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化妆品常识系列讲座(之一)日晒与防晒梦之魂日晒会对皮肤造成不利的影响,这一点,对于今天广大爱美的消费者来说,似乎已经是一个不言而喻、众所周知的常识;但是,准确地、全面地了解日晒的影响以及防晒的科学原理和方法,从而正确地对皮肤实施防护,却远不是所有的消费者都那么清楚的,因此,也就难以避免在选择和使用防晒产品上存在的盲目性。
这里,我们从维护皮肤美容的角度来谈谈日晒和防晒的问题,以使广大消费者在选择和使用防晒产品上增加自觉性。
一、日光的组成及性能想要正确地防晒,首先需要准确地了解日晒;而了解日晒,离不开对阳光——即我们所要防护的对象——的了解光的本质是一种电磁波,阳光也不例外。
按照人的视觉器官的不同反应,阳光分为可见光与不可见光。
能够为人的视觉感知的为可见光,反之,为不可见光。
可见光反映于我们视觉器官的最主要特点是色彩。
可见光是由赤、橙、黄、绿、青、兰、紫等七色光组成的。
七色光组成了白光。
可见光的波长范围在0.77—0.39微米(770—390纳米)之间,不同波长的电磁波呈现不同的颜色。
通常,人的眼睛可以感知700—400纳米范围的电磁波,但也有的人能够感知到380—780纳米的范围。
1666年,牛顿第一个揭示了光的色学性质及颜色的奥秘。
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
红外线的波长范围为0.75—1000微米,位于太阳光谱红光外侧,由德国科学家霍胥尔于1800年发现。
红外线还分为三部分,即波长为0.75—1.50微米的近红外线;波长为1.50—6.0微米的中红外线;波长为6.0—1000微米的远红外线。
红外线是一种热辐射,其辐射能被物体吸收后,通过物体内原子、分子等粒子的运动而使物体升温,即温热效应;同时,也使物体产生其它化学和物理变化。
由于红外线对于人体皮肤及皮下组织具有较强穿透力,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具有消炎及再生作用,并产生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细胞生物化学及细胞组织化学改变,因此,医学上常利用红外线作为一种治疗、保健手段。
当然,过于强烈的热辐射也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损害。
紫外线是阳光中的另一部分不可见光,也是对皮肤美容造成危害的主要因素,因此正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紫外线的波长范围为100—400纳米,位于太阳光谱紫光外侧,由德国科学家里特于1801年发现。
紫外线也分为三部分,即波长为320—400纳米的长波紫外线(UVA);波长为280—320纳米的中波紫外线(UVB);波长为100—280纳米的短波紫外线(UVC)。
适当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是有益的,它能增加人体内维生素D的产生,从而促进钙的吸收,防止佝偻病;同时还具有杀菌功能。
但过多的紫外线照射也有不利影响,最主要的是诱发皮肤癌。
在对皮肤美容的影响上,紫外线能增加皮肤的黑色素,加重皱纹,加速皮肤衰老,过于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甚至能造成皮肤灼伤。
因此,有必要使用防晒产品对皮肤进行适当防护。
二、紫外线的特性与对皮肤的影响紫外线三个部分的性能及对人体皮肤的影响是有所不同的。
UVA能够加速皮肤黑色素细胞中酪氨酸氧化生成黑色素,能引起皮肤直接晒黑。
因此,长波紫外线也称之为晒黑线。
此外,UVA能够穿透真皮层达到皮下组织,使皮肤组织脂质及弹性蛋白、胶原蛋白受损,造成皮肤光老化,加重皱纹。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UVA也有诱发皮肤癌的作用。
