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书报告范文精选3篇

读书报告范文精选3篇

读书报告范文精选3篇写过读书报告的都知道,读书报告,简言之,就是读完书之后的心得报告,是阅读者系统的收集、统整、研读与创作主题相关的各种材料,经分析、归纳、提炼等思维活动,提出个人见解和观点的文字作品。

下面是本人整理的读书报告范文,欢迎大家参阅。

第1篇:读书报告——关于科层(企业)管理困境的探讨对于作者盖瑞.J.米勒(ler)知之甚少,只了解其为美国华盛顿大学St.Louis分校John M.Olin商学院的政治经济学教授。

相比作者而言,译者信息较充足。

韦森,原名李维森,1953年10月5日生,汉族,籍贯山东,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20xx年与王勇、赵莹、高笑梅、季虹等合译《Mangerial Dilemmas》一书,并名为《管理困境——科层政治经济学》。

这是一本由一位当代政治学家所撰写的“企业内部的经济分析”,是一本为学术界和管理界所撰写的非同于“管理经济学”的“企业经济学”。

这是一部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探讨科层(企业)之存在理由、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及其困境的理论性著作。

一、科层自从资本主义市场发展以来,市场在经济中发挥作用越来越明显。

经济学主要创始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评论:“自由市场是无形的手”。

市场看似自由、杂乱,但是竞争性的市场会有效地地配置资源。

然而,市场不是万能的。

市场经济在资源的配置上,存在自身缺陷和外在不足,它也有它自身难以弥补的缺点——那就是市场失灵。

(正文P37-39)以下详细介绍市场失灵的原因:(正文P25-26,P39-49)1、信息不对称。

当存在信息不对称时,消费者与生产者难以达成互利的市场交易,这主要因为人是理性的,这也是导致科层管理的困境主要原因。

2、外部性。

在经济学中,外部性是指参加交易人的行为影响第三者,例如在一个团队中,每个人的生产力水平可能取决于其他人的努力水平,随意可能导致卸责。

3、市场垄断。

市场之所以会一起资源的高效率配置正源于他的自由竞争,但是,垄断的出现就会丧失自由竞争性,因此就难以造成高效率。

市场失灵使科层产生。

科层在原文中为“hierarchy”。

韦森博士解释说:“所谓科层是相对于市场的一种资源配置形式,它大致类似于组织经济学中的‘厂商’、‘企业’、‘组织’”。

在中文中我们理解成企业,总而言之是一种组织。

(译者的话P3,导言P16)同市场失灵一样,科层也不是万能的,科层也会失灵,科层也会遭遇它的管理困境。

二、科层管理困境所谓管理困境是指个人理性与效率之间的博弈。

雇员与雇主之间陷入无限的博弈之中,他们的理性在无限的博弈中渐渐变成本身的自利行为。

这种自利行为中,双方都想追求帕累托最优,由于一些其它因素的出现,反而会导致这样就会会导致他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从而效率越来越低。

著名的“囚犯困境”会给我们解释这个问题:(正文P30-37)女检察官为了破案,将甲乙两人陷入“囚犯困境中。

假如甲乙两人为了自身利益,又在不同的房间中被审问(类似于信息不对称),为了更好的利益只好承认(即使两人是清白的),但是这正中了女检察官的心意。

而且这也不只是存在于学术上,在美国追捕女巫事件中切实发生。

康德促进了个人理性思想的发展。

亚当•斯密也说明,个人理性是市场经济之所以优越的根本原因。

但是当个人理性陷入无限博弈时,就变成所谓的利己主义,完全的利己主义使得团队精神、企业的管理等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效率问题难以改善。

三、科层管理困境的具体表现与分析(一)、集权与分权孰优当利己的行为和讨价还价导致低效率时,科层是一种解决机制。

但是,一旦科层的行政权威建立,制度问题仍然存在:谁应该为企业做权威决策?1、集权局限1943年老福特去世后,亨利•福特二世取得企业的完全控制权,但是他很快意识到:仅仅拥有对一群人的独裁权力是不够的。

正如他对助手所说:“很明显,我的知识不足我经营这个地方”。

(正文P106)在早期的中世纪管理思想家中,马基雅维利在其《君主论》中所设想的领导具有绝对权力,类似一个独裁者。

然而,他仍认为,即使具有绝对权力的君主也需要得到准确的信息与建议。

(正文P109)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解释市场失灵,为设立科层提供了貌似有理的理由。

但是,信息不对称不会因为科层的设立而消失。

一个人难以得到所有的信息,尤其在信息不对称时。

因此在科层中,独裁是行不通的,所以下放权力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

2、分权不当。

在决策中,如果让每个对结果有影响的人有“任意决断权”,我们就抑或放弃帕累托最优,抑或进入一个无休止循环。

科层制企业内部的权力分散或分权能否解决问题?也不一定。

正如Miller教授所见,“如果我们在科层中想要任何程度的分权,我们既不能保证稳定的选择是有效率的,也不能保证有效率的选择是稳定的”。

于是,任何科层制企业常常处在集体选择中“Sen吊诡”(Sen Paradox)之中。

理论上是如此,在现实中也常常是如此。

每一个权力下放的科层一定违反帕累托最优原则、传递性、或者全域,每个可能性带有一系列令人不快的组织问题。

权力下放的科层,其组织设计必然涉及多种不愉快的权衡替代。

(正文P122-125)(二)、激励与守诺问题在泰勒看来,计件工资无疑是一个能够提高效率的激励模式,现在仍有许多组织借用这一激励制度来操纵个人偏好,从而提高效率。

