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创业的事迹材料
瓦缸养殖青蟹前景好年入500万辞职养青蟹年入500多万
核心提示
齐肩的头发,合身的连衣裙,姣好的面容,面前的曾上玲俨然一名大美女。
看着这么一个大美女,很难把她和比手掌还大的青蟹联
系到一起。
实际上,曾上玲是防城港市利用红树林空隙放置瓦缸养
殖青蟹的首创人。
一个女子成为当地养殖的标杆,这背后肯定有故事,也有不一样的创业心得。
无意
聚会上听到青蟹养殖
曾上玲的老家坐落于广西防城北部湾茅尾海域边上的一个小山村。
早年间她曾是防城港一家国有企业的职工,单位经济效益不好,
1997年夏天,曾上玲辞职下海了。
“就是不甘心呗。
”曾上玲说。
辞职后的最初几年,曾上玲尝试做过一些小本生意,但本小利薄,
时赚时蚀,生活仍入不敷出。
辞职后的最初几年,曾上玲只是做一些小本生意,时赚时赔,生活入不敷出。
海边人常说靠海吃海,小本生意不起色,曾上玲就跟
别人干起了养殖。
鳁鱼、鳄鱼、龟、鳖,只要想得到的,曾上玲都
养过了。
可作坊式的养殖,规模小,成本大,利润低,曾上玲的生
意总是难以为继。
为什么养了这么多却养不好呢?曾上玲百思不得其解。
正当她发
愁的时候,她发现提倡吃生态食品、绿色食物的声音越来越多了,
一时间她恍然大悟,“也许是海水养殖过分依赖饲料和药物了。
”
过后,曾上玲看准了一条路——生态养殖。
俗话说,?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2003年秋,曾上玲在一次
和朋友的聚会中,无意中听到在浙江、福建沿海一带有原生态养殖
青蟹的养殖场。
朋友们随口说说就过了,可曾上玲却放在了心上。
没多久,曾上玲便约朋友专程前往浙江、福建参观,他们看到了一
家养殖场利用红树林空隙用水泥铸缸养殖青蟹。
曾上玲意识到这种方法很适合地处沿海、红树林面积分布广的防城港市,而且发展青蟹养殖非常有养殖前景。
红树林为沿海海域多
种鱼类和附生物提供了丰富饵料和栖息地,在红树林里养殖青蟹,
可以充分利用红树林生态系统内的小型鱼、虾、蟹、贝等低值海洋
生态资源作为饵料,加快青蟹的生长;同时,养殖环境也非常清洁,
是一种纯天然的养殖方法,能满足人们对优质、安全食品的需求;最
后是成活率较高,一缸一蟹的方法养殖,避免了青蟹自相残杀,有
利于病害的防治。
这不正是她多年苦苦寻求的生态海水养殖方法吗?
曾上玲为此欣喜若狂,如获至宝。
有心
摸索出养青蟹的门道
这一次养殖,曾上玲不是匆忙开始,而是做足了功课。
参观回来后,曾上玲先是沿着北部湾海岸线所有的红树林滩涂进行详细考察,整整走了3个月。
此外,曾上玲请了好几个专家,对
利用红树林空隙用水泥铸缸养殖青蟹的方法进行反复论证。
用水泥
铸缸被推翻了,因为成本大。
用塑料桶养殖呢?也被专家否定,因为
会污染环境,与创业的初衷背道而驰。
那段时间曾上玲可谓心力交瘁。
细心的曾上玲还请有关专家对利用红树林空隙用水泥铸缸养殖青蟹的方法进行反复论证,发现此法有两个弊病:一是用水泥铸缸,
需要大量的水泥、砂等材料和人工投入,加大了成本;二是水泥缸经
海水侵蚀后容易损坏,损坏后淤塞海域,将来清理需要花费相当一
笔资金。
于是,她改用塑料桶养殖,但经海水浸泡后的塑料桶硬化、发臭,污染环境,与自己发展绿色生态养殖的初衷背道而驰。
用瓦缸养殖行不行?抱着再试一试的想法,曾上玲再次咨询了专家,在得到专家的肯定和认可后,曾上玲立刻着手,亲自设计瓦缸
并送到陶瓷厂定做。
3000只瓦缸,每个瓦缸放1只蟹苗。
在最初的3个月里,曾上
玲几乎每天都和青蟹呆在一起,一遇到问题就请教专家。
“涨潮的
时候才能喂食,提前喂了青蟹不吃,食物留在缸里就容易滋生细菌。
”现在曾上玲说起养蟹头头是道,但这些经验都是一次次摸索
和总结出来的。
当第一批青蟹80%成活上市的时候,曾上玲知道,自己终于成功了。
心得
抓住机会并坚持到底
按规划,每亩红树林放置瓦缸600个,3万多个瓦缸仅占红树林
面积50多亩,仍有250亩红树林闲置。
为扩大规模,2009年夏,
曾上玲想出一个大胆的办法———成立合作社,成员侧重倾向当地
村民尤其是妇女。
经过将近一年的挨家逐户上门、反复向村民宣传
红树林瓦缸养殖青蟹的发展前景,终于打消了村民的顾虑。
2010年初,江山乡潭西村共有29名村民(其中妇女14人)加入合作社,正
式取名为“防城区江山乡润丰绿色生态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
到2010年6月,合作社已发展社员36名,共筹集资金628.8万元。
目前,合作社青蟹养殖已发展到5万多个瓦缸,养殖面积扩至90亩。
如今的曾上玲,已经成为防城港市当地养蟹的女强人,年总收入500多万元;她还通过“合作社+基地+养殖户”的经营模式,带动了