UVA的穿透力较强,不易被云层阻隔,因此,它的强度不受季节及天气的影响,即使冬季和阴天也照样强烈。
同时,它也不能被玻璃、遮阳伞、服装之类物品遮蔽。
UVB不能引起皮肤直接晒黑,但它能引起皮肤产生红斑,乃至出现皮疹、水疱、造成脱皮,即类似灼伤的症状。
因此,中波紫外线也称之为晒伤线。
同时,中波紫外线是造成皮肤癌的主要因素。
但UVB的穿透力没有UVA强,它大部分会被臭氧层和大气层阻隔,也能被玻璃、布料之类物品遮蔽。
UVC对生物细胞具有很强破坏作用,因此它有杀菌功能,医学上常采用短波紫外线灯作为消毒工具。
当然,它对人体也有较强损伤作用。
幸亏UVC的穿透力不强,全部被臭氧层所阻隔了,所以不能到达地球表面。
除了经常接触短波紫外线的特殊专业工作人员以外,一般消费者无须对UVC进行防护。
也正由于此,为了地球和人类的未来,我们需要有意识地保护臭氧层。
这也正是国际上采用无氟冰箱的呼声甚高的原因所在,因为传统制冷技术所采用的制冷剂氟立昂能破坏臭氧层。
三、美容化妆品防晒技术手段美容化妆品所采用的防晒技术手段有两类:物理性防晒和化学性防晒。
物理性防晒是指对紫外线采取遮蔽及反射、漫射手段从而使之消除或减弱对肌肤的不利影响。
物理性防晒主要是在防晒产品中添加能够遮蔽或反射、漫射紫外线的一类无机粉质原料。
常用的原料有钛白粉(二氧化钛)、氧化锌、滑石粉等。
物理性防晒原料化学性质稳定、无毒无害、不会使皮肤产生过敏反应、使用安全。
但单独采用物理性防晒技术防晒效果不够理想,因为无机粉质原料对穿透力较弱的UVB防护作用较好,而对穿透力较强的UVA则防护作用稍差。
另外,产品中添加了较大比例的粉质原料后,会降低产品的使用肤感、令使用者感到很不舒服,严重的会堵塞毛孔、甚至诱发或加重面疱;而且,钛白粉和氧化锌添加量较大时会在皮肤上呈现一层白霜(白化现象),显得很不自然和俗气。
近年来,国际上研制生产出某些超细微防晒粉质原料,乃至纳米级钛白粉和氧化锌,可使产品呈现半透明状态,使用肤感及呈现白霜的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但防晒效果是否提高尚缺乏可靠、有力的依据。
因此,针对需要较强和较全面防晒效果的消费对象,物理性防晒技术还是同化学性防晒技术配合运用于产品中较好。
化学性防晒是指通过采用防晒剂改变照射到皮肤表面的紫外线的物理及化学性能,从而达到消除或减弱紫外线对肌肤的影响。
化妆品所采用的化学性防晒原料即防晒剂是一类称之为“紫外线吸收剂”的有机化合物。
它最初是应用于工业材料的一种光稳定助剂。
塑料和其它高分子材料在阳光中的紫外线作用下,会产生自动氧化反应,导致聚合物降解或品质劣化。
紫外线吸收剂能吸收并改变紫外线波长,使之变成红外线发散,从而防止了紫外线的损害、保护了材料的品质。
皮肤在阳光中的紫外线作用下发生的光老化现象及其它一系列反应,类似于高分子材料因紫外线照射而产生的老化、劣化现象,因此,一些原本用于高分子材料的紫外线吸收剂便转而应用于化妆品中以达到使肌肤防晒的目的。
当然,前提条件是,应用于化妆品的紫外线吸收剂必须是无毒和安全的。
不同的紫外线吸收剂可吸收的紫外线的波长范围是不相同的。
按照其吸收紫外线波长范围的不同,化妆品化学性防晒剂可分为UVA(长波紫外线)防晒剂和UVB(中波紫外线)防晒剂。
前者主要防护肌肤因UVA的照射而造成的色素沉着、皮肤光老化及皱纹,以及黑色素瘤;后者主要防护肌肤因UVB的照射而造成的晒伤和继发性(炎症性)色素沉着、因脱水而导致的皮肤老化,以及由于突变而导致的非黑色素类癌变。
迄今为止,尚没有任何一种防晒剂能够吸收280-400纳米,即能够到达地球表面的从UVB到UVA的全部波段范围的紫外线。
因此,要达到全面的防晒功能,对于优良性能的防晒产品来说,防晒剂的复配是势在必行的。
从以上介绍可以了解,防晒剂仅作用于紫外线,并不直接作用于皮肤。
一些文章宣称防晒产品会渗透皮肤,与皮肤发生反应,显然是一种以讹传讹的误导。
除了防晒剂吸收紫外线的有效波长范围以外,还需要考虑的是产品的剂型。