这之间存在守诺问题:当雇主的激励手段能够守诺时且雇员也守诺,会达到理想状态,但是当雇员不守诺时,难以达到所向目标。

(正文P144,P148)在某企业,雇主所定计件工资制的标准为a,管理者往往会发现,雇员往往只比a高一点,即使他们还有充分时间,但是他们却已说笑打发时间。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雇员凭借以往经验发现,如果他们的工作普遍超过a时,管理者认为他们还有能力超过这一标准所以会把a调为b(b>a),因此雇员们要多工作。

雇员与雇主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称,所以往往保持理性,彼此不信任。

(正文P143-166)(三)、团队卸责正如市场失灵的外部性一样,科层失灵也存在外部性因素。

在某个团队,一个人卸责,就会导致整个团队的卸责。

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担水河、三个和尚没水喝。

(正文P177-181)张五常谈论中国纤夫的事情也证明这个理论:当一个纤夫在卸责时,其他的纤夫理所当然的想到自己也应该卸责。

(P81)在了上世纪中国搞人民公社化时也充分反映这个问题。

上面的计件工资制的不守诺也会导致团队卸责。

四、如何解决科层管理困境总的来说,解决科层管理困境——即科层失灵问题,主要策略要靠“制序”。

这是一个新概念,所谓制序就是指在制度管理下的秩序。

(译者的话P5-7,导言P6-8,P12-16)此制度并非所谓的规章制度,是一系列的管理模式:包括合作、领导艺术。

(一)、合作有人也许会说,团队卸责会导致低效率,难道合作会行的通吗?团队卸责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博弈,假如再重复博弈之中,合作就有了可能。

(正文P249-270)就再次以纤夫为例,当他们都卸责时,运河上的船还会行驶吗?理性会使得他们再次重新工作起来,而且会更能够提高效率。

而且当一个企业能够有自身的企业文化,就会一定程度的提高合作的可能性。

一旦公司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凝聚力就会提高,合作的观念就会增强。

(正文P271-272)(二)、领导一个恰当的领导者他的作用是强大的。

1、守诺。

在上面已谈到激励与守诺问题,只有当领导者守诺时,才能尽可能的得到员工的信任。

所以才有可能使得两者之间矛盾扩缩小。

(正文P296-300)2、交流一个有效率的管理者做好的一件事是加强交流。

虽然通过交流无法解决问题。

但是会有效的弥补缺陷。

(正文P300-306)3、制度约束。

中古有句古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

只有稳定的制度约束,使得守诺才尽可能的不被个人理性所影响。

(正文P306-315)五、小思总结经过阅读和深思,我发现是无法彻底解决科层失灵问题的。

但是我们寻求方法解决科层管理困境是为什么呢?是为了追求效率,虽然难以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对于提高效率仍然是有效果的,所以这个研究仍是有用的,不然哪会有那么多的学者专家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这充分反映这个课题的价值性。

在制序的领导下,进行有秩序的活动,肯定会相对的提高效率的。

我相信只要能够合理的管理就有可能避免低效率。

第2篇:读书报告范文--《老人与海》古巴老渔民桑地阿哥已经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了。

这一天碰上了好运气,他捕到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他把六盘绳子拧在一起拖鱼都险些把绳子绷断。

正当老人高兴地返航时却遇到鲨鱼。

鲨鱼不断地袭击那条大鱼,老人一个人在小船上同鲨鱼战斗,用浆打、戳、刺,累得筋疲力尽,鲨鱼还是把这条大鱼能吃的地方都吃掉了。

老人拖着硕大的鱼骨架爬回岸边。

但老人说:“人可不是造出来要给打垮的。

可以消灭一个人,就是打不垮他。

”老人的话成了美国文学界“硬汉子”形象的精神的标志。

由于《老人与海》这部中篇小说以及其他作品,海明威获得了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授奖词中论及他的艺术风格时说:“他能把一篇短小的故事反复推敲,悉心剪裁,以极简洁的语言,铸入一个较小的模式,使其既凝练,又精当。

这样,人们就能获得极鲜明、极深刻的感受,牢牢地把握它要表达的主题。

往往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艺术风格达到极致。

《老人与海》1952正是体现他这种叙事技巧的典范。

”转摘自《老人与海》第358、359页,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这本书的故事非常的简单,写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太大了,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一边,在过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这篇文章是根据真人真事来写的。

老人与海是一本让你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坚强与执着的书。

老人桑蒂亚戈在与一条大鱼的斗争中表现出了无畏的勇气与毅力,他是一位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八十四天之后钓到了一条巨大无比的马林鱼。

鱼非常的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在海上老人与前来抢食的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但他还是没能保住鱼。

老人最好拖回家的只剩一副光秃秃的鱼骨和一身的伤,但他却受到了人们的赞赏。

他最后被打败了,却没有失败,因为他在抗争时的坚韧已经得到了胜利,他与自己的极限抗争中已经得到了胜利。

生活也是这样,一个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放弃。

海明威告诉我们一个人遇到挫折时要永远的抗争,永远的拼搏,在不屈的抗争中得到永远的、无形的胜利。

老人的身上有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它让他与大海和命运发出了挑战。

他的船是旧的,船帆是破烂的,一切都昭示着他以前打鱼并不顺利。

但他顽强的精神支撑着他向所有的挫折发出不屈的音符,为他的人生谱写一曲优美壮阔的乐章。

他依然坚持着,他不懈地与大海抗争,与命运抗争,与所有的挫折与不如意抗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