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品为马科动物驴Equus asinus L.及其他驴皮经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
用蛤粉炒成珠者称阿胶珠。
【性味、归经】甘,平。
归肺、肝、肾经。
【功效】补血,止血,滋阴润燥。
【应用与配伍】1.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等。
为补血之佳品。
常与熟地黄、当归、黄芪等补益气血药同用。
2. 用于多种出血证。
止血作用良好。
对出血而兼见阴虚、血虚证者,尤为适宜。
治血热吐衄,配伍蒲黄、生地黄,如《千金翼方》,治吐衄咳唾失血既多,虚倦神怯,配伍人参、白及等,如《痰火点雪》;治肺破嗽血,配伍人参、天冬、北五味子、白及等,如《直指方》阿胶散;治便血如下豆汁,配伍当归、赤芍等,如阿胶芍药汤;治先便后血,配伍白芍、黄连等,如《医林集要》阿胶丸;治冲任不固,崩漏及妊娠下血,配伍生地黄、艾叶等,如胶艾汤。
3. 用于阴虚证及燥证。
能滋阴润燥。
治温燥伤肺,干咳无痰,配伍麦冬、杏仁等,如清燥救肺汤,治热病伤阴,虚烦不眠,配白芍、鸡子黄等,如黄连阿胶汤;治热病伤阴,液涸风动,手足瘈疭,配龟板、牡蛎、白芍、生地黄等,如大定风珠。
【用法用量】入汤剂,5~15g,烊化光服;止血常用阿胶珠,可以同煎。
【使用注意】本品性滋腻,有碍消化,胃弱便溏者慎用。
品种考证本品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名医别录》载:“阿胶生东平郡(今山东东平县),煮牛皮作之,出东阿县。
”陶弘景又日:“今东都下亦能作之。
用皮亦有老少,胶则有清浊。
”《本草图经》曰:“今郓州皆能作之。
以阿县城北井水作煮为真。
造之,阿井水煎乌驴皮,如常煎胶法。
其井官禁,真胶极难得。
……大抵以驴皮得阿井水乃佳耳……今时方家用黄明胶,多是牛皮,《神农本草经》阿胶亦用牛皮,是二皮亦通用。
”《本草纲目》云:“凡造诸胶,自十月至二、三月间,用挲牛、水牛、驴皮者为上,猪、马、骡、驼皮者次之,其旧皮、鞋、履等物者为下。
俱取生皮,水浸四五日,洗刮极净。
”根据上述记载可知古代阿胶原料用牛皮、驴皮及其他多种动物皮类,但以驴皮用阿井水煎成者为最佳。
现代已将牛皮胶单列为一种药材,即黄明胶,1990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均规定以驴皮熬制的胶为阿胶正品。
皮胶为传统中药,有滋阴补血、安胎的功用;可治血虚、虚劳咳嗽、吐血、便血、妇女月经不调等,对虚劳贫血、肺瘘咯血、胎产崩漏等症有良好疗效以驴皮所制最佳。
距今已有两千年的生产历史。
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
阿胶最初用牛皮熬制,到唐代,人们发现用驴皮熬制阿胶,药物功效更佳,便改用驴皮,并沿用至今。
原产地阿胶的原产地是山东“东阿”,由于历史原因,东阿县治多有变迁,因此阿胶原产地应为“泛东阿区”,即包括:一、今属聊城市阳谷县的阿城镇,是最早的东阿县治所在地,阿胶似应诞生于此。
二、今属济南市平阴县的东阿镇,福胶集团所在地。
代表产品是“福”字牌和“东阿镇”牌阿胶,东阿镇是明代至中华民国(1947年)的东阿县城,阿胶制造业兴盛并成为贡品即始于此;东阿镇阿胶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获金牌;三、今属聊城市东阿县,1947年以后东阿县的铜城镇成为东阿县驻地,也是东胶集团所在地,东阿集团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阿胶生产企业。
其中东阿镇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阿胶之乡,并与茅台镇、景德镇一道成为受国家原产地保护的中国三大传统特产名镇;而古老的“阿胶井”则在今阿城镇西北2公里处的岳庄村。
