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唐宋部分1.唐代文学兴盛的原因外部一一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士人生活等。
内部一一文学自身承传。
1)国家统一,社会经济繁荣,国力的强盛,人民生活安定,这是唐代文学繁荣的物质基础。
2)统治阶级的提倡与重视,唐代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和行卷之风的盛行,也是唐代文学繁荣发展的一个原因。
3)政治开明,思想界宽松活跃,儒、释、道并存,为唐代作家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环境。
4)唐代文化繁荣,史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对唐代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5)南北文化交流,各去其短,合其两长,南方的“文”装点了北方的“质”,北方的“质” 补充了南方的“文”,文质彬彬,尽善尽美,促进了文学高潮的到来。
6)唐代文学的繁荣发展还取决于文学自身的发展规律。
2.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旧唐书•文苑传•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四杰生活在髙宗、武后朝,才俊志雄而仕途淹蹇,是他们身世的共同点。
闻一多说他们“年少而才髙,官小而名大”。
•四杰有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在诗歌的题材、风格、形式上都有新的开拓和贡献。
・“初唐四杰”有着相近的审美追求。
首先,他们都反对绮靡的文风,追求刚健的骨气,矛头直指风靡当时的“绮错婉媚”的“上官体”;其次,他们在理论上都强调文学的经世教化作用。
而他们的创作实践,却更侧重于文学的抒情感发作用,追求壮美的境界。
・“四杰”的诗歌题材大致有四个方面:(1)边塞诗其悲壮苍凉的风格,开了边塞诗派的先河。
(2)羁旅赠别诗这类事体验既深,情意又浓,吟咏自能真切感人。
(3)感怀述志诗(4)咏史、咏物诗•四杰的贡献:(1)对诗歌题材的开拓闻一多:“正如宫体诗在卢骆的手中从宫廷走向市井;五律到王、杨的时代是从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
”(《唐诗杂论・四杰》)(2)转变了初唐诗风•明•王世贞称四杰的诗歌''词旨华靡,固沿陈隋之遗;意象翩翩,老境超然胜之”(《艺苑卮言》卷四)・诗风与宫体诗的绮靡不同,而是真实情感的抒发,或开朗豪放、积极进取,或悲凉雄放、铺张扬励(3)完善律绝,发展歌行杜甫:“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形式上王、杨长五律,卢、骆长于七言歌行,改造了宫体诗。
3.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兴盛原因:1)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为文人提供了漫游山水和隐居田园的物质条件。
2)佛道的兴盛和知识分子漫游隐逸风气是文人描写山水田园的直接原因。
3)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
•创作特点:题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隐士,表现出回归自然、向往闲逸的思想。
•风格:大多偏于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
•形式:长于五言,多五古、五律、五绝。
4.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结合具体诗作,以及历代诗话、笔记中的评论)①他的山水田园诗最突出的特色是“诗中有画”•苏轼《东坡志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所谓“诗中有画”,是说他的诗能有成效地将色彩、线条、构图等本来属于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全面地融绘入诗,使他的诗具有格外鲜明的色彩美、线条美、构图美,有很强的空间感和立体感,取得了写意的水彩画和水墨画的效果,达到了诗情与画意的融合无间。
(1)构图美•王维山水诗的景物、人物描写十分注意“经营位置”(高低、远近、大小)。
•《送棊毋潜落第还乡》:“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前人曾评曰:“带字“当”字极佳,非得画中三昧者,不能下此二字。
”(2)色彩美。
•善于将各种色彩、光线和谐地配合,使之彼此对照映衬,逼真生动地表现自然界的形形色色,组成完整和谐的画面。
如《积雨網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鹫,阴阴夏木嘰黄码。
”《網川别业》:“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
”《鹿柴》:反景入森林,复照青苔上。
《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层次美:善于表现景物之间的层次感《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新晴野望》:“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 《田园乐》:“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4)线条美:《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②注重大自然的声响与视觉结合(1)善于捕捉一般人难以察觉的大自然的音响、声音“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
”(《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2)声响与画面结合,形成有声有色的胜境“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送梓州李使君》)“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慶”“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3)以动衬静以动写静更见其静(《辎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山居秋暝》)(《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山居秋暝》)“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碧》)③以禅入诗,富于禅意与禅趣具体表现为两点:⑴表现恬淡的心境和超然出尘的情志《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流露出一种恬淡随缘的心境。
