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中西方建筑的审美与对比---以园林为例

论中西方建筑的审美与对比---以园林为例

结课论文题目论中西方建筑的审美与对比---以园林为例学院(部)专业学生姓名学号年级指导教师职称2016年 06月 05 日目录摘要 (1)1.建筑空间的形式区别 (1)1.2建筑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1)2.西方园林与东方园林的建筑审美对比 (2)2.1东方园林 (2)2.2西方园林 (2)论中西方建筑的审美与对比摘要比较一个事情的不同,总是要从许多方面来看的,这是方法论的第一步。

其次还要追根溯源,究其本质,找到里面最核心的东西去研究。

先找出其区别差异,分析背景原因。

又或者,找出他们的共性与联系。

关于中西方的建筑艺术,我们可以发现,共性的地方有,差别的地方也大,但总得可以说中西方建筑的联系是不那么紧密的,因此形成的各不相同的建筑体系,它们各自形成了一种制度和法式,都在各自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应用自如。

一种建筑便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且建筑的审美融入人们的血液,看不见又约束我们的文化和生活。

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生产生活必需品,更加是一种文化。

在我个人看来,中西方建筑的差异分成以下几点来概括:西方建筑喜欢布局对称,追求规矩的几何形态必须规律可循,如西方经典的哥特式建筑,充分显示了以上特点;而东方更讲究自然融合,要求天人合一,例如,东方园林给人的感觉是蜿蜒曲折,在物与物的相互隔断和连接中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精巧灵活。

在这些差异里面,不但反映着中西建筑的区别,也有蕴含着许许多多的政治,观念,文化等的不同。

关键词:材质含蓄内在规律艺术1.建筑空间的形式区别众所周知,传统的东方建筑一直以来的特点就是木质结构;但传统的西方建筑则更多以石头为主体。

正是这种使用建筑上的材料的不同,正正可以为其不同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更多的可能性。

这正是中西方建筑在形式上的首先区别:建筑材料区别.不同的地理环境导致了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建筑材料,导致不同的结果.今天,作为旅客的我们,只能从残垣断壁中探寻一些古中国建筑的韵味,东方建筑体系中精致优雅的住宅大院和霸气侧漏的历朝历代皇宫贵殿都是以木材的基础上建起来的.而西方的建筑,从古罗马时代建筑再后来的新古典主义建筑都是石材给予的“恩赐”.。

以中国的苏州园林和英国的古典园林为例,中国园林建筑大多采用的是木料的,因此其本身不能承担很大的压力,只能往左右两边横向发展,讲究的是平面的延伸,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人园林,都认认真真的都是一个院子套着一个院子,跨过一扇门之后还是一扇门,所以中国建筑看起来更加幽微难明,曲折有趣;也正是因为木料结构,使之具有很好的采光与通风的功能。

而重要区别是西方建筑讲究空间的延伸,西方采用的是石料,因而可以向上纵向发展的,直指云霄的,.我们可以看到园林,教堂等等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建筑大多都是是立体丰满的,远远看去,给人一种非常强烈的完整的冲击力。

因此,西方建筑的最常见的词汇便是柱子,就是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大石头。

但同时厚重的石头也限制了建筑的飞跃感,用于教堂等宗教气氛浓厚的领域确有局限性。

人类的智慧在于,会改造修饰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西方的建筑师和艺术家发明了穹顶和玻璃窗,西方建筑就此飞起来了。

梁思成先生有个比喻我觉得非常贴切,观赏西方建筑就像观赏一幅油画,从一个角度就能把其完整收入眼皮;而观赏中国建筑就好比看一幅卷轴画,随着卷轴逐渐展开(随着游客逐渐深入),建筑的全貌才慢慢映入眼帘,除了航拍,没有哪一个角度能完整将一座中国建筑完全收入图像之中的.1.2建筑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

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

而翻开西方的建筑史,不难发现,西方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很有规律的几何形体;例如:雅典帕提隆神庙的外形“控制线”为两个正方形;米兰大教堂的“控制线”是一个正三角形,巴黎凯旋门的立面是一个正方形,其中央拱门和“控制线”则是两个整圆。

甚至于园林绿化、花草树木之类的自然物,也要经过人工剪修,刻意雕饰,也都呈献出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它以其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西方人把“坚固”和“实用”作为评价优秀建筑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则。

因而当中国古老的建筑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毁坏或“烟消云散”的时候,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建筑依然完好地保存着,用实物体形象演绎着自己的文化。

这一章相对来说比较短,先列举一下中国古代对于建筑作用的分类: <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共10000卷,编辑历时28年.佩服古人)考工总部总论中把中国建筑分为以下几类:宫苑、官府、仓库、城桥梁、河渠(土木工程)、郊庙、僧寺、道宫、庐帐等等,这样的分类逻辑性比较差,可能不利于理解,而且漏掉了一个对于古人来说极其重要的建筑.<左传>中说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我们看现代遗留好的古建筑也会发现,祭祀建筑是其中保存比较良好的一类.皇家祭祀建筑(天坛,太庙),儒家祭祀建筑(孔庙),民间祭祀建筑都属于祭祀建筑之中.祭祀在古代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活动.而祭祀建筑也是古代建筑中一抹绚烂的虹光.而与之相比的西方建筑中,医疗建筑,体育建筑,演出建筑,展览建筑等等都是在中国建筑中缺少或者不占主要地位的建筑.这也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个体现.纵使有着这么多的不同点,但中西方的建筑还是有着很多相通之处,都有着丰富多彩的美丽。

