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学位代码045300
专业学位名称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MTCSOL)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院
2014年 11 月2日
一、学科概况
1.学科内涵表征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为支持国际汉语教育事业,适应汉语走向世界需要,改革和完善对外汉语教学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符合汉语国际教育新形势需要,能在国内外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门人才而设立的专业学位。
从学科属性看,汉语国际教育融通教育学、语言教学、中国语言文学、文化学、应用语言学等学科,以发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能力为核心,同时注重培养中华语言文化的传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学科交叉的内涵和优势。
2.学科发展历程
为适应硕士生培养结构性调整的需要,教育部于2007年首次批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点,2014年1月我校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合作组织申报,6月获批。
目前该学科基础为本校外国语学院、国际学院及人文学院相关专业。
3.培养条件及其它
我校是国家较早确定接收留学生的高校之一,1994年恢复留学生招生,1997年设立对外汉语教学部,2011年教育部批准为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生院校,2011年成立国际学院。
我校开展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目前我校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搭配较为合理。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本专业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师资保证。
同时,学校还拥有各具特长的中文、外语、音乐、体育以及与石油相关各专业的兼职教师队伍。
我校设有国际学院,每学期有200余名不同水平的留学生在此学习汉语,教学实习条件优越。
此外,与厄瓜多尔基多圣弗朗西斯科大学合作建立的孔子学院,可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的见习、实习基地。
二、培养目标和要求
1. 培养目标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各种类型的汉语和中国文化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的教学人才。
学位获得者应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技能和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培养要求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热爱祖国,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热爱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自觉承担起汉语国际推广的使命。
(2)具有广博的学识修养和良好的专业素质,掌握坚实的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还精通汉语国际教育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3)具有很强的实施课堂教学的能力,能运用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课堂教学中发现的实际问题;能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手段。
(4)有较强的英语(或其它外语语种)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技能和涉外事务的工作能力。
(5)具有扎实的中国文化、历史等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艺术素养,能胜任汉语国际教育工作。
三、培养方向
1. 汉语国际教育理论与实践;
2. 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汉语本体研究;
3. 跨文化交际研究。
四、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
1.招生对象
招生对象为具有中国国籍的学士学位获得者。
具体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1)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
(2)具有学士学位或同等学历有志于汉语国际推广的工作人员;
(3)海外具有同等资质的汉语教师或专业人士。
2.入学考试
入学考试采用全国统考,复试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办法,着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
五、学习年限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年限为2年,最长学习年限为4年。
采取课程学习与教学实习相结合的方式,第一学年为专业课程学习时间;第二学年为实习与学位论文写作时间。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根据《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09)和我校《关于制订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2012)要求,课程采取学分制,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
其中必修课、必修环节28学分。
中国石油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表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有应用价值。
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调研报告、教学实验报告、典型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等。
要吸收国际汉语教学第一线(尤其是中小学)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教师参与论文指导。
对学位论文的评阅与审核必须正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
八、中期考核及分流
中期考核及分流工作参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九、必修环节
1.课堂观察与实践:
该环节安排在第二学期5-6月完成。
在老师的指导下,到相关部门进行教学见习,感知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情况,为时2周。
见习完后提交一份5000字的见习报告,计1学分。
2.教学测试与评估:
该环节安排在第二学期。
通过教师教授和阅读文献,掌握设计语言试卷及评估语言教学的能力。
学生单独设计一份汉语测试试卷,并对该试卷进行试题分析和试卷分析,计1学分。
3.中华文化与才艺展示:
该环节安排在第二学期。
通过专门学习,掌握2-3种中华才艺,提交一份学习体会,计1学分。
4.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开题一般在第三学期10-11月完成,由导师根据情况写出评语,采用学生答辩的方式,开题完成后,记1学分。
开题未通过的,限2个月内重新开题,重新开题仍不通过者终止培养。
开题报告(专题研究、调研报告、教学实验报告、典型案例分析、教学设计)应包含选题简况、选题依据、选题创新之处、选题材料收集情况、写作设想及写作进度安排等。
5.教育实习
专业实践主要通过教学实习形式完成。
研究生要通过实习为学位论文选题和完成创造条件。
(1)实习方式:
在国内外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实习。
实习阶段不得少于六个月或实习工作量必须达到240课时以上。
(2)实习管理:
实习期间,培养学校应安排教师进行指导,研究生要提交实习计划,撰
写实习总结报告;由实习单位出具考评意见,学生提交实习报告。
十、其他
鼓励硕士研究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此项不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要求,但作为评选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