原动物驴别名:毛驴、家驴。
Equus asinus L.--脊椎动物门Vertebrata,哺乳纲Mammalia,奇蹄目Perissodactyla,马科Equidae驴为我国的主要役用家畜之一。
一般体重约200公斤左右。
头大。
眼圆。
耳长。
面部平直,头颈高扬,颈部较宽厚,肌肉结实。
鬣毛稀少。
四肢粗短,蹄质坚硬。
尾基部粗而末梢细。
体形成横的长方形。
毛色有黑色、栗色、灰色三种。
毛厚而短。
全身背部及四肢外侧、面颊部如同身色,惟颈背部有一条短的深色横纹。
咀部有明显的白色咀圈。
耳廓背面如同身色,内面色较浅,尖端色较深,几呈黑褐色。
腹部及四肢内侧均为白色。
主要食物为干的禾草类植物。
在我国役用驴种中,尤以关中驴为佳。
体格高大,结构良好,遗传性强,繁殖力大。
采制全年均可加工,将驴皮浸入清水内约2~3天使软化后,取出刮去驴毛,切成小块,用清水洗净,放入沸水中煮约一刻钟,至皮卷起时,取出,放入另一有盖锅中加水至浸没驴皮,煎熬约三天三夜,待液汁稠厚时取出,加水再煮,如此反复5~6次,直至大部分胶质都已溶出为止。
将所得液汁用细铜丝筛过滤,滤液中加入少量白矾粉搅拌,静置数小时,待杂质沉淀后,收取上层溶液加热浓缩。
在出胶前2小时加入矫臭剂及矫味剂(1,000斤驴皮加黄酒7.5斤及砂糖15斤),出胶前半小时加入豆油(1000斤驴皮加15斤),以减低胶的粘性。
至用铲挑取粘成一团不再落入锅中时即可出胶。
放入衬有铅皮的木盘中,铅皮上预先涂搽豆油以免粘连,待胶凝固,取出,切成小块,块长10厘米,宽4~4.5厘米,厚1.6厘米或0.8厘米。
置网架上晾,每隔2~3天翻动一次,以免两面凹凸不平,7~8天后整齐地排入木箱中,密闭闷箱并压平,待外皮回软再取出摊晾,干后再闷,再晾干(也可用鼓风干燥法干燥)。
在包装前用湿布拭去外面莫状物,即为成品。
炮制1. 将块状阿胶捣碎即成。
2. 阿胶珠:先将蛤粉置锅内加热,至轻松时放入切好的骰形小块阿胶,炒至鼓起成圆珠形,呈黄白色,立即取出筛去蛤粉,放凉即成。
①《雷公饱炙论》:"凡使阿胶,先于猪脂内浸一宿,至明出,于柳木火上炙,待泡了,细碾用。
"②陶弘景:"阿胶作药用之,皆火炙,丸散须极燃,入汤微炙。
"③《纲目》:"阿胶,今方法或炒成珠,或以面炒,或以火炙,或以蛤粉炒,或以草灰炒,或酒化成膏,或水化膏,当各从本方。
"药理1.对造血系统的作用阿胶有明显的补血作用,疗效优于铁剂。
2.抗休克作用麻醉猫反复从股动脉放血造成严重出血性休克,静注5%~6%阿胶溶液约8ml /kg,能使极低水平之血压恢复至正常水平,且作用较为持久。
另用麻醉猫静注组胺,使血压下降,此时反复注射等渗氯化钠溶液4次,每次l0ml,血压无明显升高。
随即改用5%阿胶溶液20ml静注,血压逐渐恢复至正常。
3.对钙代谢的影响能改善动物体内钙平衡。
4.其他阿胶有促进健康人淋巴细胞转化作用。
[传统应用] 性味归经:甘.平,入肺、肝、肾经。
功能:滋阴润肺,补血止血,定痛安胎。
主治:血虚萎黄,眩晕心悸,为治血虚的主药。
对吐血、便血、崩漏、阴虚咳嗽、虚烦不眠、阴虚发热等都可应用。
临床新用途1.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人用驴胶补血冲剂治疗本病32例。
方法:口服神箭牌补血冲剂,每次1包,每日3次,15岁以上每次2包,开水冲服,30日为1个疗程。
停用其他药用。
结果:痊愈24例,显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8%。
2.治疗月经过多性贫血有人用驴胶补血冲剂治疗本病100例。
方法:阿胶补血冲剂早、晚各服1包,6日为1个疗程。
结果:基本痊愈20例,显效49例,有效23例,无效8例。
3.治疗贫血白细胞减少症有人用阿胶补血冲剂治疗本病178例。
方法:给患者口服驴胶补血冲剂,每次1包(20g),每日2次,连用28日。
治疗期间,患者没有服用其他中西药物或采用其他治疗方法。
