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
4. 资金、熟练工人、时间、空间以及其他开发技术所需的 资源,必须可获得。
5. 识别和聚集所必需的一切要素时,需要有企业家精神。
理论 最大值
接近极限发展减速 主流设计的出现
业绩
早期问题
时间 图17-1 技术生命周期
100
90
累积的S型曲线
80
采用者百分比
70
60
50
40
早期采用者
13.5%
30
创新者
• 企业内外部的不协调
– 宏观或行业环境与企业经营业绩的不协调 – 消费者价值观判断与实际不符:赫鲁晓夫汽车论
• 过程改进
– 新工艺、新方法 – 科技发展、劳动力供给
• 行业和市场结构
– 行业规模和分散度、顾客需求特点:汽车业的分化
• 人口结构
– 数量、年龄结构、收入构成、就业水平、受教育程度
• 观念的改变:卖鞋给不穿鞋的岛民 • 新知识的产生:银行理论与最早的商业银行
• 技术创新的内涵和贡献 • 技术创新的源泉 • 技术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
一、技术创新的内涵和贡献
• 创新与技术创新
– 概念
• 技术: 用于将原材料转变成产品的方法、工艺、系统和技能。 更广义地说,是科学的商业化;是将科学知识系统地应用于 新产品、工艺和服务。
• 创新:是技术的 变革——告别以往的方法。
• 创新与维持的关系及其作用
– 熵增原理、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生命周期
• 创新的类别与特征
– 规模与程度角度:局部创新和整体创新 – 与环境的关系:消极防御型和积极攻击型 – 发生时期:系统初建期的创新和运行中的创新 – 组织程度:自发创新和有组织创新
二、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
• 目标创新 • 技术创新
努力的硕果
克恩斯的内部改革对研发人员和市场营销力量做了重新安排,将新产品 看作是一个个的系统,麦考罗夫首先把施乐描述成一家信息公司。其Ethernet 系统在数字设备公司的帮助下为白宫和国会所采用。
在高端有优势,却已经注意低层市场了——中国、印度。
1988年,战略回顾的结果是,第一年就为公司节省了6000万美元,赢得 了1989年的马尔科姆. 鲍德里奇(Malcolm Baldrige)国家质量奖。顾客满意 度、资产收益率、市场份额都稳定上涨。但转变直到五年后才逐渐明显。
底特律不可能的梦想
两年前,福特汽车公司的布莱德福特.贝茨预测在他 的有生之年将无法看到小汽车装上他所酷爱的太空时代 动力设备——燃料电池——因为那需要未来30年才能实 现。
燃料电池很有潜力成为长期的最佳解决方案,我们 的燃料电池测试车每加仑燃料可行驶80英里,其航程可 达300英里。——通用汽车副主席哈利.皮尔斯。丰田要第 一个将此车推向市场,奔驰预测2006年销售40000辆,福 特投资4.2亿美元加入梅塞德斯与燃料电池供应商的合作, 通用预测 2010年将生产200000辆,克莱斯勒已经与之合 作。
– 要素创新
• 材料创新:新来源、低成本替代品、质量和性能高的材料 • 设备创新: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改造、有计划更新 • 人事创新:吸引外部人才、教育与培训内部员工
– 要素组合方法的创新:生产工艺、生产过程的组织 – 产品创新:品种创新、结构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核心
• 制度创新: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 • 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 • 环境创新:主要是市场创新
• 创新活动的组织
– 正确理解和扮演“管理者”的角色:维持与创新 – 创造促进创新的组织氛围:无功就是有过 – 制定有弹性的计划:5-10%的工作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 正确地对待失败:每人每天至少要犯十个错误 – 建立合理的奖酬制度:物质与精神相结合、奖励特殊贡献、促进竞争
与合作
第十七章 企业技术创新
• 集权和分权的统一 • 稳定与变化的统一 • 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
三、企业文化创新
• 工业社会中企业文化的功能与特点
– 企业经营的一种副产品 – 基本上反映了企业组织的记忆 – 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发挥作用 – 企业文化是一元的
• 知识经济与企业文化
– 企业管理的重要甚至主要手段 – 将是人们自觉创造的结果 – 学习型 – 强调主导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同时,允许异质价值
1979年开始进行改革(当时名列财富500强第36),彼得. 麦考罗夫 (Peter McColough),大卫.克恩斯(David Kearns)(1982)
施乐的质量改进观
“质量渗透领导”(Quality through Leadership)目标: 提高利润,亦即实现更高的资产收益率
提高顾客满意度
观和行为准则的存在
复习题
1. 作为管理的本质内容,维持和创新的关系及其作用是什么? 2. 创新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3. 创新主要涉及哪几方面? 4. 技术创新与发明是和关系? 5. 组织中可能存在哪些技术创新的源泉?