《辛夷坞》⑵描写幽静的环境,追求寂静的境界王维喜欢写静,静的境界,静的氛围,以传达自心的澄净无染,身世两忘,万念俱寂, 达到物我冥合的“无我”之境。
尤以他的《辎川集》二十首为代表。
5.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结合具体诗作,以及历代诗话、笔记中的评论)1、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强烈的主观色彩不羁的性格、傲世的人格、敏锐的心灵形成李白诗歌气势贯注、纵横驰骋、一气呵成、以气夺人的特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奇特的想象、惊人的夸张、新异的比喻以及善于采用历史、神话题材的手法“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北风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侠客行》)“兴酣落笔摇五岳。
”(《江上吟》)“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3、腾挪跌宕的结构、雄奇瑰丽的意象与意境“飘然而来,忽然而去”(赵翼《瓯北诗话》)如:大鹏、巨鱼、长鲸、大江、大河、沧海、雪山、白发等如:《蜀道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6.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结合具体诗作,以及历代诗话、笔记中的评论)1、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如《新婚别》、《月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2、善于叙事,往往寓论断于叙事之中,寄情感于言辞之外①对所写人物、故事往往作精到细致的描绘,用一些细节描写来唤起人们的感性认识。
如《兵车行》、《丽人行》②善于用对话或独白的方式叙事。
如“三吏”、“三别”③叙事力求客观真实,不下断语。
如《石壕吏》④叙事并非平铺直叙,而是寓褒贬于叙事中。
如《石壕吏》3、语言凝炼含蓄,准确生动,而又通俗自然“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牵衣顿足拦道哭”(《兵车行》)《兵车行》:“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4、风格多样,但其基本风格是沉郁顿挫・《进雕赋表》:“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跋及也。
”•吴瞻泰《杜诗提要》:“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沉郁,思想感情深厚、沉重、博大、悲壮;顿挫,音节豪宕,格律精严而又富有变化。
感情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其感情基调是悲慨。
5、体裁形式多样,可谓集前人之大成,尤其是擅长五古和七律•五古“尽有汉魏以来之长”,七古被推为“上下千百年第一”,五律“千古已还,一人而已”,七律被尊为''七律之圣”。
•五古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三吏”、“三别”,七古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洗兵马》,五律如《月夜》、《春望》,七律如《秋兴八首》、《登髙》等。
7.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位集大成的诗人,并从而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继往开来的影响和地位。
•元稹在《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说:“至于子美,盖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徐陵)、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杜诗的艺术成就沾溉了后世无数的诗人。
他们从各自的性格爱好、学历才情出发,学习杜诗的艺术技巧,各有所得。
•“公之诗,支而为六家:孟郊得其气焰,张籍得其简丽,姚合得其清雅,贾岛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健,陆龟蒙得其赡博”(孙仅《读杜工部诗集序》)•“自甫以后,在唐如韩愈、李贺之奇畀ao,刘禹锡、杜牧之雄杰,刘长卿之流利,温庭筠、李商隐之轻艳,以至宋金元明之诗家,称巨擘者无虑数十百人,各自炫奇翻异,而甫无一不为之开先”(叶燮《原诗》内编上)・以古体而论,韩愈的古体诗发展了杜甫以议论为诗、以文为诗的表现手法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追求,形成奇崛险峭的风格;至苏轼,则又与以才学为诗相结合,议论警策,理趣横生,形成汪洋恣肆的风格;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专务字句典故的翻奇出新,力避凡近陈俗,形成瘦硬生新的风格。
•以七律为例,“少陵七律,无才不有,无法不备。
义山学之,得其奥峭;遗山学之,得其苍郁;明七子学之,得其流转,佳者得其高亮雄奇,劣者得其空廓”(施补华《觇傭说诗》)。
8.李杜诗风比较(结合具体诗作,以及历代人诗话、笔记中的评论)•李白和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双子星座,分别代表诗歌创作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
由于时代、出身、思想、气质、生活道路及文学主张的差异,导致他们创作方法和风格的不同。
•严羽《沧浪诗话》云:“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李白敏于才思,斗酒百篇,援笔立成;杜甫深于学力,改罢长吟,一字不苟。
李诗如海,杜诗如山,已是两人诗风不同的定评。
李白诗歌的形象多凭主观想象幻化而成,往往从大处落墨,作总体勾勒,犹如泼墨写意;杜甫诗歌的形象多来自生活,真实具体,且善作精雕细刻,颇多工笔彩绘。
•在意象组合上,李白常以一句一联表现一个形象,疏朗而飘逸空灵;杜甫常用一字一词呈现形象,紧密而沉着厚重。
在抒情表达上,李白如江河直泻,火山喷发,势不可挡;杜甫则愁肠百结,十步九折,一唱三叹。
在章法结构上,李诗疏宕,跳跃腾挪;杜诗谨细,针严线密。
在体裁上,李白长于歌行、绝句;杜甫的五、七言律诗则臻于极致。
9.韩孟诗派及其的创作主张•韩孟诗派:中唐时期,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歌流派。
该派诗人倡行“不平则鸣”、“笔补造化”的诗歌创作主张,追求雄奇怪异的审美理想,重视诗歌的抒情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