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少数民族建筑房屋 ppt课件

中国少数民族建筑房屋 ppt课件

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则用石块砌筑外墙,内部为木结构平顶;蒙古族通常 居住于可移动的蒙古包内
而西南各少数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结构干栏式楼房,楼下空敞,楼上住 人,其中南平傣族的竹楼最有特色。
中国西南地区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脚楼最具特色。吊脚楼通常建造在斜 坡上,没有地基,以柱子支撑建筑,楼分两层或三层,最上层很矮,只放粮 食不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圈养牲畜。
中国的民居种类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在汉族各地区民居和少数民族 民居之间,常常有着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尤其是少数民族房屋,特 点鲜明,功能繁多,设计独特,有的精美小巧,有的威武庞大,很有 观赏价值。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北方窑洞和古城民居中国地域宽广、民族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结构、装 饰艺术、色调等各具特点。无论所使用的材料,还是建筑结构样式,都反映 了人们巧妙地利用当地材料,适应当地的气候特点来营造居所的智慧。
5
中国共有56个民族;有:阿昌族、白族、保安族、布朗族、布依族、朝 鲜族、达干尔族、傣族、德昂族、东乡族、侗族、独龙族、俄罗斯族、鄂 伦春人、鄂温克族、高山族、仡佬族、哈尼族、哈萨克族、汉族、赫哲族、 回族、基诺族、京族、景颇族 、柯尔克孜族、拉祜族、黎族、傈僳族、 珞巴族、满族、毛南族、门巴族、蒙古族、苗族、仫佬族族、纳西族、怒 族 、普米族、羌族、撒拉族、畲族、水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土家 族、土族、佤族、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锡伯族、瑶族、彝族、裕固族、 藏族、壮族 。
8
虽然砖饰所采用的材料不过是最普通的砖石,但经过锯、切、打磨后,工匠却可以通过相 互穿插、交错、重叠、拼砌将它们组合成各种花饰。据说,一个高明的工匠可以将这些砖 石拼砌成上百种图案。石膏雕花也是维吾尔族民居最常采用的装饰手法之一,主要用于庭 院前廊端部和室内外窗间墙壁等处,以花卉、植物、几何纹饰等作为边框陪衬,看上去像 是一幅完整的装饰图画,又像是一幅镜框。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我国国土辽阔,自然气候变化万千,居住建筑异彩纷呈,姿态万千。少数民 族居住建筑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居住建筑也很多样,如西北部莆田维吾尔族 住宅多为平顶,土墙,一至三层,外面围有院落。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 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 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 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 来。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蒙古族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 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 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 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 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 . 2 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 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 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中国少数民族 居住风俗
1
《建筑材料与人居环境》指出:房屋建筑是人类最经常、最普遍使用 的生活设施,除少数宫廷建筑和特殊建筑物外,绝大多数建筑物都是 就地取材,所以人们在建筑房屋之前,首先要考察当地有哪些可供使 用的材料。其次,为满足房屋建筑最基本的防御功能,要根据当地的 气候条件来选取合适的结构形式。
在中国每个少数民族由于居住地的环境不同,所以之间的民族民俗风情 与其建筑特色都是大不相同的。接下来我就以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 侗族,傣族为例简单介绍下中国少数民族民俗风情与其建筑特色。
Company LOGO
6
维吾尔族 蒙古族 藏族 侗族 傣族
7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住房一般为土木结构的平房,经济条件好的住房 讲究,设有廊房,并雕花纹或绘制图案。普通民居、墓陵、 清真寺、高台民居等建筑构造、装饰等都具有独特、浓郁的 民族特色,许多建筑物上覆穹窿顶,正中有个小塔楼,宏伟 古朴、华丽肃穆,极具地域特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维 吾尔族通常通过用石膏浮雕、彩漆绘制、木刻图案、木雕组 合、砖雕组合与金属花窗等来装饰建筑物,图案有几何图形 组合、风景画等多种形式,无论是选用的题材、构图方法、 纹样组合、调配色彩,皆独具匠心,丰富多彩,个性鲜明。
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
便于御敌防盗。
帐房与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区藏民为适应逐水草而居的流动性生活方
式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帐房一般较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
或长方形,用木棍支撑高约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毡毯,中留一宽15厘米
左右、长1.5米的缝隙,作通风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绳牵引,固定在地上;
帐房内部周围用草泥块、土坯或卵石垒成高约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
酥油袋和干牛粪(作燃料用),帐房内陈设简单,正 中稍外设火灶,灶后供佛,
四周地上铺以羊皮,供坐卧休憩之用。帐房具有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
22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
23
24
25
26
27
28
29
藏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 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碉房一般分两层,以 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 间作 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 台之用。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