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关于地震区灾后重建建筑研究综述》姓名:聂志强
学号:201130170310
班级:1131703
专业:土木工程
课程名称:《工程地质分析》
课程老师:余修日
二零一三年十月
关于地震区灾后重建建筑研究综述
摘要:
四川地震是中国史无前例的大灾害,人员与财产损失巨大,在救灾抢险之后,我们要及时把重点放在灾后重建上来。
灾后重建要有新思路,要以质量与效益为中心,要创造新机制,同时也为全国其它地区的灾后重建与西部经济发展探索一条新路。
灾后恢复重建是头等大事,根据国内外以往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经验教训,首先应当科学理性编制和实施灾后恢复重建规划。
复杂的地形地貌,多变的气候条件,独特的地域民族文化,诸多因素的叠加,对这次四川地震的灾后重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重建规划.重建规划不仅关系到灾区
群众的居住环境质量的好坏,而且关系到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关键字:地震;灾后重建;新思路;重建规划
一、四川发生地震原因
四川省位于印度版块和欧亚版块的交界处,容易发生地震。
然而汶川县以高、中山地形为主,仅沿田坝河谷分布一些平坝地貌。
区内最低处漩口镇海拔780m,最高点四姑娘山海拔6250m,相对高差5000余米,山地发育,沟谷切割强烈,支沟纵坡降大。
目前印度版块以每年50mm的速度向北推移,其快速运动意味着在大陆版块的边缘部位积聚了较大的能量,进而引发能量的剧烈释放,形成了较严重的地震。
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
从历史记录来看,尽管龙门山主体没有发生过大地震,但它北边的松潘在20世纪初曾经发生过强震,以前长时间地震释放的能量,几乎都被同在四川的鲜水河断层消耗掉。
因此,虽然龙门山地区看上去构造活动性不强,但是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
这次“复活”的龙门山断层破裂面,从震中汶川县往北东方向以每秒3km速度裂向广元。
地震发生地北川一映秀断裂带以东的四川地块相对坚硬,地震波传播的能力比较强,因此可以传播很远而能量却没有明显衰减。
二、地震灾后重建的主要内容
从政府的视角来看,灾后重建大致涉及重建规划和运作方式(路径、政策)选择两个方面。
重建规划包括选址、产业布局、自然和文化保护等。
在重建区域选址上,提出要遵循安全第一、生命价值优先原则,依据环评进行规划并尊重当
地风俗习惯和文化。
在布局上,指出规划时要正视灾后重建过程中地质灾害的严峻性和长期性,要因地制宜地制定不同发展模式,优化与调整城镇空间布局,寻求区域差异化发展。
运作方式包括路径选择及相关政策。
认为灾后重建要要逐步地从政府全包转向政府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恢复重建应对整个区域进行重新规划,包括城市规划和新农村规划。
一个个城镇和农村,都不宜孤立地进行。
恢复重建。
原来的布局哪些是可以保留的,哪些需要调整或改变?生态环境改变后,怎么适应新的变化进行合理规划?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恢复重建的规划中进行统一考虑。
应当在灾害调查、科学论证、地质地理条件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总体方案。
重建规划总体方案要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农村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规划、市场服务体系规划、防灾减灾规划等。
三、地震灾后重建规划
1.新市镇建设的选址:
选址有两种方法:一个就是唐山模式,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另一个就是重新选择新地址。
这要结合实际情况和综合的实情分析来定。
前提是要尊重科学,通过这次地震,大家都了解到,汶川等周围市镇处在断裂带上,建议政府和国家为对于重灾的县乡重新选择地址重建考虑,重建新的房屋需要谨慎,选址必需远离震带、山坡,国家可借鉴三峡移民的方式,建同一小区,选择新址建新市镇规划,提高居住标准和生活标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从长远来讲才是真正的对人民负责,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如果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的,一时难以迁出的先做加固,然后从规模上加以严格控制,合理安排,把损失降到最低。
2.灾后重建首先应重视生态和环境支撑
现在对于灾区的情况正处于调查阶段,还没有足够详细的相关资料。
但从这次强震带来的后果来看,可以判定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是十分脆弱的。
以前对此可能估计不足,包括在设防标准上不够重视。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非常重要的依托和支撑。
