层法 • 挖去地表浅层软弱土层或不均匀土层,回填碎石、
卵石、砂夹石、土夹石;砂、石屑;粉质黏土,灰 土;粉煤灰等材料,并夯压密实,形成垫层的地基 处理方法。
• 6.3.4 压实系数 • 土在施工时实际达到的干密度与室内采用击
• 3.2.6找平与验收
• 灰土最上一层完成后,应拉线或用靠尺检查标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平整度,并办理验收手续。
• 3.3季节性施工
• 3.3.1雨期灰土施工时,基坑(槽)或管沟回填的应 有防雨排水措施,且连续进行,尽快完成,对刚打 完或尚未夯实的部分应及时铺盖,防止地面水流入 槽坑内,造成边坡塌方或基槽破坏。3.3.2当灰土遭 受雨淋浸泡时,应及时将积水及松软灰土除去,并 重新补填新灰土夯实。受浸的灰土应在晾干后,再 夯打密实。
• 2.3.2对上一道工序完成情况的要求 • 2.4技术准备 • 2.4.1编制施工方案报监理审批后进行技术交底。 • 2.4.2场地工程地质资料和水文地质资料的复核。 • 2.4.3施工前应根据工程特点、填料种类、设计压实系数、施工条
件等,合理确定填料含水量控制范围、铺土的厚度和夯打遍数等 参数。 重要的灰土填方工程其参数应通过压实试验来确定。
• 2 施工准备 • 2.1材料: • 2.1.1土:优先利用基槽中挖出的土,但不得含有有机杂物,使用
前要先过筛,其粒径不大于15mm。含水量要符合规定。 • 2.1.2石灰:用块灰或生石灰粉;使用前应充分熟化、过筛,不得
夹有粒径大于5mm的生石灰块,也不得含有过多的水分。 • 2.2机具设备: • 压路机、木夯、蛙式或柴油打夯机、手推车、筛子(孔径6~
• 2.3.3当地下水位高于基坑(槽)底时,施工前应采取排水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使地下水位保持在施 工面以下500mm左右,并在三天之内不得受水浸泡。
• 2.3.4房心灰土和管沟灰土,应先完成上下水管道的安装或管沟墙间加固等措施后再进行。并且将沟槽、 地坪上的积水或有机杂物清除干净。
• 2.3.5施工前,应做好水平高程的标志。如在基坑(槽)或沟的边坡上每隔3m钉上灰土上平的木橛;在室 内和散水的边墙上弹上水平线或在地坪上钉好控制标高的标准木桩。
• 3.3.3冬期灰土的土料,不得含有冻土块,要做到随 筛、随拌、随打、随盖,认真执行留、接搓和分层 夯实的规定。大气温度在-10℃以下时,不宜施工。
• 1 适用范围
•
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基坑、基槽、室内地坪、管沟、室外台阶和散水等基础或垫层的
灰土工程。
• 2 施工准备
• 2.1材料:
耙子、平头铁锹、胶皮管、小线和木折尺等。
• 2.3作业条件
• 2.3.1基坑(槽)外侧摊铺灰土前,必须先行钎探并按设计和勘察部门的要求处理完地基,并办理完验槽 的隐检手续。
• 2.3.2基础外侧打灰土,必须对基础、地下室墙和地下防水层、保护层进行检查,发现损坏时应及时修补 处理,办完隐检手续;现浇的混凝土基础墙、地梁等均达到规定的强度,不得损坏混凝土。
• 6.4.1.3 编制施工方案和技术交底,并向施工人员进 行技术、质量、环保、文明施工交底。
• 6.4.2 物资准备
• 6.4.2.1 天然级配砂石:宜采用质地坚硬的中砂、粗 砂、砾砂、碎(卵)石、石屑等,有机物含量不超 过5%、含泥量应小于5%,颗粒级配应良好。采用细 砂、粉砂时,应掺入一定数量粒径在20mm~50mm 的碎石或卵石,且要分布均匀。
实试验得到的最大干密度之比。通常用以表 示填方的密实度要求和质量指标。
• 6.3.5 颗粒级配 • 表示砂石中粗细颗粒搭配的情况,是评定砂
石质量的技术指标之一。
• 6.3.6 天然级配砂石 • 不需加工,开采后直接使用的天然级配砂石。
• 6.3.7 人工级配砂石 • 根据砂石密实度的要求,按试验确定的砂石级配比
2.1 2.2 2.3 2.4 2.5 2.6
地基与基础施工勘察 地基 桩基础 土方工程 基坑工程 分部(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
