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_地方性知识_的视角看中国科学史

从_地方性知识_的视角看中国科学史

·史学与哲学·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00)

一、“地方性知识”的提出

“地方性知识”对应的英文是localknowledge,也可叫

作“本土知识”等。这个概念首先是由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

吉尔兹教授(CliffordGeertz,1926-2006)提出的。

在吉尔兹那里,地方性知识概念是与民间性模式(folk

model)有关的知识概念。按照译者关于吉尔兹及其《地方性

知识》的导读解释,它是一种具有本体地位的知识,即来自

当地文化的自然而然的东西,固有的东西。吉尔兹的地方性

知识概念源于民族(ethno-)有关的知识考察,人类学中民族

概念所包含的意义,就是“基于当地意识的基础构成的文化

整体观”,吉尔兹将其精神实质总结为“地方性知识”[1]。人类

学研究中强调对地方性知识的承认和重视。地方性知识是

一种区别于惯常所谓普遍知识的新的知识形态,是指“有意

义之世界以及赋予有意义之世界以生命的当地人的观念”[2]。

可以看出,吉尔兹的地方性知识是和当地的地域有着紧密

的联系,主要是一种与地域和民族的民间性知识和认知模

式相关的知识,主要强调人类学研究中要按照地方历史的

模式来研究地方性知识。

地方性知识的概念出现之后,被热烈关注。其中遇到的

最大问题是地方性知识无法普遍化,无法具有普遍性知识

所具有的地位。在人类学研究中,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

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之后,科学实践哲学的提倡者劳斯提出的“地方性知

识”概念解决了这个矛盾。他的方案是彻底解构普遍性。他

在所有知识的本性的阐释上,使得所有的人类知识都具有

了地方性知识的特性。[3]这里的地方性主要是指在知识生成

和辩护中所形成的特定情境诸如特定文化、价值观、利益和

由此造成的立场和视域,等等。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并

非对应关系,而是根本不存在普遍性知识。

至此,我们大致可以看出,所谓“地方性知识”,不是指

任何特定的、具有地方特征的知识,而是一种新型的知识观

念,是一种批判性和阐释性的哲学观点,是反对普遍主义、

绝对主义的哲学观。而且“地方性”(local)或者说“局域性”也不仅是在特定的地域意义上说的,它还涉及到在知识的

生成与辩护中所形成的特定的情境(context),包括由特定

的历史条件所形成的文化与亚文化群体的价值观,由特定

的利益关系所决定的立场和视域等。“地方性知识”的意思

是,正是由于知识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生成并得到辩护的,

因此我们对知识的考察与其关注普遍的准则,不如着眼于

如何形成知识的具体的情境条件。[4]二、科学史中“地方性知识”的引入

“地方性知识”提出之后,在科学史领域被广泛关注,尤

其是科学主义者强烈质疑其可能性。在人类历史上,自然科

学所确立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原则长久以来被视为科学的

本质精神。因此,对于这种科学主义理念来讲,“地方性知

识”的确认显然具有颠覆意义。此外,科学史领域内,由于不

同的观念,导致科学史的研究和写作角度不同,包括研究范

围、内容和方式等。那么地方性知识的引入给科学史带了什

么变化呢?

关于这一点,国内学者刘兵、卢卫红在其2006年发表

的《科学史研究中的“地方性知识”与文化相对主义》中进行

了专门探讨。笔者在文中提出地方性知识的引入给科学史

研究带来了几个变化。第一、采用地方性知识的观念,可以

认为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其实也只是地方性科学的一种。第

二、任何科学事件的发生,均是在特定的时间内,特定的空

间之中。第三、地方性知识的关注,强调从当地人的视角来

看问题。为了更具体、形象地说明在科学史中引入“地方性

知识”的研究,刘兵、卢卫红接下来详细分析了两个案例,一

是A.I萨巴拉(A.ISabra)对于阿拉伯科学的研究,二是安

东尼奥.拉富恩特(AntonioLafuente)对于“十八世纪晚期

西班牙世界中的地方科学”所作的研究。前者向我们展示了

采用地方性观念的有用性,以及通过把阿拉伯科学传统放

置到两个语境中进行研究的优势,一方面研究了阿拉伯科

学传统,在特定的时间中阿拉伯科学发展的情况;另一方面

也和其它科学传统相联系,比较伊斯兰文明和欧洲的不同,

对那种很少注意科学知识的跨文化传递的编史学进行修从“地方性知识”的视角看中国科学史

娄瑞雪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是从“地方性知识”的背景出发,讨论该知识观对科学史的影响以及在科学史中的应用,结合具体案例提出科学是一种地方性知识观。最后,简单以地方性知识观分析了中国科学史问题。笔者认为,地方性知识观为我们研究科学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是对各个民族科学史之合法性的认同和尊重,更有益于科学史研究的未来。【关键词】地方性知识观科学史中国科学史社科纵横新理论版SOCIALSCIENCESREVIEW2010年2月总第25卷170正。后者从科学接收者的视角,对18世纪西班牙的两个殖

