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预防接种日宣传单

全国预防接种日宣传单

2014年4 • 25全国预防接种日宣传材料(一)预防接种家长必读一、儿童为什么要进行预防接种婴儿出生后,离开了母体,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受细菌、病毒感染的机会增多,特别是易患麻疹、流脑、结核、百日咳、小儿麻痹症、白喉、乙肝等各种传染病。

而婴幼儿身体各器官的机能发育还不完善,抵抗疾病的能力很低。

染病后,不仅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甚至还能危及生命。

接种疫苗可使儿童体内产生抵抗相应疾病的抗体,增强免疫力,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

所以,儿童必须进行预防接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

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

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儿童的监护人应当相互配合,保证儿童及时接受预防接种。

二、家长怎样配合接种工作孩子出生后或从外地迁入,要在30 天内到所在镇卫生院防保科登记建簿,免费领取《儿童预防接种证》和《儿童预防接种票据》。

然后按照免疫程序携带《儿童预防接种证》和《儿童预防接种票据》,按时带孩子去打预防针,防疫医生凭证给孩子接种疫苗。

有些疫苗需要多次接种,应按预约的时间打针或服糖丸,只有按免疫程序全程接种,才产生理想的免疫效果。

预防接种证要妥善保管,丢失后要及时补办。

儿童入托、入学时幼儿园和学校将查验每位儿童的预防接种情况。

三、预防接种后要过多久才能产生免疫力预防接种后,人体产生免疫力需要一段时间,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疫苗的种类、接种次数、接种途径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等,一般疫苗初次接种后约需1-4 周才能产生免疫力,但免疫力弱,维持时间短,而再次接种后,可在一周左右产生有效的免疫力,且免疫力强,维持时间较长。

因此一定要按规定完成接种次数。

四、什么情况下儿童不宜接种疫苗儿童具有下列情况之一均不宜接种或暂不能进行预防接种:接种部位有严重皮炎、牛皮癣、湿疹及化脓性皮肤病的儿童,应在治愈后再接种;体温超过37. 5C的发热儿童。

因为发热可能是流感、麻疹、脑炎、肝炎等急性传染病的早期症状,此时接种会加重病情。

所以,应病愈后再接种;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结核病的儿童,不易接种。

他们体质较差,有病的器官不能再增加额外的负担;神经系统疾病,如癫痫、大脑发育不全等,也不宜接种;重度营养不良、严重佝偻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儿童,不易接种他们形成免疫力的原料缺乏或免疫器官功能不全;过敏体质及患哮喘、荨麻疹的儿童,不宜接种。

因为疫苗中含有微量过敏源,对过敏体质的儿童接种,会发生过敏反应;大便每天超过4 次的腹泻儿童,不易服用小儿麻痹糖丸疫苗。

腹泻可以把糖丸疫苗很快排泄,失去作用。

另外,腹泻如为病毒感染所致会干扰疫苗产生免疫力。

五、接种后可能出现哪些反应疫苗是由细菌、病毒或它们的代谢产物经减毒或灭活制成的,比较安全,但是,疫苗对于机体来说毕竟是外来物质,接种到人体内有可能出现一定的反应。

接种疫苗后出现局部的红、肿、热、痛,或发热,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只需适当休息,多饮开水,注意保暖,防止继发其它疾病就可以了。

对较严重的局部反应可用清洁毛巾热敷,每日4-5次,每次10-15 分钟可以帮助消肿,减少疼痛。

但接种卡介苗后的局部反应不能热敷。

对于较重的全身反应,可采取对症治疗,高热不退或伴有其它并发症,要及时到接种点或其它医疗单位处理。

六、流动儿童怎么打预防针我县流动儿童已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工作中,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享有同样的权利,享受与本地儿童同等的免疫服务。

接种疫苗的种类也与常住儿童一样。

凡未在原居住地接种过疫苗的儿童,可到就近卫生院补种有关疫苗。

流动儿童应妥善保管预防接种证。

接种证是预防接种的有效证明,全国通用,在预防接种、入托、入学、出国时均要求出具接种证。

流动儿童居住地发生变动时,应携带接种证或向原接种单位索取接种证明,并到新居住地就近的卫生院防保科建立卡、册及安排预防接种2014年4 • 25全国预防接种日宣传材料 (二)扩大儿童免疫规划、为什么要实施扩大儿童免疫规划?答:免疫规划是指为防治疾病,使用有效疫苗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所制定的规划、计划和策略。

扩大免 疫规划就是将免疫规划所涉及的疫苗种类和疾病病种范围进一步扩大,并扩大覆盖人群。

实施免疫规划, 开展疫苗接种是控制与消除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 通过有计划的扩大免疫规划, 可以提高人 群的免疫水平,降低相关传染病的发病率。

我省开展儿童计划免疫,实施免疫规划 30 年来取得了极大成效,疫苗针对传染病已得到有效控制,年发病率下降98%以上,并实现了消灭脊髓灰质炎目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安全有效的疫苗得到开发应用。

因此, 为提高全民素质, 保障儿童身体健康, 避免受到相关传染病的侵害, 伴随着国民经济发展, 国家有能力逐步将一些对群众危害较大、 且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到国家免疫规划中。

2007 年 3 月, 报告》中提出了: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将甲肝、流脑等 免疫规划”的要求。

我省已于 2003 年将新生儿乙肝疫苗纳入了儿童免疫规划, 免疫规划。

相信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病的发病也将得到有效控制。

二、实施扩大儿童免疫规划后,疫苗的种类有些什么变化? 答:根据省卫生厅制定的《江苏省扩大儿童免疫规划实施方案》 疫苗将由 8 种扩大为 11 种。

即在现行全省范围内已经使用的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A 群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等 8种疫苗的基础上,以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替代百白破疫苗(目的是 进一步减少可能发生的接种反应),并将麻腮风疫苗、A+C 群流脑疫苗、甲肝疫苗等 3种疫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目的是将免疫病种范围扩大到流行性腮腺炎、风疹、 C 群流脑、甲型肝炎),对适龄儿童进行免费接种。

