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2018年中考化学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l C-12 N-14 O-16 Na-23 Al-27 Cl-35.5 Fe-56 Ba-137第I卷(选择题,共4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2018•常州)工业上将一氧化碳与氯气转化为光气的化学方程式为:CO+Cl2COCl2,该反应类型是()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解析】A、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反应,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正确;B、分解反应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错误;C、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错误;D、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错误。
【答案】A2.生活中常接触到的“加铁酱油”“含氟牙膏”中的铁、氟是指( )A.单质B.元素C.原子D.分子【解析】“加铁酱油”、“含氟牙膏”等用品中的“铁”、“氟”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这里所指的“碘、钙、硒、铁、氟”。
【答案】B3.下列食物主要提供维生素的是( )A牛奶B.豆油C.大米D.蔬菜【解析】A、牛奶中富含蛋白质,选项错误。
B、豆油中富含油脂,选项错误。
C、大米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选项错误。
D、蔬菜中富含维生素,选项正确。
【答案】D4.组成人体的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 )A.碳B.氢C.氧D.氟【解析】人体中水最多,组成人体的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氧元素。
【答案】C5.下列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可燃性B.导电性C.溶解性D.挥发性【解析】物质的溶解性、挥发性和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答案】A6.下列物质的名称与俗名不对应的是( )A.乙醇(酒精)B.碳酸钠(小苏打)C.氧化钙(生石灰)D.碳酸氢铵(碳铵)【解析】A.酒精俗称乙醇,正确;B.碳酸钠俗称苏打、纯碱,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错误;C.氧化钙俗称生石灰,正确;D.碳酸氢铵俗称碳铵,正确。
【答案】B7.氧化铟(In2O3)可用来生产触摸屏,其中铟(In)的化合价为( )A.0 B.+l C.+2 D.+3【解析】氧化铟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根据化合价原则可知,铟的化合价为+3价。
【答案】D8在氯化钠固体中加入下列物质后,既能融化冰雪、又能作为复合肥料的是()A.MgC12B.KNO3C.NH4NO3D.Ca( H2PO4)2【解析】四种盐中,MgC12不属于化肥,KNO3属于复合肥,NH4NO3属于氮肥,Ca( H2PO4)2属于磷肥。
【答案】B9.下列化学仪器需垫加石棉网才能用酒精灯加热的是( )A.烧杯B.试管C.蒸发皿D.燃烧匙【解析】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可以直接加热,烧杯需垫加石棉网才能用酒精灯加热。
【答案】A10.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C )【解析】A、读数时应将量筒垂直平稳放在桌面上,并使量筒的刻度与量筒内的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在同一水平面,正确;B、取用液体药品时应注意:①瓶塞倒放,②标签对准手心,③瓶口紧挨试管口,④倒完液体后立即盖紧瓶塞,并把试剂瓶放回原处,正确;C、给试管中液体加热时,试管中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C 图示错误。
D、稀释浓硫酸,为应防止酸液飞溅,可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缓倒入,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正确。
【答案】C11.在给定条件下,下列物质间的转化能实现的是( B )【解析】A、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碳酸钙常温下不分解,选项错误。
B、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选项正确。
C、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选项错误。
D、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选项错误。
【答案】B12.科学家用单个分子制戚的“纳米车”能在人工操纵下运输药物分子到病源处释放,杀死癌细胞。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B.分子之间有间隙C.分子是肉眼不能够直接看见的D.分子在人为外力作用下才能运动【解析】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正确;B、分子之间有间隙,正确;C、分子很小,是肉眼不能够直接看见的,正确;D、分子在不断运动着,不需要外力作用,错误;【答案】D13.概念之间存在并列、交叉和包含等3种关系。
符合如图所示关系的一组概念是( )【解析】如图中,XY是交叉关系,XY和Z是包含关系。
物质包括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含有单质和化合物,氧化物是化合物的一种,Y和X是包含关系,A错误;硫酸盐和铵盐都属于盐,硫酸铵既是硫酸盐又是铵盐,Y和X是交叉关系,B正确;有机物和单质都属于纯净物,有机物和单质是并列关系,C错误;酸、碱都属于化合物,酸、碱属于并列关系,D错误。
【答案】B14.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正确且对应的是()A.镁粉有金属光泽,可用作照明弹B.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可治疗胃酸过多C.浓硫酸有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D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可用于灭火【解析】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可用于制造照明弹;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腐蚀性,不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浓硫酸有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可用于灭火。
【答案】C15.在不同温度下,Hg与HgO可以相互转化。
