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导游中级考试资料——导游知识专题三:建筑文化

导游中级考试资料——导游知识专题三:建筑文化

专题三:建筑文化一、建筑文化概述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西方有人把建筑比喻为:“石头的史书”,那么,中国的传统建筑可以称为“土木的史书”。

(一)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主旋律:土木结构。

1. 雏形期(夏——春秋)殷商的建筑已经出现了一些较具规模的城池和宫殿建筑。

周朝,开始用瓦盖屋顶。

此时建筑以版筑法为主。

如:陕西枝山凤雏村,扶风召陈村。

2. 发展期(战国——南北朝)秦汉,建筑规模更为宏大,组合更为多样。

秦统一六国后,上林苑、阿房宫。

汉武帝时,长乐宫、未央宫。

秦汉建筑总的风格可以“豪放朴拙”四个字来概括。

主要结构:抬梁式、穿斗式。

斗拱已经出现,并得到了较广泛的使用。

屋顶的类型趋于多样。

3. 成熟期(隋——宋)隋唐建筑风格,“雄浑壮丽”。

园林已出现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风格区分。

宋代,由官方颁布的《营造法式》可以用“精细富缛”四字大致概括。

(二)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1. 多样性特征与主流体系2. 文化艺术的精神特征具体表现:1)皇权至上。

2)群体组合美。

3)尊重自然。

4)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

3. 尸体空间的物质特征。

(三)中国建筑的基本要素1. 构件1)台基。

也称基座,高级台基又称须弥座、金刚座。

防潮,防腐,突出建筑的高大雄伟。

2)柱。

4)大梁5)枋6)禀3)开间。

迎面间数称为“开间”,或称“面阔”。

建筑的纵深间数称“进深”。

中国古代,奇数为吉祥数字,开间多为单数,开间越多,等级越高。

如北京太庙大殿太和殿,11开间。

7)斗拱:是古代建筑的独特构件。

方形木块叫斗,弓形木块叫拱,斜置长木叫昂,总称斗拱。

8)屋顶:以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为级别最高。

9)山墙10)藻井:以水克火。

2. 装饰装修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装修鲜明地体现出中国建筑的美学特征。

5)油漆彩画作装饰:宋代以后,彩画已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

可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三个等级。

(四)中国建筑的主要类型1. 功能性类型:10种2. 单体建筑类型:1)楼、阁:楼与阁的体量比较大、造型复杂,在园林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阁的外形似楼,四周常常开窗,攢尖顶,每层都设计挑出的平台。

2)厅、堂:园主进行各种享乐活动的主要场所。

3)亭、廊:亭,南北有别:北方的亭檐厚实,翼角和缓,体态端庄;南方的亭檐轻灵,翼角高耸,造型活泼秀丽。

榭从射,有军事建筑的意义,也有观赏的作用,一般指建在水边的观景建筑。

斋,指专心进修的场所。

舫,水里游玩的小船,又名“不系舟”5)门、阙、华表、牌坊、照壁、戏台华表也叫桓表,一说源于古代的诽谤木,从汗、唐以来常用来作为标志。

现在的明、清华表是在一个须弥座上立着盘龙石柱,柱头横贯着一块云纹的大版。

钟鼓楼,一种建于宫廷内,一种建于城市中心地带,还有建于寺庙之内。

二、宫殿(坛庙、祠堂、书院、会馆)建筑(一)宫殿1.形制演变:中国历代宫殿在规模上基本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

但随着规模缩小,宫殿建筑密度增大。

2. 布局特征1)严格的中轴对称。

中轴线上的建筑高达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低小简单。

2)左祖右社(左庙右社):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

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的地方。

古代以左为上,做在前,右在后。

3)前朝后寝及“前堂后室”。

“前朝”帝王上朝理政、举行大典之处。

“后寝”帝王与后妃生活居住的地方。

3. 宫殿内外陈设4. 实例介绍从秦始皇开始,“宫”称为皇帝及其皇族居住的地方,宫殿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