当地一大批农户从事青蟹养殖,户均年收入七八万元。
回想起自己的创业故事,曾上玲还是挺感慨。
“其实身边有很多商机,有些信息别人随口说说,过了就过了,我就没把它放过。
”
曾上玲说,女性想创业,不仅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也要做生意场上
的有心人。
“发现机会很容易的,抓住并坚持做就很难。
认准目标、克服困难,成功其实没有那么难”。
江苏淮安女大学生返乡养羊创业,创造自己的创业传奇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江苏省淮安市姑娘王伟伟
对此深有体会。
这个27岁的创业女性,早在高中毕业时就有一个梦
想:做一名成功的商人。
如今,她已是二次创业:将上大学时代理
羊奶销售赚到的人生“第一桶金”,投到了家乡洪泽县的湖羊养殖
项目。
身边人说,这是一个青年创业的传奇;在她自己眼里,这是一
个实现梦想的故事。
大二,她就有了创业的想法
初见王伟伟,很难将眼前这个清秀的姑娘和“羊倌”联系起来。
但只要打开话匣子,她开口就离不开“羊”了,“我饲养的是湖羊,这种羊的特点是,每胎多羔,耐高温高湿,抗病能力强……”
与“羊”结缘,要从她在常州读大学时说起,“大二时,我有了创业的想法,就用大一当外场主持挣的三四万元成立了贸易公司,
代理国内品牌羊奶和羊奶粉。
”当时正遇上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国
内乳业市场动荡,她原以为羊奶可以趁机打开市场。
可没想到,羊
奶一开始在超市、终端店卖不动,剩下那些还有五六天就要过期的奶,她只好全部收回,带回学校送给同学喝。
“有的同学喝不完,
就拿来洗脸、泡脚,看得我挺心疼的。
一开始,就亏了七八千。
”
后来,王伟伟通过张贴海报、免费品尝、送货上门,逐渐打开了售奶局面。
待大学毕业时,她已经挣到了“第一桶金”,羊奶销入
当地各大超市,还在常州开了3家社区店。
毕业,她回家乡当了“羊倌”
2011年,王伟伟从常州工学院毕业了,她一边继续做着羊奶代
理的生意,一边琢磨着新的创业计划。
第二年,在考察了多家养羊
基地后,她决定创办自己的公司,从事肉羊养殖。
王伟伟就把上学时挣到的数百万元都投到了这个项目上,又通过亲友筹集了一部分资金,总投资达到了550万元,在洪泽县三河镇
赵集村流转了700多亩土地,建起了养殖场。
养殖场里建有标准化
羊舍及饲料用房6980平方米,青贮池3000立方米,配有饲料加工
设备7组。
她说,加工好的青贮饲料能保存两年,可以充分保证羊
群的喂养需求。
“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限的,必须去挖掘,不然你永远不知道自己能做成什么。
只要你去做,总会有希望。
你要是自己看扁了自己,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
”王伟伟坦言,创业过程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建厂时家里连遭变故,我刚毕业不久,对建筑施工一窍不通,吃
住都在工地上,紧紧盯住进度,严控工程造价。
”
最让她难忘的是2013年的夏天,她一个人住在刚建好的办公室里,周围只有农田和在建的羊舍,蚊虫叮咬已经算不了什么,有时
候蛇还会钻进屋里来。
王伟伟只好养了一只德国牧羊犬看门,这才
有了点安全感。
未来,她想带乡亲们共同致富
目前,她的公司第一批湖羊已经顺利出栏,实现盈利不成问题。
“准备明年春节后建第二期,整个工程将投入1200万元,建成
后可存栏15000头种羊,每年出栏商品羊32000头,销售收入可以
做到3100万元。
”在王伟伟的构想中,她将吸引有意向的农户参与
进来,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养殖户+银行”的模式,这样不仅
让小规模养殖户免去征地建厂房的成本,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防疫、分户饲养、统一出售”,还可以降低农户的养殖风险,实现农
场与农户的“双赢”。
再看远一点,王伟伟希望逐渐完善上下游产业链,从肉羊屠宰深加工项目切入,构建“龙头企业+规模化养殖基地+肉羊屠宰深加工+
合作社+农户”的纵向产业链,和“种羊良种繁育+肉羊育肥+饲料加
工(草料、精料)+有机肥生产”的横向产业链。
“只有实现从养殖到屠宰加工的迈进,才真正踏上企业产品品牌化之路,从而一步步打造出中国高端冷鲜羊肉品牌。
”对于未来,
王伟伟信心满满。
她说,创业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