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病学发展的萌芽成长形成时期各自特点
答:萌芽时期论述简单,理论朴实,温病概念隶属于伤寒;成长时期温病学理法方药和临床实践都有很大提高,并逐渐从伤寒体系中脱离出来,形成时期温病理法方药和临床得以完善,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广泛有效的指导临床。
2、温病的特点
答:病因有特异性,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病机演变有规律性。
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
3、新感温病和伏气温有何不同
答:新感温病感邪即发,病发于表,病机由表及里,由轻到重,逐步发展,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治疗得法易愈,治则以解表透邪为主;伏气温病感受邪气不即发病,过时而发,病发于里,病机既可外达,亦可内陷,病情重,病程长,难于速己,治疗以清里热为主。
4、试述卫气营血分证的辨证要点。
答:卫分证:发热与恶寒见,口微渴;
气分证: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营分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斑疹隐隐,舌红绛;
血分证:身灼热,斑疹,急性多部位多窍道出血,舌质深绛;
5、温邪的特点
答:性质属热,从外感受,致病与时令季节有关,在一定条件可以互相转化,不同温邪入侵部位有别。
6、风热病邪有何致病特点
答:先犯上焦肺卫,传变迅速,易逆传心包,易化燥伤阴,后期见肺胃阴虚。
7、风热、暑热、湿热、燥热、温毒病邪有何致病特点
答:风热见上;暑热:径犯阳明气分或直入心营,伤津耗气易致津气两伤,易兼夹湿邪为患;
湿热:致病以中焦脾胃为中心,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长;
燥热:病变以肺为中心,易致津液干燥,易化火上炎,干犯清窍;
温毒:攻窜流走,蕴结壅滞。
8、热极动风和虚风内动症治有何异同
答:热极生风是因为阳热亢盛,燔灼肝经,以致筋膜挛急,表现为四肢抽搐,频繁有力,两目上视,牙关紧闭,甚至角弓反张。
伴高热,治以清热凉肝息风,方用羚角钩藤汤。
虚风内动是因肝肾阴虚,水不涵木,经脉失养而拘挛,表现为手足蠕动,甚则瘈疭,口角颤动,心中憺憺大动,伴阴虚,治以滋阴息风,方用三甲复脉汤或大定风珠。
9、痰蒙心包和热闭心包症治有何不同
答:痰蒙心包是因湿热蕴蒸,生痰浊蒙蔽心窍,其神志表现为神志昏糊,意识朦胧,时清时昧,似醒非醒,似睡非睡,间或谵语,伴湿热,治以豁痰开窍,方用菖蒲郁金汤。
热闭心包是因邪热亢盛,炼津成痰,痰热堵闭清窍,其神志表现为神志昏迷,胡言乱语,或昏睡不语,舌蹇肢厥,舌红绛伴高热,治以清心开窍,方用清宫汤送服“三宝”。
10何为湿温“三禁”误治后有何后果
答:湿温三禁指湿温初起三种治法禁忌,即汗下润。
吴鞠通说:“汗之则神昏耳
聋,甚则目瞑不欲言。
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
”
11、如何辩证湿重于热和热重于湿
答:辩证以临床症状为依据,湿重于热:身热不扬伴恶寒,头身重痛,四肢沉重,口不渴,或渴不欲饮,喜热饮,胸腹痞满,小便不利,大便溏稀,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热重于湿:壮热不恶寒,肢体酸痛,口渴喜冷饮,饮不多,胸腹痞满,伴心烦,小便短赤,大便溏而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12、温病中时有汗出和无汗的病机是什么
答:湿热蒸腾,热蒸湿动,故时有汗出,为湿热蕴蒸,温病初起,邪遏卫气,开合失司而汗无,后期阴液亏损,无作汗之源亦无汗。
13、怎样鉴别风温和春温
答:风温和春温发病季节相同,但风温为新感温病,发于表,初起见肺卫表热证,春温为伏气温病,初起见里热证。
