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创作中的表现派和体验派
表现派和体验派是戏剧表演艺术中的两种创作方法,表现派首先被提及是在18世纪法国哲学家D.狄德罗在《关于演员的是非谈》一文中,谈到演员表演时,他主张刻苦钻研人物性格,认为表演重要的是找到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外部形式,达到感动观众的效果,而不是演员自己感动。
体验派则正好相反,他们认为体验艺术的特征是演员“通过有意识的心理技术达到下意识的创作”,主张演员应主动地感受角色的情绪,把自己的情感化成艺术的一部分。
体验派和表现派对表演艺术各自有其正确的观点和精辟见解,也各自有其偏执、趋于极端的一面。
不过,在争论的基本点上,体验派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的,演员必须要投入自己的思想、心灵和感情去创作,一个冷漠的、缺乏热情的人不会成为一个好演员。
在美术的创作活动中,由于画家的不同,作品的面目也千差万别,美术创作也有表现和体验的区分。
不过不同于戏剧表演,美术中的表现派和体验派没有高下之分,两种风格都有让后人难以企及的巅峰之作,所带来的完全不同的视觉冲击,让人在感受美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到画家艺术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大体上划分表现派和体验派的美术创作,可以根据美术作品的创作理论,创作风格和画家的个人特点来划分,首先,表现派的绘画有着不容质疑的现实依据,库尔贝就曾经说,我只画我所
看见的东西,因此他的作品无论是《石工》还是《筛麦妇女》,都是画家眼见甚至亲身体会的生活场景,然后据此进行创作。
印象主义则更为极端,由于光线的差别,面对同一景物,他们在早晨和中午所画的不是同一张画。
他们的作品无论什么题材,使用什么技法,都是在努力恢复已经存在的场景,即使需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也会在一定限度内或者是在画面叙事完善的基础上升华,这就是表现派美术创作的核心要求,也是美术这一艺术手段的原始属性。
表现派的创作方法不同与历史上的表现主义美术,恰恰相反,按照本文的观点,表现主义美术正属于那些有着强烈风格或者表达画家爱憎等情感的体验派,梵高动感的笔触,蒙克扭曲的呐喊,徐渭酣畅淋漓的墨葡萄,无不是画家把对象再加工创造出的饱含情感的产物。
达利曾经说过,绘画是“具体的非理性的想象世界”。
在体验派的眼里,绘画只是创作者表达感情的一种手段,或狂躁或冷静,都是固化在画布上的作者的感情,他们不再严格按照客观实物去描绘,甚至很多作品没有具体形象。
在一定程度上,画家不顾欣赏者的存在,他们的作品不会一目了然,有的甚至让人很难接受,这说明美术作品已经逐渐摆脱了写实的硬性要求,上升到体验人类内心情感的阶段,当我们理解了体验派的创作意图,就很难以像或者不像这类词来描述这样的作品。
在美术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无论是洞窟壁画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三杰,一直到塞尚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之前,绘画
的写实性要求一直占支配地位,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三位大师,在刻画形象方面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表现派美术创作对历史的贡献。
中国画的许多传世作品同样也有异曲同工之处,著名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
全幅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
画家用高度概括和集中的手法,广泛而细致地描写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形象和民俗风貌。
工笔画法同样是表现派的创作,五代黄筌就是表现派的杰出代表,他的《写生珍禽图》在细节刻画上达到了完美的境界,精谨细腻、妙穷毫厘,力求形似,都是工笔画法再现客观事物的终极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学技术得以应用,摄影技术的出现,对于美术创作来说绝对是一次强烈的地震。
在当时就有人认为,摄影技术的发明意味着绘画的终结,德拉克洛瓦早就说过,“纯粹的写实是没有意义的,艺术形象的完美,不是由模仿的程度来决定的。
”选自《德拉克洛瓦论美术和美术家》辽宁美术出版社1981年第287页十九世纪末,塞尚凭借自己对于美术的宗教般的执着,在屡受失败打击的情况下,开创了新的美术创作理念,推翻了美术创作原本信奉的画面性描述性的理论基础,从他开始,绘画强调自身价值所在,追述一种造型效果倾向,他不在乎流于表面的形象和轮廓,各种构成因素并用,极大地充实了画面,从塞尚开始,体验派的美术创作风格逐渐形成,使绘画从单一的记录功能开始迈向了更加丰富的表达画家自我情感的
阶段。
康定斯基曾总结说具象的图像有碍于精神的表现。
美术创作不再是描绘对象的一种手段了,而是强调艺术的纯粹性,创作的主体具有极大的主观能动性,饱满的创作热情,把作者的悲喜都融入到作品当中。
一定的历史时期会产生一定风格的绘画,在相应的历史阶段他的美术作品能被大众所接受的话,那么这个画家可能是一个优秀的画家,但很多超越时代的开创性画家总是不会顺利的得到认可,一个社会越是进步,就越会容忍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出现。
“也许有人会说,对于艺术品无需做出解释。
的确,长期以来我们已经十分习惯于欣赏没有任何目的和意图的绘画,因此,如果一件艺术作品出乎意料地含有某种意义,需要观众费神来理解,这在一开始自然显得是一种苛求。
然而我希望公众会认识这样一条简单的真理:任何伟大的事物,伟大的人物,伟大的诗篇、图画或是其他伟大的东西,都不可能在短暂的时间里被人们透彻地理解;不管是鉴赏绘画还是从事别的活动,任何高尚的乐趣都不可能与人的思索与理解能力截然分开。
”罗斯金演讲选自《世界美术》1980年第三期,第26页
在美术创作中,表现派美术打动观众的是逼真的写实,合理的描绘,体验派美术创作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主观感受,因此古今中外许多杰出的美术作品,都是表现和体验结合的产物,达芬奇神秘的《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雄浑瑰丽的天国世界,无不体现着艺术家澎湃的激情和扎实的描绘。
因此我们可以说作品的产
生靠理智,排斥感情行不通,完全靠感情,排斥理性和技巧也不行,二者互相结合才是艺术创作的前提条件。
最后在这里套用英国艺术批评家赫伯特?里德在《现代绘画艺术简史》中关于抽象和写实的一句话,同样可以用于阐释表现派和体验派,“我认为艺术家很有必要在表现和体验两条艺术道路之间往来游离,自由选择,用表现的艺术手法进行创作,可增添对生活、人类和地球的爱,用体验的艺术手法进行创作,会使人的个性获得解放,知觉变得灵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