6. 讨论题
7. 在本篇开始,有一句弗朗西斯. 培根的格言:“智者将创造更多 机会” ,对于技术和创新,这意味着什么?对于竞争优势意味着 什么?
铃型频率落后者
34%
34%
16%
时间
图17-2 技术传播模式和采用者类型
决定创新传播速度的五种属性:
1. 较之以前的技术有很大的优势。 2. 与现有的系统、步骤、基础设施以 及思维
方式兼容。 3. 避免过于复杂。 4. 能轻易地尝试或被测试,而无须很大的成本或
二、企业层级结构创新
• 工业社会企业层级结构及其特征
– 直线指挥,分层授权 – 分工细致,权责明确 – 标准统一,关系正式
• 知识经济与企业层级结构的改造
– 层级结构的环境背景:供小于求、需求同质、供需环境
稳定;大规模、标准化、经验
– 知识经济环境:需求多样化和个性化;网络结构 – 网络化的层级结构
– 熊彼特的创新:新产品、新方法、新市场、新原料来源、新的
工业组织
– 创新与发明:随身听、集装箱
• 技术创新的内涵
– 材料创新 – 产品创新 – 工艺创新 – 手段创新(物质生产条件)
• 技术创新的贡献:性能与价格
二、技术创新的源泉
• 意外的成功或失败
– 意外的成功易被忽视 – 纽约最的一家百货公司的家电销售额激增 – What? Why? Where? How?
投入。 5.易于观察和复制。
三、技术创新的战略及其选择
• 创新基础的选择
– 基础研究:晶体管技术(1960s)
• 创新对象的选择
– (原材料、)产品、工艺、生产手段
• 创新水平的选择
– 技术领先 – 技术跟随
• 创新方式的选择:独自开发、合作开发
– GE与法国斯奈克马公司合作开发一种新型飞机引擎,耗资10-20亿 美元,历时10年
三、创新的过程和组织
• 创新的过程
– 寻找机会
• 旧秩序中的不协调:技术的变化、人口的变化、宏观经济环境的 变化、文化与价值观的变化
• 内部系统中的不协调:生产经营中的瓶颈、意外的成功和失败
– 提出构想:分析原因、预测趋势、估计后果、想办法解决 – 迅速行动:1970’s 施乐的由MBA占用的29层高楼的设计 – 坚持不懈:屡败屡战、“最后五分钟”的坚持
需80千瓦的动力,每千瓦的成本250美元,预计售价 近20万美元。10年前预计为2000万美元。
驱动技术发展的力量及其所遵循的模式
1. 必须存在技术的需要或需求。如果没有需求的驱动,技 术创新就不可能发生。
2. 满足这种需求在理论上必须是可能的,从基础科学能得 到所要求的知识。
3. 我们必须能将科学知识转变成工程和经济的概念。如果 我们在理论上能做 某事,但是在经济上无法实施,你就 不能期望技术出现。
角色模范:L. L. Bean是销售模范,美国运通是采购模范,美国医院供应 品公司(American Hospital Supply Corporation)是自动存货控制模范。—— 美国最早的基准化的拥护者。
供应商由5000家减至300家。
质量成果
预防成本、检验成本、内部和外部失败成本
制造成本下降了20%(虽然有通货膨胀),新产品投放市场周期缩短了 60%,质量得到了改善——没关闭工厂,也无须迁厂至海外。
5. 评估外部技术趋势
6.
基准化
7.
扫描
第十八章 企业组织创新
• 企业制度创新 • 企业层级结构创新 • 企业文化创新
一、企业制度创新
• 工业社会的企业制度结构特征及其原因
– 权与利的制度化 – 权利与要素的稀缺度 – 资本的稀缺 – 管理知识的资本附属性
•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制度创新
– 工业社会与知识社会 – 有关操作的知识、有关协调的知识 – 分工与知识(尤其是协调知识)权力
提高市场份额
QTL花费约1.25亿美元和400万个工作小时使顾客满意度提高了40%, 投诉减少了60%。4年的培训。
质量与提升——角色模范管理者(Role Model Manager)
到1989年,75%的施乐员工分别参与了7000多个质量改进小组的活动, 用于培训的费用从年收入的2.5%增加到3%。全面质量控制(TOC)成了施乐 众口一词之言,转移责任到低层次——削减成本。1989年纸张产量达60万吨。
逐渐分化
目前发展
创新/动态竞争冲击
补充创新 图17-3 技术的竞争冲击的动态力量
是
保留所有权 的重要性
否
是 技能和资源可得
否
是 销售可行
否
内部开发
购买技术所有者 排他的研究合同
采购 许可 贸易
合资企业 合伙研究
图17-4 技术获取选择
评估技术需求
评估现有技术
1. 萌芽技术是指那些仍处在开发中尚未被证实的技术,但是他们 可能在更远的未来使竞争的规则发生重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