14、试述斑疹的形成机理
答:斑疹是邪热内郁,窜入营血而成,发斑是阳明胃热,未得及时清解,内迫营血,从肌肉外发,发疹是太阴肺热,走窜血络,从肌肤血络而出。
15、试述春温的治疗原则
答:清泻里热为主,透邪外达,保护阴液,同应积极治疗合并症。
16试比较热结腑实证和湿热积滞阻滞肠道
答:热结腑实是由温热病邪与肠中糟粕互结,腑气不通,症见潮热,腹满硬痛,大便秘结或纯利稀水,舌苔老黄,脉沉实。
治以通腑泄热,方用调胃承气汤。
以便通为度,便溏不宜再下;湿热与肠积滞相互胶结阻于肠道,传导失职。
症见身热稽留,胸腹灼热,呕恶,大便溏而不爽,色黄如酱,苔黄垢腻,脉滑数。
治以导滞通下,方用枳实导滞汤。
以便硬为度。
17、轻清宣气、辛寒清气、清热泻火作用的病位各是什么
答:轻清宣气用于邪热初入气分,热势不甚,郁上焦胸膈;辛寒清气用于传中焦阳明,胃热亢盛,热炽津伤。
清热泻火用于三焦热郁化火,部位偏下焦。
18、清心开窍和豁痰开窍常配合何法使用
答:清心开窍常配合清热解毒,豁痰开窍常配合祛湿法。
19、怎样鉴别暑温和伏暑
答:暑温和伏暑,(1)发病季节不同:暑温发于夏季,伏暑病发于秋冬;(2)病性不同:暑温为温热性质,新感温病;伏暑为湿热性质,伏气温病。
(3)初起临床表现不同:暑温初起阳明气分热盛或暑入心营;伏暑初起卫气同病或卫营同病。
20、如何理解“留得一分阴液便有一分生机”
答:温病是外感病,病变过程为邪正相争过程。
温为邪阳,与之抗争的正气是阴液。
阴液的盈亏直接关系到病变的预后,正如吴鞠通所说:“伤之未尽则生,伤之已尽则气绝而死矣!”所以说“留得一分阴液,便有一分生机”。
21、湿温为何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答:湿温是感湿热病邪为病,湿为土之气,而脏腑之中脾为湿土之脏,胃为水谷之海,同居中土,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由口鼻、肌表而入,直趋中道犯及脾胃,以中焦脾胃为病变中心,及所以湿热病“始虽外受,终归脾胃”。
22、怎么鉴别大头瘟和痄腮
答:大头瘟和痄腮都是温毒类温病,大头瘟以头面焮赤肿痛,伴咽喉疼痛为特征,前额及面部肿,形似倒梨,皮肤红赤。
痄腮及腮腺炎儿童为多见,一侧或两侧腮
肿为特征,其肿胀以耳垂为中心,皮肤紧张而不红,可并发睾丸炎。
23、怎样鉴别烂喉痧和白喉
答:烂喉痧咽喉肿痛糜烂,可见淡黄色脓性伪膜,易揩去,肌肤丹痧。
白喉咽喉肿痛,见白色伪膜,不易揩去,强行揩时易致咽喉出血,无丹痧。
24、为什么说斑疹宜见而不宜多见
答:斑疹外透是邪气外露的标志,故宜见。
斑疹一出即稠密融合成片,为热毒至甚,故不宜多见。
25、临床如何合理选择三宝
答:安宫牛黄丸长于清热解毒,用于痰热较重者。
至宝丹长于化痰浊,用于痰浊较重者。
紫雪丹长兼能息风,热闭心包兼动风者,选用紫雪丹。
26、怎么样理解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答:温病的病因是温邪,多由口鼻进入人体,肺为五脏之华盖,位置最高,邪必先伤,心与肺同居上焦,肺卫邪热不传中焦,则可横逆而内陷心包,叶氏明确指出了温病的病因,感邪途径,病变部位,以及传变规律。
27、如何理解先安未受邪之地
答;此乃中医治未病思想,温热的发展趋势是由上而下,由卫之血,再治疗中稍佐药物以防病邪深入下焦或血分,即先安未受邪之地。
符合《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思想。
28、为什么说:“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答:营血同行脉中,其清者为营,故有:“营为血中之气”之说。
营为气之里层,与气的关系密切,邪热由气之营而血,是病位加深,病情加重,反之则病情减轻,因此在治疗营分病时,在清泄营热的药物中加入轻透之品,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不使深入血分,是治疗营热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