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制优化理论及其在我国煤矿中的运用1税制优化的含义何为税制优化?按照税收经济学的一般管理,税制优化主要是指税收制度的设置必须满足一定税收原则的要求,这些原则包括可效率、公平、经济稳定与增长、管理等等。
而提供政府所需财政收入的同时,又能较好地解决对经济行为主体的激励问题。
但是,这一税制优化目标能否实现,如何实现以及实现的方式取决于实现这一税制时所需的各种条件是否充足,也即取决于在税收原则实现过程中是否存在各种约束或限制。
2 税制优化理论的三大流派2.1 正统学派税制优化理论正统学派的最优税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拉姆齐、阿特金森、斯蒂格里兹、米儿利斯、费尔德斯坦、戴蒙德等,它发展于21世纪20年代,鼎盛于70年代。
正统学派积极倡导税制的最优化,其假定条件有三个:第一,完全竞争市场假设;第二,行政管理能力假设,任何税收工具的使用都不受政府约束,且行政管理费用低廉;第三,标准福利函数假设,设定了最优税制目标,即实现福利最大化。
在这些假设下,政府不可能不费代价地筹集到财政收入,该代价集中体现为税收干扰资源配置产生的经济效率损失,即“超税负担”。
所以,政府和税收理论都致力于寻求一种最优的税收工具,以使得能够筹集既定收入量的前提下,产生最小的超税负担。
2.1.1 直接税与间接税搭配理论经济学家希克斯、李特尔、克利特等从不同角度对直接税(所得税)与间接税(商品税)的优劣进行探讨,指出在两者合理并存的基础上,税制模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政策目标。
首先,直接税(所得税)与间接税(商品税)应当是相互补充的而非相互替代的,两者不可偏废。
直接税易于实现分配公平目标,间接税易于实现经济效率目标,二者各有优劣。
但要实现税制的公平与效率兼顾,直接税与间接税二者不能偏废,承认了二者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其次,一国税制模式的选择取决于该国政府的经济政策目标。
在直接税和间接税并存的复合税制情况下,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实现二者的合理搭配,也就是税制模式的确立问题。
最适课税论认为,要依据一国政府的经济政策目标来确立税制模式。
也就是说,若一国政府的经济政策目标是以经济效率为主的,就应当选择以间接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模式;反之,若一国政府的经济政策目标是以公平分配为主的,则应当选择以直接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模式。
最后,从商品税本身来看,由于其容易实现效率目标,为兼顾公平,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其具有公平收入分配功能。
从所得税本身来看,由于其容易实现公平目标,为兼顾效率,则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其促进经济效率。
2.1.2 最优商品税理论该理论主要探讨:如果政府只能以商品税作为筹集既定收入的工具,怎样的一套商品税才能使超税负担最小化,从而使纳税人保护尽量多的福利?一种回答是:最有商品税是对所有商品征收单一税率的商品税,因为单一税率不影响相对价格,而差别税率会扭曲相对价格,故非最优。
另一种回答是:1927年英国剑桥大学福利经济学家弗兰克.拉姆齐认为,最优商品税具有一套差别税率结构,每种商品税税率的高低与该商品供求的价格弹性成反比,即逆弹性命题。
2.2.3 生产效率的税收条件理论该理论讨论政府征税是否怎样才能保证生产的高效率这么一个问题。
根据帕累托效率理论,任何一种产出税或要素税,则比导致生产的低效率。
显然,从生产的角度而言,前面讨论的假定政府只课征商品税不征其他任何税的拉氏税可以保证生产的高效率。
我们现在来考虑这样一种情况:政府除了征收商品税外,还课征公司税、关税、投入税和其他对生产有扭曲作用的税。
此时,为了保证生产的高效率,在商品税方面应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又在什么条件下,政府有必要征收这些扭曲性税收呢?这就是生产效率的税收条件理论所探讨的核心问题。
戴蒙德和米尔利斯在70年代初得出的结论是:只要政府能够获得充分的信息从而不受约束地制订出最优商品税方案,并且征税能力不受限制,从而能对所有企业征收100%的纯利润税,则生产效率可以唯一地通过拉氏商品税得到保证。
这种情况下,政府就不应对厂商征收扭曲性税收。
如果政府因信息获取程度和课税能力受到限制而无法对厂商征收100%的纯利润税,那么最好的办法是直接对最终消费者征税,以便保证经济仍处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
斯蒂格里兹和戴斯古卜塔进一步指出,实际上政府很难区分某些商品究竟是生产者使用的还是最终用户使用的,无限公司部门的资本收入和工资收入以及公司部门的纯利润和企业家创造的成果,这些限制性因素使得生产效率不能通过拉氏商品税得到保证,因此政府仍不得不对生产者征收具有扭曲作用的税收。
2.2.4 最优累进所得税理论20世纪70年代以后,最优税收理论又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中贡献最大的是维克里和米尔利斯,他们把信息不对称引入税收理论中,从而使最优税收理论的探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米尔利斯等学者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所得税上,通过一系列研究得出结论:效率与公平在税收问题中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两者对社会福利的提高与否都有很大的影响,最优税制的设计应该兼顾效率与公平。
该理论认为:1)对所得课税最好采用低累进税率。
即在政府目标是使社会福利函数最大化的前提下,可以采用较低累进程度的所得税实现收入的再分配。
这是因为所得税的累进程度越高,边际税率越高,替代效应越大,超额负担也越大,从而会导致经济效率的损失。
且过高的边际税率只是限制了高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低收入者所获得的免税额或补助额并没有因此而增加,这显然无助于低收入者福利水平的提高,无益于公平分配目标的实现。