1、所有建(构)筑物均应进行施工验槽
(1)遇到下列情况之一,应进行专门的施工 勘察。
(2)施工勘察应针对需要解决的岩土工程问 题布置工作量,勘察方法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施 工验槽、钻探取样和原位测试等。
10mm和16~20mm两种)、标准斗、靠尺、耙子、平头铁锹、胶 皮管、小线和木折尺等。
• 2.3作业条件 • 2.3.1基坑(槽)外侧摊铺灰土前,必须先行钎探并按设计和勘察
部门的要求处理完地基,并办理完验槽的隐检手续。
• 2.3.2基础外侧打灰土,必须对基础、地下室墙和地下防水层、保 护层进行检查,发现损坏时应及时修补处理,办完隐检手续;现 浇的混凝土基础墙、地梁等均达到规定的强度,不得损坏混凝土。
• 4 质量标准
• 4.1基底的土质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 4.2灰土土料、石灰或水泥(当水泥替代灰土 中的石灰时)等材料及配合比应符合设计要 求,灰土应搅拌均匀。
• 4.3施工过程中应检查分层虚铺的厚度、分段 施工时上下两层的搭接长度、夯实加水量、 夯实遍数、压实系数。
• 4.4施工结束后,应检查灰土地基的承载力。
(6)除上述指定的主控项目外,其他主控项目及一般项目可随意抽查,但 2.2.1
复合地基中的水泥土搅拌桩、高压喷射注浆桩、振冲桩、土和灰土挤密桩、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及夯实水泥土桩至少应抽查20%。
一般规定
(1)灰土土料、石灰或水泥(当用水泥替代灰土中的石灰时 )等材料及配合比应符合设计要求,灰土应搅拌均匀。
• 2.1.1土:优先利用基槽中挖出的土,但不得含有有机杂物,使用前要先过筛,其粒径不大于15mm。含水 量要符合规定。
• 2.1.2石灰:用块灰或生石灰粉;使用前应充分熟化、过筛,不得夹有粒径大于5mm的生石灰块,也不得 含有过多的水分。
• 2.2机具设备:
•
压路机、木夯、蛙式或柴油打夯机、手推车、筛子(孔径6~10mm和16~20mm两种)、标准斗、靠尺、
• 3.3.3冬期灰土的土料,不得含有冻土块,要做到随 筛、随拌、随打、随盖,认真执行留、接搓和分层 夯实的规定。大气温度在-10℃以下时,不宜施工。
• 5 成品保护
• 5.1施工时应采取措施保护定位桩,防止碰撞 位移,并经常复测。
• 5.2灰土地基打完后,应及时进行基础的施工 或地坪面层的施工,否则应临时遮盖,防止 日洒雨淋。夯实后的灰土,三天内不得受水 浸泡。
(3)施工结束后,应检验砂石地基的承载力。 (4)砂和砂石地基的质量检验标准如表2-3所示。
砂和砂石地基
2.2.3
• 6.1 范围
•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砂石为垫层材料的换填垫 层法地基处理的施工要求、方法和质量控制 标准。
•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工程中基坑、基槽等浅层 软弱地基及不均匀(含其下有暗沟、洞穴) 的地基处理施工。
• 5.3灰土施工时,对基础、基础墙或地下防水 层、保护层以及各种管线,均应妥善保护, 防止回填灰土时碰撞或损坏。
2.2.2
灰土地基
(1)砂、石等原材料的质量、配合比应符合设计要求,砂、石应搅拌 均匀。
(2)施工过程中必须检查分层厚度、分段施工时搭接部分的压实情况 、加水量、压实遍数、压实系数。
• 2.3.2对上一道工序完成情况的要求
• 2.4技术准备
• 2.4.1编制施工方案报监理审批后进行技术交底。
• 2.4.2场地工程地质资料和水文地质资料的复核。
• 2.4.3施工前应根据工程特点、填料种类、设计压实系数、施工条件等,合理确定填料含水量控制范围、 铺土的厚度和夯打遍数等参数。 重要的灰土填方工程其参数应通过压实试验来确定。
• 不适用于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或渗透系数小 的黏性土地基。
• 6.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