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金融监管的经济学分析
一、概念题
1.商誉(goodwill)
答:商誉是一种无形价值,指由企业的良好信誉、产品的较高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可靠的销售网络、有效的内部管理、先进的技术、优越的地理位置等因素形成,属于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
其特征是:①商誉与企业整体相关,不能单独存在;②形成商誉的因素无法单独计值;③商誉与形成商誉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无关,它是一种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
商誉只有在企业兼并、联营,或以全部产权有偿转让时,经评估才能作为无形资产。
2.监管宽容
答:监管宽容是指监管者尽量不行使将破产银行逐出行业外的权力。
由于金融对于经济增长具有不容替代的支撑作用,因此,各国中央政府乃至地方政府都充分认识到金融资源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因而,作为金融控制的主体也使得金融监管者本身在监管过程中存在监管宽容。
监管宽容是世界各国银行存在的通病,尤其在政府持银行产权比重高的国家更甚。
一旦国有银行出现问题,“大而不倒”的观念根深蒂固,很容易产生“监管宽容”,监管宽容的存在致使市场惩戒机制不力,金融监管的效率无从保障,道德风险的激励会危害整个金融体系。
二、选择题
1.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指( )。
A.资本和期限加权资产的比率
B.资本和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
C.资本和期限加权负债的比率
D.资本和风险加权负债的比率
【答案】B
【解析】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持有的符合相关规定的资本与商业银行风险加权资产之间的比率。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金融全球化促进金融业提高效率
B.金融全球化增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效率
C.金融全球化会加大金融风险
D.金融全球化会增加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答案】B
【解析】金融全球化的积极影响主要有:提高金融市场运作的效率;促进资金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配置;促进了国际投资和贸易的迅速发展以及促进了金融体制与金融结构的整合。
同时金融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导致国际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内在脆弱性的加深,削弱国家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加大了各国金融监管的难度以及使资产价格过度波动的破坏性大。
3.新巴塞尔协议要求银行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计算公式的分母为( )。
A.信用风险的所有风险加权资产
B.信用风险的所有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资本
C.信用风险的所有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D.信用风险的所有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资本
【答案】D
【解析】新巴塞尔协议最低资本要求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受规章限制的资本的定义、风险加权资产以及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最小比率。
其中有关资本的定义和8%的最低资本比率,没有发生变化。
但对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问题,新协议在原来只考虑信用风险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总的风险加权资产等于由信用风险计算出来的风险加权资产,再加上根据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计算出来的风险加权资产。
4.金融监管的成本主要表现为( )。
A.执法成本
B.守法成本
C.效率损失
D.道德风险
E.流动性风险
【答案】ABD
【解析】具体来说,金融监管的成本主要包括:①执法成本,这是指金融监管当局在具体实施监管的过程中产生的成本;②守法成本,是指金融机构为了满足监管要求而额外承担的成本损失,通常属隐性成本;③道德风险。
5.为使资本充足率与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新巴塞尔协议》在最低资本金计量要求中,提出( )。
A.外部评级法
B.流动性状况评价法
C.内部评级法
D.资产安全状况评价法
【答案】C
【解析】“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最低资本金要求中,提出内部评级法,使资本充足率与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6.《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是( )。
A.最低资本要求
B.严格银行财务制度
C.监管当局的监管
D.强化市场纪律
E.严格银行审批程序
【答案】ACD
【解析】《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包括互为补充的三大支柱,即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管和市场纪律,并试图通过三大支柱的建设,来强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三、判断题
1.银行监管总能够有效保护公众利益和消费者利益。
( )
【答案】×
【解析】公共利益监管理论认为:①监管过程存在大量直接成本和社会经济净损失;
2.保证银行机构的正常经营活动是银行监管的总体目标。
( )
【答案】×
【解析】维持一个稳定、健全、高效的金融制度才是银行监管的总体目标。
3.《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1988年《巴塞尔协议》相同。
( )
【答案】×
【解析】新资本协议内容更加广泛、复杂,且有许多重大创新,如在规定最低资本充足率外,还增加了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和信息披露要求,由此构成新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
四、简答题
1.简述2009年7月8日至9日通过的新资本协议三大支柱。
答:新资本协议由三大支柱组成:一是最低资本要求,二是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三是信息披露。
并试图通过三大支柱的建设,来强化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1)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仍然是新资本协议的重点,该部分涉及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有关的最低总资本要求的计算问题。
最低资本要求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受规章限制的资本的定义、风险加权资产以及资本对风险加权资产的最小比率。
其中关于资本定义和8%的最低资本比率没有变化,对于风险加权资产计算,进一步考虑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总的风险加权资产等于由信用风险计算出来的风险加权资产,再加上根据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计算出来的风险加权资产。
对于信用风险,巴塞尔委员会允许银行在计算信用风险的资本要求时,在下述两种方法中任选一种。
第一种是将现有方法进行适当
主要适用于那些业务复杂程度较高的银行,但银行采用其内部评级系统的前提,是必须征得银行监管当局的明确同意。
对于市场风险,该协议特别规定了明确的资本标准;并突出强调了利率风险,认为那些利率风险大大高于平均水平的银行,应考虑到利率风险难以量化的特征,需相应提高其资本数量。
对于操作风险,《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规定了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三种可选方法。
(2)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能确保各银行建立起合理有效的内部评估程序,从而判断其面临的风险状况,并评估其资本充足情况。
(3)市场约束的核心是信息披露,市场约束的有效性,直接取决于信息披露制度的健全程度。
新协议指出,市场纪律具有强化资本监管、提高金融体系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潜在作用,并在市场纪律的应用范围、资本构成、风险披露的评估和管理过程以及资本充足率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定性和定量的信息披露要求。
2.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
答:国际金融监管的主要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
(1)监管理念方面,发生重心转移。
注重加强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的合作,变“猫鼠对立关系”为“脑与四肢的协同关系”。
即监管者激励良好的金融操作,协助金融机构的管理层朝金融监管目标靠拢。
(2)监管机制方面,走向多元化。
突出地表现为国家专门监管机制、银行内控机制及自律机制的齐头并举。
多元化监管机制实现的关键在于引入市场约束,强化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便于存款户、投保者、股东等多方市场主体及时掌握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
(3)监管模式方面,向功能型监管转变。
所谓功能型监管,是指在一个统一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