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考试题解析
评析二:命题特点
◆四不变
◇考查内容:重视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考查不变。 ◇呈现方式:“三新” (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不变 。 ◇考查方式:能力立意、阶段特征的考查不变。 ◇切入角度:高考历史试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变。
触 目
惊 心
◆四变
◇由单纯的考查教材知识向课程知识转变。 ◇由单纯的考查历史知识向历史理论和历史方法转变。 ◇由单纯的考查单一历史思维向开放多元思维转变。 ◇命题设计所依据的史学范式由单一走向多元、与所依 据的课标若即若离、与所依托的教材渐行渐远。
——黄牧航
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
以文明史观统领全局
◆ 含义:文明史观亦称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 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 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主要内容有:
从横向看,包括经济文明(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 )、政治 文明(从人治、专制到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从迷信、愚昧 到科学、解放 );
高考文综·历史(山东卷)评析
——兼谈高三历史复习备考
◎2011年高考文综·历史(山东卷)评析
评析一:各方评说
官方:
立足历史学科特点,凸显历史教育本质
厚重大气,又不乏活力;稳定中有所创新和突破;
注重三维目标的融合;选拔性和导向性、基础考查和
能力考查的和谐统一。
教师: 步子迈的过大;专业色彩、史学色彩浓厚 。 学生: 不适应,难!!!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农业文明时代(新石器、青铜、铁 器)、工业文明时代(手工工场、蒸汽、电气和信息)。
从范围上,可分为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 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 从文明史角度备考: ◇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 ◇抓住两个重点: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华文明(古代)、工业 文明时代的西方文明(近现代) ◇突破一个难点:政治文明史。以政治制度文明为核心,辐 射物质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 ◇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系:从友好交往、战争冲突两个基本角度分析
◆及时性:反馈不及时
◆实效性:一对了之 ◇讲“审题、解题”的“思路”与“方法 ” ◇讲“误区” ◇讲“拓展” ◇讲“规范”
高三教学之怪现状
我们的高三教学,复习课成为新授课的翻版,教辅代替了教材,孰不知这样做我们 就成一个简单的“复制者”,而非深刻的“建构者”。
我们的高三教学,挖掘时间成为保证教学进度的唯一法宝,孰不知在所有的教学 时间中只是重复着一件意义有限的事情,就是机械训练;
1.课示要求,考点须知; 2.典型真题; 3.知识体系(阶段特征、发展线索、重要结论); 4.考点剖析(从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评价等方面分级); 5.史学理论(观点); 6.重难点突破; 7.综合训练,问题反馈等。
反思二:课堂教学
◆ 教学目标狭隘化: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标准;用“一维” 来解读内容标准。
中西文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关系。
◇文明学范式与其他史学范式的关系: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
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工业文明自欧美向全球不断扩展的过程,就是全球化 的过程。
现代化史观在教学中的运用
◆ 现代化含义:从1500年开始,人类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 社会转变,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经济、政 治、文化、科教、生态各个方面。主要内容有:
◆ 复习内容既宽泛又狭窄 : 结论决定史实就宽泛——融合三 种版本教材相关内容;无限制扩展知识的外延。史实决定结论 就狭窄——仅仅满足内容标准之要求。 ◆ 时间分配倒置化:教师讲解占得多,学生自主利用的少。 ◆ 课堂训练形式化:课堂练习=选择题训练;主观题放在课 后,不了了之。
反思三: 检测反馈
◆针对性:时间安排、题目来源
物质生产方式的改变——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 民主政治体制的确立——民主化、法制化。 人们思想意识的演化——世俗化、理性化、科学化。 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城市化、衣食住行现代化。
△2010~2011高三历史复习方略
方略一:正确把握考纲、课标与教材三者之间所关系
◆考纲(说明)——教育部(省市)制定;高考命题的依据 ;高考复习的重要依据。
◆课程标准——历史教材编写、历史教学活动、历史教学评 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国家管理和评价历史课程的基础。
◆教科书 ——课标的具体化,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依托, 最基本、最核心的课程资源。
我们的高三教学,题海战术成了最能让师生获得心灵安慰的灵丹妙药,孰不知即 使做过一万道题,还有第一万零一道没做过的题等在那里;
高考题不是难吗?那就从各种资料上找来种种偏、难、怪题,却从不思考这些题 偏得有依据吗?难得有道理吗?做起来有价值吗?
高考题不是深吗?那么就一轮复习加二轮复习加三轮复习,反反复复,就是要不 断地告诉学生:“你还有不懂的、不会的。”孰知失去自信恰恰是学生在高考时最大 的心理障碍。
◆认 识
——“我们必须严肃地研读课标,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的期望 ;但是,只有高于课标,才可能准确地领悟课标。
——我们必须虔诚地尊重课本,因为它凝聚了前人的心血; 但是,只有高于课本,才可能真正地读懂课本。
——我们必须认真地对待高考,因为它代表了社会的公信; 但是,只有高于高考,才有可能有效地赢得高考。”
方略二:准确把握课标、说明对备考的指导作用
◆考什么——具体的考点(“说明”之“考试范围” ) ◆怎么考——命题的角度(“课标”之“内容标准”) ? ◆考查的深度与广度(“说明”之“题型示例 ”)
方略三:认真分析、研究考题对备考的指导作用
试题呈现形式、考点分布
方略四:切实加强新史观的教学
如果不转变史学观念,所谓转变课程观充其量是使教师成 为一个更优秀的资料收集者,而所谓转变教学观也很有可能就 是运用更有效的方式把原来的一些陈旧错误的观念加以强化。 ”
◆启示
把握高考命题的“不变” ,
作为高考复习的基础。
分析高考命题的“变”, 把握高考复习的方向。
◎ 高三历史复习方略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
反思一:一轮复习课的模式
◆授课单位:单元复习/单课复习 ◆授课方式:专题复习/通史复习 ◆课 型:新授课翻版型/教辅依赖型/学案导学型
导学案编写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