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实践报告——行政复议程序
此次行政法的实践课采取情景小剧场的模式进行,每个人都参与扮演了相关的角色,深刻体会到剧场中角色的内心感受,并了解到行政法中各个程序应该如何进行。
我们组的小剧场与行政复议有关,虽然只有四个角色,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参与,同时也对行政复议程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行政复议的一些了解:
行政复议是行政复议机关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基于申请而予以受理、审理,并做出决定的制度。
它是一种经申请而启动的制度化程序。
是对具体行政行为的一种法律救济制度。
行政复议组织包括行政复议机关,行政复议机构,行政复议委员会。
行政复议的原则包括:
①合法原则,要求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受理复议案件,按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审理复议案件,做出复议决定的依据应当合法,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②公正原则,要求复议机关应当平等的对待申请人和被申请人,要求复议机关不仅仅是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且还应当审查其合理性,公平对待不同的申请人。
③公开原则,要求行政复议活动应当公开。
④及时原则,要求复议机关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处理复议申请和审结复议案件。
⑤便民原则,要求复议机关在行政复议中,应努力创造条件为申请人提供方便,更不能刁难复议申请人。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行政复议工作受制约,任何人不能做自己案件的法官。
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的,都会对自己不利的东西予以躲避或者掩饰,所以让每个人实现自我的监督往往会成为可笑的谎言。
公正作为法律的价值追求分为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程序公正是实现实体公正的前提,但程序公正并意味着实现了实体公正。
然而,我国的行政复议机关是政府部门内部的法制工作机构,自己难以监督自己,那么这就使得我国的行政复议机构在职能活动过程中很容易就产生程序的不公。
又如完善调查、证据制度,《行政复议法》的规定过于简单,缺乏对证据形式、证据效力、举证责任、举证期限、质证规则等具体说明,申请人无法有效提供证据,工作人员无所适从,扩大了他们的自由裁量权。
其次,增加告知制度,要保障申请人的知情权,复议机关应当将行政复议程序进行中可能会对申请人权益产生影响的事项予以及时告知,特别是在做出对申请人不利决定之时,为申请人提供下一步行动的向导。
另外,繁简分流,提升效率,目前行政复议仍逐级申报、层层审批,这压缩了实体审理时间,可以将复议程序类型化为一般程序和简易程序,分别规定不同的适用情形与程序规则,繁简分流。
最后,完善审查方式,透明审理过程,出于效率考虑,行政复议原则上采用书面审查方式,但申请复议的案件本来就充满争议,仅靠书面材料难以全面审理,并且复议决定只包括结论,这使复议公正性遭受质疑,这样的“闭门式审查”给行政机关领导干涉的机会,因此要完善审查方式,透明审理过程。
再如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是二元并行的两种制度,复议是内部救济,具有行政问题处理的实务经验,诉讼是外部救济,能站在更为公正的角度审视纠纷本身。
化解行政纠纷,公民可以自由选择复议或诉讼,法律规定的情况除外,如复议前置,这主要是为了尽量在行政程序内解决行政纠纷,但是实际中,由于法律关于复议前置的规定缺少统一、明确的标准,反而给行政相对人增添了困难,比如有人因为未及时提出复议,错过申请时限,最后因没有经复议程序失去了诉讼权,
针对这点,有关学者认为,要在立法上要明确复议前置的情况,将能够充分发挥行政机关优势的案件类型统一、限定,其余普通案件尊重行政、相对人的想法,总之要有章可循、条理清晰。
以上是行政复议制度存在的不足,其实每部法律在实践中都会存在很多问题,这也是由于法律本身的滞后性所决定,同时也是我们无法预料到的,因此我们能做的是紧跟法律的步伐,在某些情况下,结合当时的背景,做出合理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