结果:痊愈37例,显效?2例,有效47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为87.64%。
4.治疗先兆流产有人用阿胶补血冲剂治疗本病30例。
方法:服用驴胶补血冲剂,每日3次,每次2包(40g),10日为1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
但要求患者停用其他药物,并卧床休息,避免一切可以引起子宫收缩的刺激,安定情绪,增强营养。
结果:治愈15例,好转“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
5.治疗不孕症笔者以驴胶补血冲剂为主治疗本病33例。
方法:予以神箭牌驴胶补血冲剂;每次1包(20g),每日2次。
白带多者用乌贼骨20g煎水冲服;痛经者用制香附30g煎水调服;闭经者用益母草20g煎水冲服;头昏腰痛者用天麻20g煎水冲服。
1个月为1个疗程。
一般经1—4个疗程治疗后有效。
其中经1个疗程者6例;2个疗程者16例;3个疗程者10例,4个疗程者1例。
结果显效28例,有效2例,无效3例,有效率93%。
6.治疗阳萎有人以驴胶补血冲剂为主治疗本病40例。
方法:以神箭牌驴胶补血冲剂每次1包(20g),每日3次,口服1个月为1个疗程。
凡治疗1个疗程已获痊愈的,不再继续服第2个疗程。
治疗本病40例中,肾虚型29型,总有效率96.6%;其中偏肾阴虚17例,痊愈8例,显效5例,有效4例;偏肾阳虚12例,痊愈4例,显效3例,有效4例,无效1例;心脾受损型6例,痊愈2例,显效1例,有效2例,无效1例;恐惧伤肾3例,显效l例,有效1例,无效1例;湿热下注型2例,有效1例,无效1例。
以肾虚型和心脾受损型疗效最好,尤以偏肾阴虚者疗效最好。
7.治疗烧伤后消化道出血有人用黄土汤治疗本病26例。
方法:灶心黄土50g,阿胶、黄芩、附片、白术、生地黄、甘草、乌贼骨(研粉)、白及各10g。
每日1剂半。
水煎分3次服或频饮。
结果:痊愈20例,显效4例,无效2例(死亡),总有效率为92.3%。
8.治疗习惯性流产有人用阿胶治疗本病60例。
方法:受孕后内服补肾益气安胎之补肾安胎饮加味:党参、杜仲、川断、狗脊各15g,阿胶(烊化)、艾叶炭、白术、菟丝子、桑寄生、益智仁、补骨脂各12g。
自以往习惯性流产月份前1个月开始服,隔日1剂,连续服过平素习惯性流产月份。
加减:肾虚者加山茱萸10g,山药各12g;气虚者加生黄芪15g;血虚者加熟地15g;血热者加黄芩9g;脾虚者加砂仁6g;流血多者加地榆炭9g。
结果:43例痊愈,12例有效,5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1.60%。
[禁忌] 脾胃虚寒呕吐泄泻者忌用。
【性味】甘,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微温,无毒。
"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性平,味淡。
"【归经】入肺、肝、肾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足少阴、厥阴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少阴、足少阴、厥阴经。
"【功用主治】滋阴补血,安胎。
治血虚,虚劳咳嗽,吐血,衄血、便血,妇女月经不调,崩中,胎漏。
①《本经》:"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如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疼,女子下血。
安胎。
久服益气。
"②《别录》:"丈夫小腹痛,虚劳羸瘦,阴气不足,脚酸不能久立,养肝气。
"③《药性论》:"主坚筋骨,益气止痢。
"④《千金·食治》:"治大风。
"⑤孟诜:"治一切风毒骨节痛,呻吟不止者,消和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