一般来说,防晒产品可以采用油状、乳液状、膏(霜)状及液状几种形态,而生产成防晒油、防晒乳、防晒霜和防晒液。
防晒油适合在海滨浴场使用,可使产品不致被海水轻易冲掉,但其它场合因过于油腻则不大适用;防晒乳、防晒霜适合大多数场合使用;防晒液容易被雨水或汗水冲洗掉而影响效果,但因使用感觉比较清爽,所以适合夏季和不需要保持效果太长的情况下使用。
防晒剂的安全性是防晒产品的首要问题。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防晒产品所采用的防晒剂有的是具有低毒的。
低毒不等于无毒,虽然在规定使用添加量限度内可以认为是基本安全的;但在消费者长期使用的情况下,是否会对人体健康构成某些潜在的损害,仍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并且,某些防晒剂的过敏率比较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和回避的现实问题。
由于绝大多数防晒剂不溶于水和化妆品常用油类原料,仅溶于有机溶剂,因此给配方增加了难度。
大量增溶剂的使用不但降低了产品的使用肤感,也进一步加剧了过敏现象。
今后,研制开发安全性高的、无毒的水溶性防晒剂应是精细化工及生物科技领域针对日化界的一项极有必要的课题。
四、防晒产品功效识别指标面对林林总总、功效各异的防晒产品,消费者如何来判断和识别其功效高低及功能范围是否适合自己的需要呢?防晒产品的功效是有识别指标的。
首先,是SPF,即防晒系数。
“SPF”是英文Sun Proteetion Factor的缩写。
它表示在同样强度日晒条件下,使用该产品相对于不使用产品皮肤产生红斑的时间倍数。
如产品防晒系数为SPF15,则表明使用该产品后,皮肤产生红斑的时间将比不使用产品延长15倍。
假设在某种强度阳光下,不使用任何产品的皮肤经日晒后15分钟产生红斑,则使用该产品后,皮肤经日晒将在15X15=225分钟后才会产生红斑。
通常,SPF分为如下几个不同的档次:最低防晒指数SPF2-6;中等防晒指数SPF6-8;高等防晒指数SPF8-12;高强防晒指数SPF12-20;超高强防晒指数SPF20-30。
对防晒品SPF值的选择要根据职业和具体的使用环境来确定。
一般情况,SPF15-20即适用,不必盲目追求过高SPF值的产品。
据检测,SPF15的产品可消除93.3%的UVB;SPF30的产品可消除96.6%的UVB;SPF30以上,即使防晒系数增加,功效的提高也已很缓慢了。
除非从事水上运动专业人员,一般不需要使用SPF30以上的产品。
因为随着SPF值的增大,不但产品的成本会提高,增加消费者经济负担,而且产品的通透性会降低,从而过敏率、产生粉刺的几率则会随之增大。
SPF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化妆品防晒效果评估标准,但从以上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SPF不过仅仅是反映产品防护UVB,即防晒伤的指标,而完全不能反映对UVA的防护,即防晒黑的效果。
对于奉行以白为美的皮肤审美观,特别关注对UVA的防护效果的东方人来说,仅仅对UVB的防护功能及效果进行评估,而不对UVA的防护功能及效果进行评估是远远不够的。
那么,为什么会形成缺乏UVA防护功能及效果的评估标准的状况呢?这是同化妆品技术与科研的发展历程以及西方的皮肤审美观念演变有关的。
首先,长期以来,在美容化妆品的技术和科研方面,西方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防晒技术领域也不例外。
包括中国在内的东方国家往往不但采用西方的技术,也采用西方的标准。
SPF是西方制定的,并不完全适合东方人的要求。
其次,西方的皮肤审美观同东方不同:西方人不以肤白为美,而以古铜色肤色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