而且,近代以来,中西方建筑相互影响,中国的欧式风格建筑如今已遍布各地,西方对于建筑的一些理念也影响了中国。

而在西方,中国建筑所呈现出的自然之美也深深地影响了西方。

中西方建筑也正是在这种相互影响中共同发展进步。

中西方建筑都是历史的瑰宝,当然不是草草几行文字所能全部概述的.颜色使用,装饰风格等等决定外观的因素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叙述.2.西方园林与东方园林的建筑审美对比2.1东方园林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从宋到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成熟,其中园林众多,单单在苏州,有苍兰亭,狮子林,拙政园,等经典系列作品。

在这里,东方花园的仿法也蔓延到西方,欧洲花园的发展和现代园林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东方园林的特点就是内省,隐含,蕴含,安静,空间循环,无尽,向世人的隐藏状态。

是一种模仿自然,追求自然闭合的花园,一个“独特的天堂”。

东方古典花园充满诗意,堆积山脉,以传奇为泰山雄风的势头,水到达河流如湖韵。

这是表现出接近大自然,回归自然的隐居生活环境,也是维持传统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理念。

模仿自然,但不是太人为的。

2.2西方园林西方园艺艺术以意大利,法国和英国花园为主。

他们在不同时期的园艺艺术对于体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非常重要,一些艺术风格在本世纪占主导地位,而一些艺术品已经延伸至今。

①意大利园艺艺术在欧洲古典花园中,意大利花园拥有非常独特的艺术价值。

无论是丰富多样的园林景观,还是其独特的计,都体现出花园的迷人特色,而这个特色是其他国家,雄伟壮观的皇家贵族花园不能媲美的。

特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花园在历史上对世界花园的影响更为深远,在目前的欧洲花园设计中,仍然可以在很多地方找到意大利古典花园的痕迹。

意大利的花园艺术是整个花园的单一组合,树木,游泳池,台阶,种植和道路如形状,大小,位置和关系的统一,非常细腻,甚至在喷泉上的路段节点由他们切割的路段的长度是很好的比例。

因此,意大利花园的美丽在于其所有元素本身的清晰度和对称性以及它们的比例。

这是中国花园追求自然的写意风格是非常不同的。

②法国园艺艺术在世界花园历史上一直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1)大。

意大利的花园通常只有几公顷,而凡尔赛宫花园则有670公里,轴长3000米。

(2)专制君主封建层次上建立的花园整体布局。

宫殿或豪宅地位尊贵,经常在黄金的地段,在通往城市的直线前面,其次是在花园旁边,花园是森林无尽的徘徊的郊外,房屋的轴线通过花园,是整个公园的中心,在中心轴线两侧,立面的立面形式为回声,对称布置的次轴,它们构成一个数字横轴的框架框架的布局,编织成一个主要和次要的,清晰的轮廓的几何网络。

(3)花园的主轴大大加强。

它不再是意大利花园那种简单的几何对称轴,而成为一个着名的艺术中心。

最美丽的祭坛,最辉煌的喷泉,最美妙的雕像,最壮观的楼梯,所有好东西首先集中在轴线或两侧。

艺术中心的主轴,一方面由于花园很大,没有艺术中心是松散的,另一方面反映了君主制的绝对政治权力,公园也应该区分主体等③英国园艺艺术英国园艺艺术可以说是西方艺术的例外。

花园是一个天然牧场,以草为主,自然形成的老树,有河流和池塘的曲折。

后来,浪漫主义的兴起,在中国花园艺术的影响下,英国园丁不满意自然风光的花园太平坦,追求更加曲折,更深层次,更富有诗意,原创牧场风景加工更多,自然风的花园发展成园林的图景,具有更浪漫的气质,还有一些花园,甚至保存或创造废墟,贫瘠的坟墓,断壁残垣等,营造出强烈的悲伤气氛和时间悲剧性的传递。

然后我们再来讨论,现代中国园林的形式。

看来,大多数中国公园都是以中西花园的形式融合在一起,但魅力已经不复存在了。

像一只猴子,穿上人的衣服,只会有趣,没有人真的把他当个人看。

这样一个公园般的花园如何让公众喜欢?当然,更多的时代影响,公园里的风景已经不再是特别重要,公园更能够满足大量的人来改变娱乐需求。

中西花园与两个价值观的根本不同,随着时代的进步,更多的中国人有自己的喜好,也希望能够满足自己的喜好。

换句话说,中西文化观念是正在逐渐趋同,但由于文化遗产的影响,中国园林式花园或多或少与中国古典园林结合在一起。

总之,园林般的花园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时代的产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