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年教育心理学A论述题

历年教育心理学A论述题

六、论述题(20分)试述知识与智力的关系。

答:智力与知识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1.二者区别:智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认知因素的总和,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和结构,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因此,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1)从来源看,智力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教育、环境的影响发展起来的,智力含有一定的先天因素;而知识完全是个体后天获得的;(2)从发展看,智力只能在一定年龄阶段内逐步上升,到一定年龄后,就会停止发展,甚至呈现出智力减退的现象。

据研究,人的知觉能力发展较早,但下降也早。

如用曲线表示,人的智力是呈抛物线形的曲线。

知识是随年龄的增长日益丰富的,随个人年龄的增加而不断积累,是无止境的,它是一条不断上升的曲线。

2.二者联系:(1)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

没有基本的观察力、记忆力及抽象思维能力,人就无法获得起码的感性知识,更不能掌握理性知识。

许多事实证明,人的智力发展水平通常是掌握知识的快慢、深浅、难易和巩固程度的重要原因之一;(2)知识的掌握反过来又可以促进智力的发展。

人们正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力。

但智力与知识的发展往往是不同步的。

总之,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又是掌握知识的结果,两者相互转化、相互促进,但两者的发展又不完全同步。

因此,教师了解智力与知识的关系,对教育教学实践有重要的意义。

七、案例分析题(15分)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

”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

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

”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

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答:【分析】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

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结合实际论述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学校是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的主要源泉,教师要以身作则,使学生认同,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

要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发挥目标激励作用;引起心理上的不确定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利用学习反馈和学习评定;利用学习竞赛和奖惩激发学习动机;与学生签订学习协议;在课堂教学中可供教师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技能。

结合实际论述如何运用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

目的任务越明确,感知越清晰;对象从背景中越突出,则对象越容易被感知;在直观教学中要使对象从背景中突出,必须遵循下面三个规律:第一,差异率。

第二,活动率。

第三,组合率;直观形象与语言指导相结合,则感知更精确、全面;知识经验越丰富,感知就越完善、迅速;对感知对象的态度越积极,则感知越深刻;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也可以提高感知效果。

加涅关于指导学习的观点对我们有何启发?加涅关于指导学习的观点如下:1、教学就是要教大量有组织的系统化的知识。

2、认为教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想”,并不能养成能力,必须通过大量有组织的知识学习才能培养能力。

3、教学必须组学生充分的指导,沿着规定的程序进行。

加涅的指导学习理论重视系统知识与系统教学的指导作用,认为能力形成要通过知识掌握,这些对我们都很有现实意义。

可以指导教师照此设计具体教学过程,而使其具有较大的实际价值。

简述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柯尔伯指出道德发展为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

他认为道德发展信赖个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同时,强调每一阶段内的道德发展品质决定于个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社会经验的品质,而非决定于社会或文化本身的特点。

换言之,道德经验重于道德环境。

柯尔柏格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特殊到一般、从自我中心和关心直接事物到基于一般原则去关心他人的福利而进行的。

将道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每一阶段包含两个时期。

六个时期依序发展,层次不得紊乱或倒置。

(一)水平A:前习俗阶段:第一期,惩罚与服从的定向。

第二期,操作与关系倾向,儿童依然一心想自己的需要,但体会到别人也有正当的需要。

(二)水平B:习俗阶段第三期,人际关系与补同的定向。

第四期,权威和社会权力控制的定向。

(三)水平C:后习俗阶段第五期、社会契约方法定向。

第六期、普遍的道德原则倾向。

十一、简述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儿童的道德发展:(1)每一阶段各有其特质;(2)其程序不能先后倒置,(3)不能重拾已度过的某一阶段。

柯尔柏格道德发展论给予教师的启示为:(1)有效的道德教育或品德陶冶必须根据各时期道德观念发展的特征而实施;(2)对早期儿童教条式的说教,忽略儿童对权威的看法与对需欲的满足,很容易造成道貌岸然实则功利横行的现象。

(3)负责教学者不应抱“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想法,反而让“趁热打铁”的各时期荒废过去,因为某一时期的道德观念若不能充分发展而欲于后来设法补救,其功效可疑。

