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训练安全要则
第十一条 个人防护 消防员应当根据火场危害程度严格按照防护等级采取相应措施。 一通常情况下必须着灭火防护服佩戴消防头盔、手套、消防防护靴 等基本防护装备。 二进入高温、浓烟、有毒、缺氧区域时必须佩戴空氧气呼吸器。 三进入高温、热辐射强和有发生爆炸危险的区域时必须着消防隔热 服、消防避火服或者防爆服。 四进入带电区域作战时必须穿戴电绝缘服、绝缘靴、绝缘手套等防 护装备携带漏电探测仪、绝缘胶垫、接地线棒等器材当发生带电导线 击伤作战人员时应迅速利用绝缘物体使触电者脱离电源并采取急救措 施。 五高空作业时必须采取防滑和用安全绳进行固定保护且固定点不得 少于2处。 六扑救有玻璃幕墙的建筑火灾时应当划定警戒区域设立观察哨防止 玻璃坠落伤人。 七对抢险救援、照明等自带发电设备的执勤车辆应按照要求采取接 地保护措施避免发生漏电伤人事故。 八进入有危险化学品泄漏的区域时必须着防化服撤出后应进行必要 的洗消未经洗消不得重复使用。
第十条 车辆停靠 车辆到达现场时应当根据现场情况选择适当的 停车位置。 一严禁在松软或者路基薄弱的地带、高压线下 和危险建构筑物旁停靠避免停靠在管道井口上方。 二必须与起火建构筑物保持安全距离。 三举高、照明消防车必须停靠在空中无障碍物、 地面平坦坚实的地段升降作业时要与架空高压线 路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四增援时未向火场指挥员请示未明确火场任务 不可盲目驶进火场。 五扑救高危场所火灾时车辆应当停在便于展开、 便于转移的安全位置车头应朝撤离方向。 六当车辆必须停在坡路上时应采取可靠的防滑 措施。
第二章 火灾扑救
第八条 着装登车 消防员听到出动命令后必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 下快速着装登车。 一通过楼梯进入车库时不要越级跨跳楼梯不得 推搡不得在跑动中着装使用滑杆时必须依次下滑 并控制下滑速度。滑杆底部应设置缓冲垫滑杆上 口部位应设置围栏并设置电动或手动安全装置。 二消防员必须按照指定位置乘车严禁在车外、 车顶搭乘严禁在车辆起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追赶登车。 三驾驶员必须在本车指挥员确定人员全部登车、 车门关牢、车库门完全开启定位并发出指令后方 可驾驶车辆起步出库。
第三章 应急救援
第二十三条 侦察检测 应急救援力量到达现场后应迅速展开侦察检测作业为科 学、安全完成应急救援作战行动提供依据。 一救援力量到达现场后应在第一时间询问灾害事故单位 负责人、知情人和技术人员掌握灾害事故类别、危险物品 名称、性质、危害特征、工艺流程及是否有人员被困等情 况。 二根据灾害类别、特点合理使用侦检器材通过侦察、仪 器检测掌握灾害事故的特性、规模、危险程度查明遇难、 遇险和被困人员的位置、数量、施救疏散路线了解灾害事 故事件现场及其周边的道路、水源、建构筑物结构以及电 力、通信、气象等情况。 三根据侦察检测的结果在正确研判现场险情的基础上确 定事故处置、安全防护等措施。
作战训练安全要则学习
授课人: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火灾扑救 第三章 应急救援 第四章 业务训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公安消防部队作战和训练安全工作预防各类安 全事故发生保护消防员安全和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全条例》、《公安消防部队执勤战斗条令》特制 定本要则。 第二条 本要则所称作战训练安全工作是指公安消防部队实施火灾 扑救、应急救援、重大活动现场消防勤务和开展业务训练中的安全工 作。 第三条 公安消防部队作战训练安全工作必须遵循“安全第一、预 防为主”的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安全意识严密组织科学实施预防和减少 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四条 公安消防部队必须建立作战和训练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安全 组织开展安全教育设立安全员制定安全措施落实安全责任定期组织安 全检查。 第五条 各级公安消防部队军政首长为本级作战训练安全第一责任 人灭火救援指挥员和业务训练组织者为安全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安全员 具体负责作战和训练中的安全监督工作。
五扑救高温、高压容器设备火灾时必须减少前方作战人 员应使用带架水枪、移动炮、遥控灭火消防车等远距离射 水。 六扑救可燃气体、挥发性易燃液体火灾时不得盲目灭火 若意外灭火后要防止复燃、复爆。 七扑救大跨度钢架结构厂房、库房火灾时应优先使用带 架水枪、移动炮、遥控水炮等远射程、大流量喷射器实施 冷却、阻击、灭火。 八严禁用水或泡沫扑救遇湿易燃、易爆物质火灾严禁使 用直流水扑救可燃粉尘、强腐蚀性物质火灾。 九采用窒息法灭火时必须确认灌注、封堵空间无人后方 可实施。 十在进入室内等场所灭火进攻时为防止门、窗开启瞬间 发生轰燃、回燃、爆燃伤人进攻人员应在门、窗一侧低姿 缓慢开启门窗也可边射水边开启门窗。