2)最适所得税率应当呈倒“U”型。
即从社会公平与效率的总体角度来看,中等收入者的边际税率可以适当高些,而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应适用相对较低的税率,拥有最高所得的个人适用的边际税率甚至应当是零。
2.2 供应学派税制优化理论供给学派是继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之后,现代西方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流派。
其基本的经济思想是强调供给因素对于经济的决定作用,主张政府的经济政策应以有效地刺激供给、提高生产效率作为主要目标。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阿瑟教弗、罗伯特·蒙德尔、保罗·罗伯茨和诺曼·图尔。
供给学派的税制优化理论大致可概括为两部分:对最优税收制度的看法以及刺激供给的税收理论。
1)最优税收制度的观点供给学派的经济学家认为税制最重要的目标是促进经济效率,并认为最优税收工具有以下特征:“(1)对个人挣钱能力征收的总付税;(2)若总付税不可行,次优的选择是对个人自然增长的资本利得(即未实现的资本利得)征税,或对休闲的补充品征税,或对个人一生的支出征的税;(3)对供给和需求相对缺乏弹性的商品和生产要索(如土地)征税;(4)对意外所得和因占有稀缺资源而获得的收益征税;(5)用以矫正市场失灵的税。
对于最优税率水平,供给学派的观点是:应对不同商品和个人收入设计不同的税率;不宜采用高边际税率;现行所得税的高边际税率和累进程度应予以降低。
供给学派所倡导的最优税制,虽以效率为最重要的目标,但并未将公平排斥在外。
相反,他们认为:拓宽税基和降低名义税率是协调公平和效率的最好办法,而传统的以高累进税率去获取公平是不可取的,这既损害效率又未能改进公平。
2)刺激供给的税收理论以税收刺激供给是供给学派税制优化理论的核心。
供给学派认为,税收制度、政府支出和货币政策都会影响储蓄、投资和劳动供给。
而在刺激供给的各种手段中,税收被认为是最有效和最重要的,其中最关键的又是降低边际税率。
边际税率决定税后净收益率,进而影响供给。
因此该学派认为:只是降低边际税率而不是降低平均税率的减税形式,对于刺激供给才会产生明显的效果。
供给学派的精髓在于指出高边际税率有害无益,认为大副度和持续地降低高边际税率才是经济政策的重心,这种观点己经融入到80年代以来的国际性税制改革潮流中,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3 公共选择学派税制优化理论公共选择理论起源于财政交换理论,又称“政治学的经济理论”,是一门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边缘性理论。
其基本特点是以经济学的市场行为分析方法,揭示个体选择形成社会选择的政治过程。
该学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詹姆斯·布坎南。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石是它的独特的国家观。
传统理论假定政府是以增进社会福利为基本目标,而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国家并非是一个单一的实体,它是由具有有限理性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体。
公共选择就是在个体自由表达偏好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社会中的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极大化的基础上进行自由选择和自由交换,并表达所需要的政治过程的结果。
公共选择的基础不是社会效用函数,而是个人效用函数。
分析个人在经济市场中关于商品供求选择行为的方法,同样地适用于分析政治市场。
对各种公共政策评判的标准就是“全体一致同意原则”。
公共选择理论在上述基本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自己的税制优化理论,其基本内容为:1)最优税制的概念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最优的税收工具就是参与公共选择的个体能够获得一致同意的税收工具。
然而在现实中,这种税收工具并不存在,因为一致同意仅在理论上成立。
因此,次优的税收工具更接近现实。
只有当所有纳税人预计到他们从政府那里获得公共服务的利益,大于其通过税收转移给政府的资源价值时,才会一致同意纳税。
公共选择理论特别强调,要建立最优税制绝不是个简单的税制问题,还必须联系公共支出。
因此,公共选择理论的最优税制系指这一税收制度所提供的公共品,分摊给每个人的税收份额,能获得一致同意的税制。
税制优化就是由现行税制向一致赞同程度最高的税制的逼近。
2)最优税制的条件公共选择理论认为,要建立上述能获得一致同意的最优税制,存在一个关键的问题需要解决,这就是个体真实偏好强度的显示问题。
如果个体有意夸张或有意隐藏其偏好,则会扩大交易成本,政治过程所产生的结果就不会是公正和有效率的。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某种特定的税收结构可以产生这样的功能:使个体感到只有真实地显示自己的偏好,才能使自身处于最佳境地。
这种税收制度应包括两类税:一类税用以补偿公共品的生产成本,另一类税用以保证个人真实地显示偏好。
3)最优税制与公共支出最优水平的关系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最优税制不仅应促使个人真实地显示其对公共支出的偏好程度,还应将政府的实际公共支出水平限定在公众所愿意的水平之上,即社会最优的公共品供给量。
这一最优水平由个体通过公共选择过程确定。
当公共支出仅以税收形式筹集时,这一税制产生的最佳公共品供应量占其所能提供的最大税收的比重,应限制在预先规定的某一水平上(用K表示)。
可用如下公式表示:Ge/Tm(t,y)=K。
其中Ge为公共支出的最优水平;Tm(t,y)为既定税制所产生的最大税收,它是税率t和税基y的函数;K为最佳公共品供应量占最大税收的比重,由反映公众偏好的政治程序预先规定,所以是个外生变量。
上式的经济含义是:公众通过选择税率结构和税基两个基本要素构成的税制,限制政府的公共支出在公众的意愿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