人们通常会对水、空气、土地、资源等可视的环境给予重视,而忽视地质环境及其可能造成的灾害对人类安全的威胁。
这次强烈地震引起的塌方、泥石流,造成河流改道、河道堵塞、公路损坏、房屋倒塌,都是对这一区域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使本来脆弱的生态系统遭受更大的打击。
地震后,我们不仅要做好城镇和房屋的恢复,重新创造人们生活、工作的环境,更应该关注生态和环境问题,并把修复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前提和认识的基础。
例如,当前把如何消除由大地震使岷江上增加的个堰塞湖对下游形成的威胁作为头等大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这些市县的恢复和重建,应从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上做起;应以震害调查和对灾区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估为基础来进行;要强调理性和科学。
当然,人类对于自然生态的修复能力有限,但对于一些自然灾害,我们可以采取各种手段和措
施,趋利避害。
重建规划应充分考虑当地地质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合理确定城镇、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建设标准。
3.建筑物抗震设防应适当提高抗震标准
自从唐山地震以后,国家制定了地震烈度的区划,要求建筑物抗震设防,如6度、7度或8度。
汶川大地震后的重建应适当提高建筑物抗震标准。
事实是最好的根据,这一地区已经发生过这样的强烈地震,难以保证是否再发生。
根据历史经验,发生过强烈地震的地区,不可麻痹,要做好防震准备,防止地震再次发生,国内外的经验都是如此。
恢复重建工作要进行科学、周密的论证,要进行地质调查,在此基础上制定重建规划,房子的建设要有地震设防标准。
4.结合中国新市镇建设现状,汶川新市镇建设免走弯路
中国经过几十年的现代化城镇建设,在执行过程中遇到过很多阻碍,有的市镇建设遇到瓶颈,有的就是市镇发展停止不前,主要表现在:
1、布局分散、城市、镇整体规划相对落后。
在城乡结合部位
2、道路交通、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相对不足和落后。
3、城市建设中的人文问题严重。
这些对于“破窗”后的汶川周围新市镇来讲,在保证资金到位情况下,只要规划做好,避免出现已发生的问题,从长期可持续发展角度,齐心协力建设好家园,在更多人瞩目和党中央的关怀下,汶川及周围新市镇建设在历史长河里一定会留下不负众望的精彩一笔。
5.完善功能,搞好新市镇的基础设施问题
举一个道路例子来说,从这次地震了解到救援被延误,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重灾的几个县交通线路单一,进出不便,道路、铁路不通,救援人员和物资无法快速到达出事点,建议新市镇规划建设时候考虑到道路和铁路都要建立网状结构,级别也可以低于干道,就算是其中的一段遭到破坏,其他也可以绕道。
地震之后,政府和市场两个共同运作,主要以政府为主导,像公共设施配套,如交通网络、供水排水、电力供应、通信保障、文教卫、社会安全保障、环境保护措施等基础设施,这是政府的责任。
要提高水平建设城乡经济和基础设施,市镇基础设施是完善城镇居住、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
四、简单的评述及问题
1.灾后重建规划应注重各部门的协调,特别是应该听取环保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实际上,城市规划是一门涉及面很宽的工作,是需要在多方协调和合作基础上完成的。
2.在做城市规划之前应进行土地适用性分析,对所在地域进行评估和评定,其中包括地质评价。
先评估、再规划,在评估的基础上做规划,可以避开不利的地质条件,减少或减轻灾害的危害程度。
这既对城址的选择也对城市中各类建筑的选
址有重要影响。
3.从美国旧金山大地震和日本阪神大地震的恢复重建经验来看,正式重建都需要一个过程。
应做好地震相关调查,并作为规划重建的重要依据。
应对包括建筑、结构、给排水、暖通、强电、社会学、地理学、环境学、建筑施工等方面进行有计划的、有组织的调查研究,为灾后重建取得第一手资料。
4.灾区饮用水供应,排污,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的处理等问题都不容忽视,而这些问题在灾后重建规划中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于山,《唐山大地震震后救援与恢复重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城镇体系规划,2008
3.邹德慈,《中国环境报》,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思考
4.尹强:《汶川特大地震的反思与重建规划的思考》,《城市规划》2008
5.朱颖:《从汶川地震看企业社会责任》,《现代商业》2008
6.赵燕:《政府主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灾后经济重建思路》,《当代经济管理》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