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信仰的力量

浅谈信仰的力量

浅谈信仰的力量
摘要:在我们当代社会出现了“信仰危机”,究竟信仰是什么、信仰有什么力量以及树立信仰。

关键词:信仰危机、定义、力量。

一、树立信仰
当今社会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我们大学生又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信仰观念?
儿时你的梦想还在吗?估计已经很多人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了,随着利益的驱使,中国人已经失去了最初的梦想,中国已经陷入的严重是信仰危机,没有信仰的人们就像失去了航标的小船永远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到不了彼岸。

在这些有信仰的时代中国不曾谜茫,所以中国的历史是辉煌的,然而在时代进步思想进步时我们的信仰却失去了,于是抢劫,小偷,诈骗越来越多(虽然这个社会的贫富差距有关,但是跟信仰也不无关系,伊斯兰教的教徒就会饿死也不去偷窃,因为他们他们认为偷窃是罪恶的,而且会被砍掉双手作为惩罚,并且也不会有人同情)我们正经历着一个空前的信仰危机。

二、信仰是什么
源于古希腊,信仰,指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度相信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信仰带有情感体验色彩,特别体现在宗教信仰上。

信仰成为一个议题苏格拉底云:"未经审视的生命不值得活。

"即为佳例。

这是百度百科对信仰下的定义。

但是有人说:“信仰是一种精神寄托,在你无助的时候给你力量,在你成功的时候让你骄傲,在你茫然的时候为你指名方向,在你挫败的时候让你坚强的一种思想方式,精神寄托。

”下面的回答确是最符合我内心的答案,’怎么说呢?信仰其实是人类精神上的一种寄托!当人贫苦时,需要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帮助,什么是这种力量呢?同样的人类是不可能的,那就只有神,而神是什么,神就是人心中的主宰,是真理,是他创造了人类的信仰,这种信仰给了人类希望,使得人类为此去奋斗,不息一切实现这种信仰所承诺的时代。

比如佛教徒、伊斯兰教徒、共产主义……这些都是人类的信仰,而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也同样被神话了。


三、信仰的力量
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号召,要把革命做成功,便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

然而仅仅十几年过去,抗战“前方吃紧”,国民党要员却在“后方紧吃”,等到抗战胜利,当年的革命理想,更是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反观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县长概是民选,官吏如贪污五十元者革职,五百元的枪毙,余者定罪科罚,严令实行,犯者无情面可袒护优容”。

在极其残酷的条件下,坚定信仰武装起来的革命队伍,赢得了千千万万民众舍生忘死的紧密追随,让“小米加步枪”生发出战胜“飞机和大炮”的巨大威力。

谭嗣同是清末百日维新著名人物,维新四公子之一,曾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

1898年参加领导戊戌变法,9月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维新变法失败。

谭嗣同把自己的书信、文稿交给梁启超,要他东渡日本避难,并慷慨地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

”日本使馆曾派人与他联系,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并对来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24日,谭嗣同在浏阳会馆被捕。

在狱中,意态从容,镇定自若,写下了这样一首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9月28日,他与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

当他们被杀时,刑场上观看者上万人。

他神色不变,临终时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当方志敏喊出这一句话时,我被震撼了。

这句话,让我深深懂得了信仰的力量。

方志敏从小多病,4岁才会走路,21岁后便经常吐血。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他的事迹至今仍在流传。

是什么支持着他?是信仰,是为劳苦大众谋幸福、在中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信仰!是信仰给予了他力量!方志敏被捕后,面对敌人的软硬兼施,他没有屈服,而是正气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直至从容就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在敌人的牢狱中,他也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顽强精神意志,用笔抒写心声,与敌斗争。

那一首首正气歌,正是他不屈意志的体现,堪比宋代文天祥,但方志敏的这些作品却有着更宏大的气概,更高尚的情怀。

一个身陷囹圄的人却能如此从容淡定,是什么支持着他?是信仰,是坚信反动派必将灭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的的信仰,给予了他无穷的力量!
是什么力量让他们面对威慑和死亡时,如此坦然自若?是信仰!
在西方,也同样有这样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例子---
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喝下毒药之前所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现在我该走了,我去赴死;你们去继续生活,谁也不知道我们之中谁更幸福,只有神才知道。


而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诗人及科学家歌德在他晚年的时候则这么说:“世界历史唯一真正的主题是信仰与不信仰的冲突。

所有信仰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对当代人和后代人都是光辉灿烂、意气风发和硕果累累的,不管这信仰采取什么形式;另一方面,所有不信仰在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时代,都只得到一点微弱的成就,即使它也暂时地夸耀一种虚假的繁荣,这种繁荣也会飞快地逝去”。

参考文献
1 谭黎明;;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
2.李正军.大学生问题的调查与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3.谭黎明.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
4.陈霞.当代大学生信仰危机解析[J].资治文摘.
5.李斌《信仰的力量》,人民日报
6. :西海《信仰的力量》--------------------------------------------------------
7.郭峰《信仰的力量》中直党建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