1)北京故宫:最著名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故宫:“外朝”和“内廷”也叫“后庭”“外朝”,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和发布命令的地方“内廷”也叫“后庭:主要建筑: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

2)沈阳故宫。

由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极皇太极营造和使用。

是保存至今的清代最早的宫殿建筑群。

沈阳故宫分为东、中、西三路。

大政殿为东路主体建筑,是举行大典的地方。

崇政殿是故宫的正殿。

西路为乾隆四十七年至四十八年增建。

是汉、满、蒙古三族文化交汇融合的一个辉煌成果。

(二)坛庙1. 功能坛庙用于祭典诸神、祖先、先贤。

其中最受重视的是天地、社稷和祖先,其次是高山、大海和河流。

中国从汉代以来就确定了对五岳、东海等四海、长江等四渎的祭拜制度。

2.实例介绍:3)孔庙:最大的孔庙位于孔子的家乡山东曲阜。

大成殿是孔庙的核心。

(三)祠堂1. 功能:祠堂是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

是供奉祖先神主并进行祭祀的场所。

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

2. 实例介绍:2)陈家祠:位于广东市荔湾区,是当时广东72县陈姓合族宗祠。

(四)书院1. 特征:源于唐代,盛于宋代,是私人或官府设立的供人读书、讲学的场所。

一般有讲学、藏书和供礼三部分建筑组成。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河南嵩阳书院、阳书院。

2. 实例介绍1)白鹿洞书院:唐代李渤在此隐居读书,驯鹿自娱而得名。

北宋初年扩建,宋太祖将国子监印本《九经》发给该书院。

是宋代四大书院之首。

后毁于兵火。

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重建书院,陆九渊、王守仁等曾在此讲学。

2)岳麓书院:现湖南大学校园内。

宋太祖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创建。

(五)会馆三、园林建筑(一)中国园林的起源与发展1. 商周时期,利用自然进行初期的造园活动。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曾建“灵”2.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称为“苑”或“苑”象征自然山水园林已经萌芽,园林的组成要素粗步具备。

3. 秦汉时期,以宫室建筑为主的宫苑,汉武帝扩建上林苑,引渭水作长池……4.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园林发展的转折点,佛教的传入使园林转向崇尚自然,私家园林逐渐增加。

5. 唐宋时期,达到成熟阶段。

将诗与画观念融入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

唐宋写意山水园林6. 明清时期,进入精神发展阶段。

在设计和建造上都达到了高峰。

现代保存下来的园林大多属于明清时代。

(二)中国园林的类型按所属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公共园林。

按处所分: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

(三)园林特征1. 本于自然、高于自然2.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3. 诗画的情趣4. 意境的蕴含(四)园林要素组成1. 筑山。

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认为造山的先例。

2. 理水。

水是园林中最富有生气的因素。

理水之法:通过掩、隔、破等方式亲近水。

3. 植物。

对花木的选择讲究姿美、色美和味香。

对园林山石景观其衬托作用。

如:竹子象征人品清逸和气节高尚,松柏象征坚强和长寿,莲花象征洁净无暇,兰花象征幽居隐士,玉兰、牡丹象征荣华富贵。

4. 动物。

观赏、娱乐。

令人通过视觉、听觉产生联想。

5. 构筑。

最高标准:可行、可观、可居、可游。

起点景、隔景的作用。

(五)造园手法1. 抑景。

讲究含蓄。

“先藏后露”、“欲扬先抑”2. 添景。

使园林具备景深的层次感染力,叫做添景。

如:北京颐和园,昆明湖的垂柳,万寿山。

3. 夾景。

将视线两侧较贫乏的景观,用……加以隐蔽。

如:颐和园后山的苏州河中划船,远方的苏州桥主景,为两岸起伏的土山和美丽的林带所夹峙。

4. 对景。

景点与景点相互观赏,相互烘托。

如:苏州拙政园的远香堂和对面假山上的雪香云蔚亭互为对景。

5. 框景。

框、洞口框。

6. 漏景。

漏窗。

7. 借景。

以小见大,打破空间局限。

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

(六)实例介绍1. 皇家园林1)避暑山庄。

清初康熙皇帝位了笼络蒙古族以及避暑的需要,在承德兴建了行宫和避暑山庄。

特点:园内围进了许多山岭。

(只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平地,而平地内又有许多水面。

园的周围围绕以防御性的砖石构筑的宫。

避暑山庄外的八座喇嘛庙宇,成为外八庙。

与避暑山庄相互借景。

2)颐和园:清乾隆初建时称为清漪园,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光绪修复后改称颐和园。

