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模板专项方案编制要点说明
为增强项目部在高大模板专项方案编制时的规范性、可行性,减少往返修改的占用时间,现将方案编制中的几个重点内容予以说明,期望编制人员在方案策划之初就能够予以重视和执行,提高工作效率。
一、工程概况
1、高大模板各部位所在楼层位置、层高、板厚、梁截面、柱距与梁板跨度、满堂支撑架高宽比、立杆支承面的楼板、底板等结构情况(包括厚度、混凝土强度、设计承载力、是否存在后浇带等情况一并说明)。
以上情况应在方案中集中描述,保持全文一致。
2、高大模板各部位的梁板的布置与截面尺寸应在各部位的平面图、立面图中标识。
对于通高、天井、临边等高大模板部位,宜结合剖面图、大样图等说明其与相邻周边中间层的结构梁板的关系、与临边防护的关系。
二、模板构造说明
应对涉及的梁、板、墙柱结构进行分类,并对每一类梁、板、墙柱的模板构造布置方式进行说明,要求详细具体,并通过支架立杆的平面、立面图、剖面图、剪刀撑布置图和立杆顶部、底部节点大样图、抱柱等固结点大样图来进一步说明。
例如以某工程为例:
布置方式:
1、本工程最大支模高度为 5.7m,支撑系统采用Φ48.3×3.6(验算取Φ48×3.0)钢管扣件搭设,步距不大于1800,18厚胶合板,小楞40×80木方(验算取35×70)。
2、梁下木方平行于梁截面布置,板下及正对梁下的立杆顶均为双钢管主楞,可调托撑节点;梁两侧梁板共用的立杆于梁下采用单钢管主楞和双扣件节点(扣件拧紧力矩、抗滑移扣件上的下顶紧程度均全部检查,且上下扣件间隙≤2mm)。
3、梁下横向两根外侧立杆间距=梁宽+600,横向立杆中间间距=(梁宽+600mm)÷(梁下每排立杆根数-1),梁下立杆沿梁长方向纵距≤900(除另有说明者以外)。
4、梁板支撑系统具体做法如下:
①梁1(截面积S≤0.21㎡):梁底木方间距≤250,梁下每排设3根承重立杆, 立杆沿梁长方向纵距为900, 以300×650梁为验算对象。
②梁2(截面积0.21㎡<S≤0.24㎡):梁底木方间距≤200,梁下每排设3根承重立杆,立杆沿梁长方向纵距为450,以200×1200梁为验算对象。
③板下(≤160 mm厚):立杆纵、横向间距900,板底次楞40×80方木@300,主楞双钢管,可调支撑托节点。
④柱、墙及梁高≥700梁的侧模:竖向次楞方木≤200,双钢管主楞(含柱箍)水平布置,竖向间距400;Φ12普通对拉螺栓,竖向间距≤400,水平间距≤400。
5、通用构造措施:
①梁板下立杆间距均应成整倍数,并应相互双向拉通连接紧固,遇已浇筑的墙柱等竖向构件及周边楼层边梁板时,均采用水平钢管抱箍抱柱或拉结、顶紧形成固结点,其竖向间距≤3m、水平间距≤6m;扫地杆距地≤200。
②支架外围周圈、内部双方向每4米及大梁两侧均应设置竖向连续剪刀撑,扫地杆层、最顶部水平杆层均应设置水平连续剪刀撑。
③立杆均采取对接接长方式并按规范要求错开布置,高支模部位的墙柱模板支撑互成整体。
④混凝土浇筑设备与混凝土输送管道均另设置支撑加强。
⑤高支模施工区设上下通道、安全平网防护及操作层、防跌层。
当因结构特点或施工工艺安排出现支撑系统的布置方式、基本假定与文字说明与上述分类不同的特例情况时,应对方案做进一步完善;计算书应按JGJ130-2011新规范要求验算。
三、主要编制依据
现将以下常用的规范列明如下,便于方案编制时采用。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2011年版)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 50300-2013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 46-2005
《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
《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 162-2008
《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
《建筑施工高处作业安全技术规范》JGJ80--91
《木结构设计规范》(GB50005——2003)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
《木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6——2012)
《建筑施工安全技术统一规范》(GB50870——2013)
《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
《建筑施工临时支撑结构技术规范》(JGJ300——2013)
《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屋市政工程脚手架支撑体系使用的钢管扣件等构配
件管理的通知》(粤建质函【2011】796号)
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文]
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建质[2009]254号文)本工程施工图纸、施工合同及施工组织设计等
项目部所采用的施工计算软件。
四、计算要点说明
1、模板构造布置方式在进行软件计算时,要首先考虑布置方式的可施工性,即:尽管验算结果满足要求但是工人施工难度大、或者无法施工的情况也不能作为方案结果;
2、应根据模板支架搭设参数和构件分类选择代表性构件的最不利工况进行验算。
3、对于计算软件建议进行及时更新,对于计算书的具体内容应进行必要的审核,避免异常数据和结果或明显的错误,也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采用其他软件对结果进行复核。
4、计算书中的材料参数,考虑到现场材料的不确定性,适当采用缩小尺寸计算。
五、需完善事项
1、鉴于混凝土浇筑施工对模板支撑体系的影响较大,方案需对混凝土浇筑
进行必要说明,介绍高大模板部位混凝土浇筑的具体流程,应有具体的浇筑设备、浇筑路线、浇筑方法、浇筑速度等的统筹安排,确保浇筑过程中支撑系统受力均匀。
例如:
当采用布料机作为浇筑设备时,应满足《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 33-2012第8.10节的相关条文规定。
比如:混凝土浇筑设备与管道均另搭设支撑架,不与模板支架相连等。
2、完善应急救援预案与监测监控措施,应有监测点设置布置图;监测方法、周期、允许变形值、报警值等监测指标;明确监测仪器设备的名称、型号、精度等级;明确检测人员、结果反馈与响应流程、管理制度等。
以上要点请项目部方案编制人员在编制方案时予以充分吸收,提高方案编制的效率。
技术研发中心
二〇一四年八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