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修辞方式
修辞方式
引用譬喻借代并提互文夸饰委婉倒置
引用
引用就是在阐述观点、发表议论时援引格言、俗语、谚语、歇后语,古籍文句或历史故事。

引用按其内容具体分为引言、引文和引事;按照引用的方式均包括明引和暗引。

引言就是引用那些不见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歇后语等。

引文就是引用见于书籍的文字。

引事就是历史故事。

引用的目的就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就是用相关的材料来加强文章说服力。

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 《论语·季氏》
2. (士季)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左传·宣公二年》)
3.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报任安书》)
例1是引言,例2是引文,例3是引事,三句都是明引。

引用分直用和化用。

直用就是对原文原意不加改造直接引用。

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曹操《短歌行》,引《诗》)
《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曹操连续引用《诗经》的诗句,表达了求贤若渴的心情。

化用就是经过调整,把前人的词句融化在自己的作品中,不必符合原文原意,或略语取意,或略意取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
诗歌的最后一句是《庄子·物论》:“大辨不言”。

《庄子·外物篇》:“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

”两处语意的化用,几乎不露引用的痕迹。

这既是化用,也是暗引。

暗引就是不点明引用出处的引用。

1. “山岳潜形,商旅不行。

”(范仲淹《岳阳楼记》;《易·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
2.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3.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陆游《述衷肠》;苏秦说秦失败,“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

”)
4.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杜甫《北征》;陶渊明《桃花源记》)
引言、引文有暗引,引事也有暗引,阅读古文时更值得留意。

1. 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

(李白《与韩荆州书》)
2. 古之取人,或取于盗,或举于管库。

(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例1“登龙门”引用东汉李膺的故事。

《后汉书·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

士有被
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例2用了两个历史故事。

“取于盗”见于《礼记·杂记下》:“孔子曰:管仲遇盗,取二人焉,上以为公臣。

”“举于管库”见《礼记·檀公下》:“(赵文子)所举于晋国管库之士,七十有余家。


譬喻
譬喻跟现代汉语的比喻一样,有明喻和隐喻之分。

1.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杜甫《北征》)[明喻]
2.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王勃《滕王阁序》[明喻]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柳宗元《小石潭记》)[暗喻]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暗喻)
5.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白居易《长恨歌》)[借喻]
6.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于予与何诛!” (《论语·公冶长》
[借喻]
1.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齐宣王》)
2.汉皇重色思倾国。

(《长恨歌》)
3.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特征代本体)
4.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特称代泛称)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采葛》)(部分代整体)
6.晋国,天下莫强焉。

(《孟子梁惠王上》)(泛称代特称)
并提
并提就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表述。

1.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

(《史·韩信卢馆传》)(种无一罪身死;蠡无一罪,身亡。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巫峡》
3.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救魏。

(《汉书·魏豹传》)
4.耳目聪明。

(《后汉书·华佗传》)
互文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

”其特点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

1.燕歌赵舞为君开。

(卢照邻《古意》)(赵燕歌舞)
2.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

”(《左传¡¤
3.郑伯克段于鄢》)(公姜出入)
4.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
5.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孔雀东南飞》)
6.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

(李斯《諫逐客书》)(避免重文而用同义词)
7.夸饰(夸张)
8.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汉书·外戚传》)
9谁谓河广,曾不容到刀(舠)。

(《诗·河广》)
10.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史记·鸿门宴》)
倒置
1.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魏征《述怀》)
2.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

(《左·昭十九年》
3.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秋兴八首》
4..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

(《醉翁亭记》(秋与鹤飞)
委婉
1.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叫委婉语。

2.即阳为病狂,卧便利。

(《汉书·玄成传》)(“大小便”的委婉说法)
3.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孟浩然《岁暮归南山》)(“不才”有才,“明主”不明)
4.生孩四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5.陛下富于春秋。

(《史记·李斯列传》)(年轻)
偏义复合
1.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孔雀东南飞》)
2.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

(《后汉书·何进传》)
3.大夫不得造车马。

(《礼记·玉藻》)
4.润之以风雨。

(《周易·系辞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