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可用来研究氧化汞的分解与生成的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常温下,Hg很难与O2反应B.汞在汞槽中起到液封的作用C.汞能将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几乎耗尽D.HgO受热分解时,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减少【解析】常温下,Hg很难与O2反应,A选项说法正确;汞在汞槽中起到液封的作用,B选项说法正确;汞能将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几乎耗尽,C选项说法正确;HgO受热分解时,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D选项说法错误。
【答案】D16.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用肥皂水检验自来水是否为硬水B.黄豆和芝麻混合证明微粒间有空隙C.热水瓶中倒入热的食醋除去水垢D.用点燃灼烧法可区分羊毛线和棉线【解析】加入肥皂水,若产生泡沫较多,则是软水,若产生泡沫较少,则是硬水,A选项说法正确。
黄豆和芝麻是宏观的物质,不能说明微粒间有空隙,不选项说法错误。
水垢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与醋酸反应,热水瓶中倒入热的食醋可除去水垢,C选项说法正确。
羊毛线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燃烧时能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棉线没有,可用燃烧法区别羊毛线和棉线,D选项说法正确。
【答案】B17.如图是3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0℃时,NaCl的溶解度小干NH4Cl的溶解度B.40℃时,饱和Na2 C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9%C.将饱和Na2 CO3溶液由80℃冷却至40℃时,有固体析出D.80℃时,分别将等质量的NH4Cl和NaCl固体溶于适量的水,恰好均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前者小于后者【解析】0℃时,NaCl的溶解度大于NH4Cl的溶解度,A错误;4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是49g,饱和Na2CO3溶液的溶质度量分数为49g/149g×100%≠49%,B错误;将饱和Na2CO3溶液由80℃冷却至40℃时,溶解度增大,不会有固体析出,C错误;8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分别将等质量的NH4C1和NaCl固体溶于适量的水,恰好均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前者小于后者,D正确。
【答案】D18.过氧化钙(CaO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O2+2H2O= 2Ca(OH)2十O2↑。
在鲜活鱼的长途运输过程中,向水中加入少量过氧化钙的作用是()①保持水中适量的氧气②除去鱼排出的二氧化碳③使溶液的pH变小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答案】A【解析】氧气能供给鲜活鱼呼吸,过氧化钙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O2+2H2O═2Ca(OH)2+O2↑,生成的氢氧化钙同时能吸收鱼呼出的二氧化碳,因此在鲜活鱼的长途运输过程中,向水中加入少量过氧化钙的作用是保持水中适量的氧气、除去鱼排出的二氧化碳;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加入过氧化钙后溶液pH变大。
19.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②处有气泡,③处无现象,则可判断锌、铜的金属活动性B.①②④⑤处有明显现象,则M可能为稀盐酸C.⑤处固体明显减少,则M可能为稀硫酸D.⑥处反应放热,则N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答案】C【解析】A、锌和稀酸反应生成氢气,产生气泡,铜不能和稀酸反应,无明显现象,说明锌比铜活泼,该选项说法正确;B、盐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能和锌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能和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能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该选项说法正确;C、碳酸钙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包裹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的进行,M是稀硫酸时,⑤处固体不可能明显减少,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氢氧化钠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放热,该选项说法正确。
20.可燃物R是C、H2、CH4、CO或CH4O中的一种。
将一定量的R 和氧气置于一个密闭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m1=1/9m4时,R是H2②m1+m2=m3时,R是C或CO③m3:m4=11:9时,R是CH4或CH4O④8m3/11+8m4/9+4m5/7≥m2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R、氧气反应后质量变为0,是反应物;二氧化碳、水、一氧化碳反应前的质量是0,是生成物,要确定R是哪种物质,生成物是什么,就要通过反应前后质量的关系来进行确定。
①氢气燃烧生成水,化学方程式为2H2+ O2点燃2H2O,其中氢气与水的质量比为1:9,正确;②碳或一氧化碳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此时m1+m2=m3,正确;③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与水,化学方程式为CH4 + 2O点燃CO2 + 2H2O ,其中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比为11:9;甲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与水,化学方程式为2CH4O+ 3O2点燃2CO2+ 4H2O ,其中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比为11:9;通过分析可知,当m3:m4=11:9时,R是CH4或CH4O,正确;④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如果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水、一氧化碳这三种物质,则R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生成物中的氧元素的质量大于或等于氧气的质量。
二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m3××100%=8m3/11,水中氧元素的质量为m4××100%=8m4/9,一氧化碳中氧元素的质量为m5××100%=4m5/7,通过分析可知,8m3/11+8m4/9+4m5/7≥m2 ,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