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802)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领域能独立从事科研、教学、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是:
(一)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
(二)掌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有关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学术现状和发展方向;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科的专门技术问题的能力。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并能运用该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
二、学习年限
一般为三年,在职攻读学位的可酌情延长一年。
三、研究方向
1.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
2.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四、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见《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计划》(附后)
(二)必修环节
1.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2学分)
研究生在阅读大量中外文献基础上,写出不少于8000字的书面报告,内容由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两部分组成。
在进入论文工作之前进行开题报告,时间定于第3学期末。
2.学术活动(1学分)
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应积极参加学术活动,至少做两次文献综述报告,经导师签字后自己留存,在申请论文答辩时一并交学院研究生工作秘书。
3.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2学分)
教学实践可做助教、助研、助管、协助指导本科生论文、参加实验室建设等,课内外学时不少于120小时。
社会调查可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或参加系里的开发项目,或听取有关专家的学术报告。
科学研究可安排参加国内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宣读研究论文。
4.要求研究生在国内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或被接受发表一篇内容与本人研究方向有关的论文或完成一项具有实际意义的成果。
必修环节学分不计入总学分,单独记入档案。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一)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制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
培养方式要严格执行。
(二)导师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于新生入学后一个月内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在课程学习结束后,按研究生中期筛选规定对其进行全面考核。
(三)充分发挥导师和研究生两方面的积极性,采取研究生自学和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方法。
(四)课程讲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将理论课学习和科学研究、工程实际相结合,加强研究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要求研究生掌握坚实的本专业基础理论,熟练运用各种现代测试方法和研究手段,熟练使用各种分析测试仪器和计算机,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结合工科学科的特点,在应用开发研究能力方面作为重点培养内容。
(五)在校、院、学科三级领导下,成立研究生导师小组,会同有关部门负责研究生的政治思想、学习、科研和其他方面的全面管理,从各方面保证培养质量。
六、学位论文与答辩
(一)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位论文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论文课题应具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要与经济建设相结合。
(二)要注意文献查阅及综述、选题报告、实验设计与组织、实验数据处理、逻辑思维与理论分析、计算机应用、论文写作与表达能力等诸方面的培养,尤其是其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并注意培养研究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学风和科学态度。
(三)要在查阅文献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计划及目标、主要技术(理论)难点及拟解决方案等,制定出具体的论文实施计划,经专家组研究同意,报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后,交学院研究生教学管理部门。
(四)硕士论文水平,要看其内容是否有独到见解或新成果,并在理论或实践方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或本门学科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设计”“报告”类型的论文应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及一定的工作量,能及时反映出研究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位论文必须由研究生独立完成,合作项目应明确以本人为主完成的部分。
(五)为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于第四学期初,结合开题报告,对研究生进行中期考核与筛选,并于第五学期末组织有关人员就研究生论文工作情况进行全面检查。
(六)学位论文完成后,由学院按规定程序组织论文答辩,提出是否授予学位的意见,并将所有申报材料整理好,由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签字(一式三份)后,上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计划
注:总学分要求为32~38学分。
学位课为22~25学分(带“*”号课程可从中选1门)。
选修课为10~13学分,其中应包括一门跨一级学科课程(2学分),考试学分不低于5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