民的实际科学状况进行的研究,展现了在植物分类学,天文

学等领域中,当地科学自身的特点以及对于宗主国科学传

播的对抗。地方性观念的采用,和对殖民地科学史的研究也

是紧密联系的。最后,两位学者提出对地方性知识,以及地

方性历史继而是地方性科学史的关注,将会使科学史研究

的领域更加广阔,科学史的研究也会更加的丰富和真实。

对此,我也想从一个小案例详细阐述科学如何是地方

性知识———电磁波的发现史。

1780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原来是一名叫伽伐尼的意大

利医生想吃田鸡,他的太太用外科小刀剥青蛙皮,当小刀失

手掉在青蛙腿上,同时也碰到锌盘时,那只死青蛙的腿剧烈

地抽动了一下。伽伐尼注意到太太的发现:两种不同的金属

触到青蛙腿时导致蛙腿的收缩。后来伽伐尼于这年11月6

日进行了实验,并把实验重复了许多次。伽伐尼反复思索,

认为蛙腿的收缩是由于动物电引起的。他在1791年发表论

文《论电力对肌肉的作用》产生轰动。有一位生理学家写道:

“伽伐尼论文的发表,在物理学、生物学和医学界所激起的

风暴,只有同时期在欧洲政治舞台上挂起的风暴,才能与之

相比。凡是有青蛙的地方,凡是可以弄到两根不同材料的金

属的地方,人人都想亲眼看到断肢奇妙的复苏。”[5]

至于后续的发展,大家可以从史料中查证,大致经历了

奥斯特、安培、法拉第、麦克斯韦,直到赫兹才最终确定了电

磁波的存在,其过程可谓不胜曲折。

在这个小案例中,我仅引出其中的前面一个小小开头,

既可以看出科学发现的实践性,科学知识是在一系列活动

或实践过程中的集合,是和科学家的生活经历、思维能力和

实验技能能密切相关的。同一个现象,在不同科学家眼中看

到的理论不同,甚至大相径庭。具体的科学家无法离开具体

的实验室进行科学活动。而同时,某种科学理论被提出之

后,在不同语境下被接受的程度不同,伽伐尼的理论虽然之

后被证明为是一种错误,但当时其影响却是空前的。但之后

的法拉第、麦克斯韦等提出其理论之后,却无人问津,直到

他们去世仍然影响甚微,遗憾终生,直到赫兹实验证明之后

才最终被人接受。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科学是一种人类的地方性实践活

动,这种地方性主要表现为知识的语境性、地方性。当然,有

人质疑,这只能说明科学的产生是地方性的,但是它一旦产

生并被证明、被普遍接受之后,就是一种普遍性知识。其实,

这种普遍性只是地方性知识标准化的过程的一种表征。6这

种标准化过程常表现为“祛地方性”的,但是它是把一种地

方性扩展或者加以改造到其他地方而已,是一种地方性征

服另一种地方性的过程。三、关于中国科学史的争论

对于中国科学史,国内一直有着比较热烈的讨论。其中

最有代表意义的就是对李约瑟问题的解答。英国著名生物

化学家李约瑟,曾因胚胎发育的生化研究而取得巨大成就,

后来他又以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杰出贡献成为权威,并在其

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

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

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

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

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

样的转变呢?”该问题被提出之后,李约瑟先生自己花费了

多年时间与大量精力,一直努力地试图寻求这个难题的谜

底。但他对自己的答案并不很满意。

“李约瑟问题”很耐人寻味,后代学者均努力对之作出

解答,观点不一。其中有人提出,此问题根本不成问题,因为

中国古代根本没有科学。此种观点一经提出,让原本激烈的

学者更加激烈,甚至有过街骂巷之举。关于这些争论,这里

就不再一一赘述。纵观所有这些争论,除去那种别有用心者

的政治文化企图,问题主要是围绕着“科学的划界标准”来

展开的,其核心仍然与什么是科学的概念、语义解释密切相

关。当代科学哲学中,关于科学划界标准问题一直也比较模

糊,尤其是地方性知识观的提出,使得西方知识是科学、其

他民族知识不是科学的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彻底打破。

所以,依照前面我们论述的地方性知识观,所有科学都

是地方性的,西方科学史并非普遍性、确切无疑的知识。事

实上,中国科学的确不同于西方科学,其发展路径和模式肯

定不同于西方科学。但是不是西方近代意义上的科学,就能

说中国科学不是科学而是伪科学吗?按照地方性知识观,中

国科学与西方科学都是在一系列发展变化的具体历史条件

或情境下产生的,都是地方性综合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在

以后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西方近代科学加

速发展,并在传播过程中被普遍接受,但并非就是普遍性的

知识。

地方性知识观是一种批判普遍性知识观的哲学首先因

为它揭示出科学不是一系列既成的、被证明为真的命题的

集合,而是一系列活动和实践过程的集合,实践是科学的首

要特性。因此,知识必须根植于科学的研究实践中,而不是

被完全抽象化于表象理论中。每种科学都是地方性实践所

创造的。不同的科学、技术进行比较是可以的,但是却不应

该以其一种为惟一正确的标准而评判其他。同时,也让科学

史的研究从西方中心主义中走出来。对地方性知识,以及地

方性历史继而是地方性科学史的关注,将会使科学史研究

的领域更加广阔,科学史的研究也会更加的丰富和真实。参考文献:

[1]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63.

[2]AlettaBiersack.Localknowledge,LocalHistory:Geertz

andBeyond[A].LynnHunt.TheNewCulturalHistory[C]

[3]JosephRouse.KnowledgeandPower,TowardaPolitical

PhilosophyofScience[M].CornellUniversityPress,1987.

[4]盛晓明.地方性知识的构造[J].哲学研究,2000(12).

[5]刘青峰.《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M].新星出版社,2006年.

[6]吴彤.两种“地方性知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11月.17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