主体建筑:佛香阁。

颐和园的布局设计,取法于杭州西湖,深受江南园林的影响。

水面的形状也尽量模仿西湖。

模仿无3)西苑(三海)指故宫边上的中、南、北三海。

始建于金代,元代称太液池。

北海在三海中面积最大。

清代顺治八年,在此改建成一座白色喇嘛塔。

4)圆明园:包括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后改万春园)2. 私家园林江南私家园林式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

拙政园:苏州现存规模最大的私家园林。

建与明正德四年(1509年)。

、全园的五分之三为水面,主题建筑远香堂位于山池之间。

2)留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名寒碧山庄,又名刘园,其中冠云峰最为突出。

主厅五峰仙馆又称楠木厅,是目前苏州园林中最大的厅堂。

3)网师园:“文人园”的代表作。

4)寄畅园,原名凤谷行窝,后来取王羲之“寄畅山水阴”诗句命名。

此园在借景、选址上相当成功,形式简洁而效果丰富。

5)个园:位于扬州市东关街。

取清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之句命名。

园中以竹石为主体,最负盛名这是反映四季景色特征的“四季假山”。

6)余荫山房,位于广东番禺,为广东四大名园之一。

是四大名园中最小巧玲珑的。

因其小巧玲珑的建筑风格著称。

以“藏而不露”和“缩龙成寸”的手法。

3. 寺观园林1)三种形式:(1)寺观本身按园林布置。

(2)在城市寺观旁附设园林。

(3)在风光优美的自然山水中建寺观。

2)潭寺:周围有九座连绵的峰峦构成“九龙戏珠”的地貌形胜,充分体现了我国的“深山藏古刹”的选址传统。

3)白云观:是北京最大的道观,是我国古代北方道教的中信,有“全真第一丛林”之称。

4. 公共园林:不同于私家园林,其规模较大。

有别于帝王宫苑,以整体的山水景观取胜。

1)西湖:特点,“三面云山一面城“2)瘦西湖:扬州西北郊。

四、宗教建筑(一)类型与演变包括佛寺、佛塔、石窟。

石幢、石灯等建筑小品。

佛道寺观:可分为敇建寺观和山林寺观两类。

敇建寺观:接近宫殿,严谨壮丽;三林寺观:接近民居,自由灵巧。

藏族佛寺:规模宏大,色彩鲜明,性格粗狂巨丽;维吾尔族建筑:静穆沉思。

傣族建筑:富于特色的干栏式民居,妩媚玲珑的佛寺佛塔。

(二)佛教建筑寺庙、佛塔、石窟——三大佛教建筑。

1.石窟首见于印度。

实际上是僧房,是教徒们集会,诵经、修行的地方。

中国的石窟主要用来供奉佛和菩萨。

最早凿建石窟寺的是今新疆地区,有可能始于东汉。

著名石窟: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

2. 寺庙起源于印度,东汉时传入我国。

到唐代,发展出中国特色的佛寺。

四个特点:1)有明显的中轴线。

3)住院与各小院均绕以回廊,廊内有壁画,有的还附建配殿或配楼。

4)塔的位置,有全死的中心演变为殿前左右置双塔,或于主体殿庭前方两侧分立塔院。

明代以后佛寺布局又有变化:——“伽蓝七堂”式。

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四大金刚,大雄宝殿,东西配殿,藏经阁,殿庭。

1)分类与特征:汉传佛寺、藏传佛寺、小乘佛寺三种类型。

汉传佛寺:以木结构为主,最主要特征:有出头的柱头斗拱。

藏传佛寺:佛殿高、经堂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