第十四条 灭火进攻 灭火进攻时必须选择正确的灭火器材、灭火药 剂、进攻路线及射水射流方式。 一灭火时应当采用正确射水姿势开、关水枪分 水器动作要缓慢严禁对射误伤他人。 二在高温和热辐射较强的环境里灭火时必须实 施水枪掩护并适时组织人员替换。 三扑救木质楼板、吊顶的建筑物火灾时应当射 水探试楼板、吊顶强度确认没有塌落危险后应保 持前虚后实探步前进的方式进入室内救人、灭火。 四必须带电灭火时应当按照带电灭火的要求严 禁接触裸露电线、电气开关或在电线下方站立使 用破拆工具时要避免接触带电物体保持水枪有效 接地若使用直流水灭火时应当采用点射。
第十三条 阵地设置 水枪阵地应当按照便于观察、便于进攻、便于转移或者撤离的原则设置。 一利用地形、地物和承重构件等条件设置水枪炮阵地。 二利用拉梯在窗口、阳台设置阵地时拉梯应避开阳台、窗口正面拉梯上端 必须高出窗口、阳台2个以上梯蹬并尽量采取固定措施。 三严禁在轻质屋顶、墙头、遮阳棚、雨搭、可燃油气罐上部、卧式储罐的 两端设置水枪阵地。 四压缩气体钢瓶或者油桶库房着火必须在充分冷却确认无爆炸危险后方能 深入内部设置水枪阵地。 五大跨度钢架结构厂房、库房着火必须在实施结构冷却后方能深入内部设 置水枪阵地在外部设置阵地时应采取措施严防建筑外墙倒塌伤人。对钢结构 房顶已坍塌外部墙体尚未坍塌的情况下应采取相应安全措施后再实施进攻。 六油轮的货油舱起火情况不明、温度较高的情况下严禁直接登至货油舱甲 板灭火。 七转移阵地或调整作战力量时必须考虑整个作战部署的协调统一防止因局 部力量调整影响整个作战行动每次转移阵地或调整作战力量时必须立即检查 清点人员并做好防护工作。
第十二条 火情侦察 火情侦察应贯穿于火灾扑救的全过程深入内部侦察时侦察小组一般 不少于人并由指挥员带领严禁单独行动情况复杂现场必须有单位知情 人引导要仔细地进行现场侦察和检测全面、准确掌握现场情况正确判 断可能发生及潜在的险情。 一进入浓烟、高温、有毒等危险区域侦察时侦察人员要正确选择侦 察路线安全员要在进出口处进行安全检查并登记姓名、进出时间、空 氧气呼吸器压力及使用时间等情况设置导向绳或救生照明线明确联络 信号必要时用水枪进行掩护。 二进入建筑物内部侦察时应当对建筑结构强度进行评估并充分利用 地形、地物靠近承重结构行动防止坠落物伤人。 三进入密闭区域侦察时应当在侧面缓慢开启门、窗并视情向门、窗 内射水。 四在船舶机舱、地下工程、竖井涵洞等危险复杂环境侦察时外部必 须备有侦察预备组用于意外情况下的援救。 五进入有发生爆炸危险区域侦察时必须使用防爆器材做好安全防护。
第十五条 抢救人员 救援人员编组不得少于3人并指定一名负责人。 一在进入浓烟、高温或者有毒区域搜救人员时要在水枪 冷却掩护或者驱散稀释措施的配合下行动。救援人员可携 带软体担架、一次性的防毒面具或其他呼吸器具。 二利用绳索、软梯、缓降器救人或者自救时固定点必须 牢固绳索在接触建构筑物的转角处必须使用墙角保护器或 其他形式的护垫、护具并在绳索额定荷载范围内使用。 三使用举高消防车救人时工作平台严禁超载平台上人员 必须在举高臂上进行固定防护禁止在工作平台内使用两节 拉梯等无自身固定的延伸装置救人。 四使用登高器材登高救人时尽量稳定被困人员情绪实施 有序疏散。 五抢救疏散医院病人时应当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疏 散传染病患者时必须做好安全防护。
第二十五条 现场警戒 救援人员应依据灾害事故事件类型及时启动辅 助决策及专家系统科学、合理地划定警戒区域并 严禁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 一应根据应急救援作战行动的需要设立观察哨 负责对现场进行全面观察明确撤离信号确保在险 情发生时能随时发出警报。 二进入易燃、易爆警戒区域禁止使用非防爆通 信、侦检、破拆、堵漏等器材。 三建筑倒塌事故现场警戒区域禁止群众进入现 场翻找和搬运物品防止发生坍塌伤人事故。
第二十六条 停车位置 车辆到达现场时应当根据现场情况选择适当的 停车位置。 一在进入易燃易爆气体或者液体泄漏的场所前 车辆必须安装防火罩并停靠在上风或侧上风位置。 严禁停靠在地沟、阴井、管道上方及其附近。 二处置公路交通事故应当与事故车辆保持一定 的安全距离并在事故区域前、后方适当位置设置 明显的警示标志大雾天气或夜晚警戒距离应至少 扩大一倍严防过往车辆冲撞造成伤亡事故。 三处置公路隧道交通事故一般情况下车辆应选 择在隧道两端洞外右侧停放。
第十九条 火场供水 火场供水必须根据供水原则采用正确的供水方法。 一驾驶员应及时掌握前方供水需求与水枪手保持联系供水时不得突 然加压、减压。 二垂直铺设水带时必须使用水带挂钩、绳索、水带接口加固件等进 行固定水带固定点应选在两条水带接口下端。 三水带铺设应当避开玻璃幕墙下方如无法避开时应当用硬物对水带 干线进行遮盖。 第二十条 通信联络 火场上必须正确使用通信器材灵活选择联络方式确保火场通信畅通。 一使用通信导向绳时绳索释放不宜太长拐角转弯不能过多。 二易燃易爆场所严禁使用非防爆型通信器材。 三在地下建筑等信号盲区或噪音较大的现场必须使用泄漏式电缆、 无线图传及中继台等有效的通信器材。 四当所有通信设施失效时应充分利用声、光和手势等方式建立起畅 通的通信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