怎样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发挥目标激励作用(1分)(2)引起心理上的不确定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分)(3)通过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2分)(4)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分)(5)利用学习反馈和学习评定(1分)(6)利用学习竞赛和奖惩激发学习动机(1分)(7)与学生签订学习协议(1分)(8)在课堂教学中可供教师选用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技巧教师应具备哪些测量与评定的知识和能力?1、理解与清楚地表述教学和管理目标,懂得怎样通过教学和管理活动达到目标,全面了解测量与评定的含义及评定对教学及管理的意义。

2、理解有效测量和评定条件,明确自己在编制、选择和使用测量工具时所扮演的角色。

3、能自行编制日常使用的测验,能适当地主持测验并有效地使用测验的结果,以为改进教学和管理之用;能选择适当的标准化测验。

4、能编制、选择与使用非测验式的测验工具。

5、能综合解释测验的分数和非测验式测量的结果,作出评定。

明确各种测验的用途及限制。

6、能根据评定的结果,改进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工作。

此外,对参与评价的人来说,还应有高尚的人格,应当使自己参与的评定工作合乎道德规范,不应使学生或教师感到高度焦虑,损伤他们的自尊心或引起恶性竞争。

你认为合格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心理品质有哪些?(一)合格教师的心理品质:1、教师应具备的能力2、表现在情感和意志以及其他方面的心理品质①忠诚教育事业、稳定的专业气质②稳定的情绪,良好的师生和同事关系③要有耐心和信心④乐观、活泼的性格⑤公正不自私(二)、优秀教师的心理品质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心理学教授盖奇在他主编的美国大学<教育心理学>中,把优秀教师的品质和表现归纳如下:1、利用优生优点和一般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2、愿意花时间去理解作为人的学生;3、较强的组织能力;4、幽默;5、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件好事;6、对所教学科充满热情;7、公正;8、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负责任的;9、用可被理解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优秀教师“应当忘记他是一个教师,而应具有一个学习促进者的态度和技巧。

”简述学习竞争和奖惩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研究表明,组织良好的适度的学习竞赛,可以诱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动机。

但是,必须明确,学习竞赛可能具有消极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合作与竞争都是必要的,应该强调竞争与合作的相互补充和合理运用。

极端的竞争会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集体团结产生消极影响。

适量与适度的竞争与合作的恰当结合,会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奖惩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与竞赛相似,不恰当的奖惩也可能带来副作用。

这不仅表现在学生对奖惩公正性的怀疑方面,还可能伤害学生。

当奖惩而不是学习活动成为师生注意的主要目标时,学习的性质和效果就会发生与人们期望相反的逆转。

因而,不论组织得多么巧妙,奖惩都是激励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而绝不是目标,更不是学习的全部。

如何运用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1)目的任务越明确,感知越清晰。

(2)对象从背景中越突出,则对象越容易被感知。

在直观教学中要使对象从背景中突出,必须遵循下面三个规律:第一,差异率。

第二,活动率。

第三,组合率。

(3)直观形象与语言指导相结合,则感知更精确、全面。

(4)知识经验越丰富,感知就越完善、迅速。

(5)对感知对象的态度越积极,则感知越深刻。

(6)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也可以提高感知效果。

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1)必须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的、任务。

(2)在观察前要做好有关知识的充分准备,并订出周密的计划。

(3)有计划有系统的训练学生观察技能和方法。

(4)启发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

(5)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

(6)指导学生做好观察的记录,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整理和总结。

论述良好课堂管理的基本准则。

(1)课堂管理应以积极指导而不是消极防范为主。

(2)教育在先,奖惩在后,多奖少罚,反对“不教而诛”,多做细致的思想工作。

(3)师生共同确定应当遵守的课堂规范。

(4)实行课堂民主管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态度。

(5)教师要掌握处理不良课堂行为的技巧。

(6)要尽量消除课内课外的不良影响因素。

教学中如何促进知识的理解?(08--10)联系实际谈谈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简答)教学中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是什么?(07-10)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否正确地选择和组合有关原理原则;言语的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个别差异;在学校教育中要巩固学生的优良行为,有哪些心理学原则?1)尽量使已产生的行为定型或模式化(2分)(2)尽量设法强化这些行为(3分)(3)尽量引导这些行为(2分)(4)通过成功的接近策略,逐步使行为上升到原则高度(3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