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肺复苏急救流程及要点详解

心肺复苏急救流程及要点详解


【注】
替换按压时间控制在5s内 每2min或5个循环周期后重新评估心跳,呼吸
开放气道
仰头抬颏法 托下颌法
(适用于颈椎损伤者)
开放气道
气道开放标准:
下颌与耳垂的连线与地面垂直
90°
球囊面罩通气术
球囊面罩结构
安全阀 单向阀(鸭嘴阀) 呼气阀 面罩
储氧安全阀 储气阀
球体
进气阀
储气袋
简易呼吸囊的原理 吸气时
3
迅速擦干患者皮肤
为选择“同步”或 “非同步提供依据”
4
在电极板上涂导电糊
除颤步骤
选择能量 充电
5 7 6 8 放电
放置电极板
能量选择
同步 确定复 律方式 非同步
房颤:100-150J 房扑:50-100J 室上性心动过速:50-150J
双向波:200J 儿童:初始能量为2-4J/Kg,后续能量
非同步电复律
无QRS波的快速心律 失常: 1.心室颤动
适应症
2. 室上性心动过速
3. 室性心动过速 电击时采用“同步”方式, 除颤仪与R波同步放电
2.心室扑动
方式
电击时采用“非同步” 方式,除颤仪在任何 时间放电
以下情况应采取何种方式放电?
室扑 室颤
房扑
房颤
除颤步骤
1
除颤仪-监护状态
2
安放电极板,分析心电 图(选择“paddles导 联”)
双向波除颤仪
除颤仪
飞利浦除颤仪
除颤仪
功能:监护+除颤+起搏
SYNC: 英文全名为“synchronization”,同步的意思。打 开除颤仪,默认为非同步模式,若需转为同步模式, 则按下同步按钮
除颤技术
同步除颤与非同步除颤的区别
同步电复律
R波清晰可见的快速异位心律 失常: 1. 新发生的房扑或房颤
放电
同步心脏电复律
要按住除颤仪电极上的放电 按钮不放,一直到除颤器监测到 下一个R波,发送了电击为止
除颤注意事项----注意安全
1 2 3 4 5
充电不宜过早
充电后,两个电极板不应该接触
在允许的情况下,要停止吸氧,以防引 起爆炸 电击时,任何人不得接触患者及病床, 以免触电 必要时,可取下病人的电子仪器,避 免损坏
双手“CE”
球囊面罩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呼吸频率】
成人10-12次/分 小儿12-20次/分 按压:放松1/1.5-2
【挤压容量】
1.5L的呼吸囊容量为1/2-2/3 2L的呼吸囊容量为1/3
【潮气量】
若无吸氧,10ml/Kg, 若有吸氧,且氧浓度大于 40%, 则为6-7ml/Kg
【注意观察】
观察鸭嘴阀是否正常工作 观察缺氧的症状有无好转
除颤技术
概 念
在短时间内向心脏通以高压强电流,使心脏瞬间同时 除极,消除异位快速心律,使之转化为窦性心律的方法
“地方暴动,全国镇压”
除颤仪分类
根据电极板放 置的位置划分:
根据电流通过心 脏的方向划分:
体外除颤仪 体内除颤仪
单向波除颤仪
按压旋转即可实现开启和关闭
怎样检查压力阀是否开启——方法一
打开压力阀,可看到一突起
的“卡口”
压力阀关闭时,卡口向后, 阀门呈加压状
压力阀开启时,卡口向前, 阀门呈弹起状
怎样检查压力阀是否开启——方法二
1
取下面罩 堵塞出气口 挤压球囊,检查是否有气 体从压力阀流出
2
3
“CE”手法
单手“CE”
挤压 球体
进气阀 关闭
产生 正压
鸭嘴阀 打开
堵住出 气阀
病人
简易呼吸囊的原理 呼气时
球体 松开 鸭嘴阀 关闭
出气口排气 进气阀 打开
气体送 入球体
怎样检查压力阀是否开启
Pressure relief 60cmH2O
当压力达到60cmH2O(儿童为40cmH2O) ,可释放压力
Press & Turn/ Lock
至少4J/Kg,但不超过10J/Kg
充电-2种方式
方法一 手柄黄色按钮
方法二
主机充电按键
电极板位置
两个电极板之间 的距离>15cm
STERNUM放在右 锁骨下第二肋间
APEX放在左腋前 线第五到六肋间
放电
注意事项
放电之前,观察心电图,仍为室颤
操作者及周围人员勿接触患者
放置电极板压力适当
除颤并发症
1 2
诱发心律失常
以室颤最为严重
皮肤灼伤
轻者出现皮肤红斑,可 自行好转,若灼伤严重, 科按烫伤处理
3
4
栓塞
多与心房内血栓脱 落有关,发生率 1%-2%
心肌损伤
可能与电能量选择 过大或反复电击有 关
Thanks!
c.胸外按压
A.开放气道
B.人工呼吸
胸外按压
【按压位置】
成人及儿童:乳头连线胸骨处 婴儿:紧贴乳头连线下方胸骨处
【按压深度】
成人至少5cm(强调快而深的胸部按压) 儿童和婴儿:至少胸廓前后径1/3
【按压频率】
>100次/分,按压与放松时间比相等
【按压:通气】
成人30:2 儿童和婴儿:30:2(单人);15:2(双人)比爱心, 与死神比速度!
急救技术
心肺复苏术
球囊面罩通气术
急救技术
呼吸囊的使用原理
除颤技术
心肺复苏技术
步骤?
1. 2. 3. 4. 5. 评估环境 判断意识 紧急呼救 放置体位 判断呼吸循环
5. 胸外按压 C
6. 开放气道 A 8.评估效果
7. 人工呼吸 B
心肺复苏技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