通过接种上述 11 种疫苗,预防乙型肝炎、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流行性腮 腺炎、风疹、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甲型肝炎等12种传染病。

我省规定的 “接种 11 种疫苗预防 1 2种传染病” 主要是针对儿童常规免疫而言的, 同时我省还将根据传染病流行 趋势, 必要时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 (包括成人) 进行出血热疫苗、 炭疽疫苗或者钩端螺旋体病疫苗的应急免疫。

这与国家规定的“将 15种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是一致的。

三、、实施扩大儿童免疫规划后,儿童常规疫苗的免疫程序是什么?答:根据我省实际,省卫生厅修订完善了《江苏省儿童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 ,在全省范围内实行一个标准。

这里所说的免疫程序为常规疫苗免疫程序,指的是适龄儿童按规定必须接种的 11 种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程序,不包括应急接种和强化免疫。

具体的免疫程序如下:⑴乙肝疫苗:接种 3剂次,儿童出生时、1月龄、6月龄各接种1剂次,第1剂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

⑵卡介苗:接种1剂次,儿童出生时接种。

⑶脊灰疫苗:口服 4剂次,儿童2月龄、3月龄、4月龄各服用脊灰疫苗(液体) 1剂次,4周岁服用脊灰疫苗(糖丸) 1 剂次。

⑷无细胞百白破疫苗:接种 4剂次,儿童3月龄、4月龄、5月龄和18—24月龄各接种1齐U 次。

⑸白破疫苗:接种1剂次,儿童6周岁时接种。

⑹麻疹疫苗:接种1剂次,儿童8月龄时接种。

⑺麻腮风疫苗:接种 1剂次,儿童18月龄时接种。

⑻A 群流脑疫苗:接种 2剂次,儿童6— 18月龄时接种2剂次,接种间隔为 3个月。

⑼A+C 群流脑疫苗:接种 2剂次,儿童3周岁和6周岁各接种1齐U 次。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 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 2008 年又将甲肝疫苗、麻腮风疫苗等纳入到儿童将有越来越多的疫苗纳入到国家免疫规划, 相关疾,从 2008 年 5 月 1 日起,全省儿童常规免疫⑽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2剂次,儿童8月龄和2周岁各接种1剂次。

(11)甲肝疫苗: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1剂次,儿童18月龄时接种。

在部分试点地区使用甲肝灭活疫苗,甲肝灭活疫苗接种2 剂次,儿童18 月龄和24—30 月龄时各接种1 剂次。

2014年4 • 25全国预防接种日宣传材料(三)告儿童家长的一封信儿童家长: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花朵,儿童健康是我们每个家长的良好愿望,而疫苗接种是预防相应传染病,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主要措施。

为让每位儿童得到规范及时的预防接种,希望各位家长了解以下知识,配合我们更好地搞好接种工作。

1、儿童出生后即可接种卡介苗,用以预防结核病。

卡介苗接种2-3 周局部可出现硬结、红肿、继而破溃,最后形成疤痕,此为正常反应,不需处理。

2、儿童满2个月后服第1次脊髓灰质炎疫苗(糖丸),预防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

第一次服苗后间隔1个月服第二次,再间隔1个月服第3 次,4 岁时再加强服苗1 次。

服苗后无明显反应,服后半小时请勿喂奶或饮热水,如有呕吐请补服。

3、儿童满3 个月后开始接种第一次百白破混合制剂,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种儿童传染病。

第一次接种后间隔1个月接种第二次,再间隔1个月接种第3次,1岁半到2岁时加强接种1次,6 岁时再加强1 次白破二联制剂。

接种后少数儿童出现局部红肿热痛、发痒,接种部位出现硬结、全身微热,不适等,此种状况不需处理,可自行消退。

硬结可用热敷(避免烫伤)。

4、儿童到8 月龄时应接种麻疹疫苗,预防麻疹。

接种后少数儿童可出现短暂性发热或一过性皮疹,不需处理,可自行消退。

5、乙肝疫苗儿童出生后24小时内即可接种第1针,预防病毒性乙型肝炎。

间隔1个月接种第2针,再间隔5 个月接种第3 针。

接种后少数儿童有轻微发热,不需处理。

2008年国家扩大免疫规划范围,将甲肝、麻腮风、乙脑、A群流脑、A+C群流脑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婴幼儿接种HIB结合疫苗,可降低b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脑膜炎、肺炎、败血症等严重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和高致残率;接种水痘疫苗,可预防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在儿童中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水痘、水痘患者康复多年后的带状疱疹,降低皮肤感染、脑炎、肺炎等水痘并发症的发生;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可预防婴幼儿感染轮状病毒出现的发热、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防止出现严重脱水甚至死亡,有效保护儿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接种麻-腮-风三联活疫苗,可同时预防麻疹、风疹、腮腺炎三种呼吸道传染病及其相关并发症;接种肺炎双球菌疫苗,可降低由此菌引起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肺炎、心肌炎、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预防接种是一种预防相应传染病,保护儿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最经济、有效的手段,可节约因孩子患病后付出的昂贵的经济负担,减轻家长巨大的精神压力,减少儿童的痛苦,因此,我们应让儿童适时接种。

儿童在接受接种前,如有身体不适、发热、腋温》37.5 C;急性传染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免疫缺陷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过敏史等状况,请告诉接种登记人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