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对数据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及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
(2)、过氧化氢制氧气:
(可以指定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板书出来,其他的同学将其完成在草稿纸上。
)
引导:这些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反映出反应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变为其他新物质,可以看出参加反应的是什么物质,生成的是什么物质,表示出在化学反应中质的变化,但是物质的总量有没有变化呢?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发现问题)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提出猜想
猜想一: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小于生成物的质量。
猜想二: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
猜想三: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大于生成物的质量。
好!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观点,那么到底谁才是胜利者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怎样来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我们的观点呢?
学生自己看实验(从课本的92~94页的实验,)老师从旁指导,指出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方案一: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的实验,实验中引导学生找出反应物是红磷(固体)和氧气(气体),生成物是五氧化二磷(固体)哪要比较的是参加反应红磷与氧气的质量和与生成物五氧化二磷的质量进行比较。
结合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让学生试描述方案一中的实验现象,特别是气球在该实验中的作用及变化。
方案二:铁与硫酸铜的反应,实验中反应物是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用砂纸打磨干净,放如小烧杯中,将盛有铁钉和小试管的烧杯放在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1。
将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实验现象,待反应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改变时,将盛有硫酸铜溶液和铁钉再称量一次,记录所称的质量M2,比较反应前后的质量。
让学生阅读课本的94页[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总和。
(并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完成课本的94页表格)
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引导学生认真阅读。
实验5-1先在小烧杯中加入5mL碳酸钠粉末,后在小试管中加入5mL盐酸,正放入小烧杯中,将盛有碳酸钠粉末和小试管的烧杯放在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M1。
将盐酸倾到入盛有碳酸纳的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待反应一段时间后,将盛有混合溶液和小试管再称量一次,记录所称的质量M2,比较反应前后的质量。
实验5-2取一根用砂纸打磨干净的长镁条和一块石棉网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质量,在石棉网上方将镁条点燃,观察现象,将燃烧产物与石棉网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比较反应前后的质量。
我们在实验中又发现了一个问题,所有的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什么有的实验能证明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但是有的实验确不能证明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那么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呢?下面请按我们划分的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试着讨论,总结出化学变化中质量的变化。
老师提示:(请同学们联系我们从微观方面所讲的化学变化的实质,想想化学变化中质量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汇报:
甲组:我们组发现在实验5-1中有气体生成了,产生的气体逸到空气中去,乙组:实验5-2中有气体参加了反应,使的我们无法测量他们的重量。
学生组:我们通过联系以前的知识,得知,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分子破裂,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过程,从这里我们得知原子的种类、数量、性质在化学变化中并没有发生变化,既然反应前后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反应前后原子的总质量也应该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我们确定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
好!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
那么经过我们的讨论,我们知道了这样一个规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个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个规律也就是质量守恒定律。
(得出结论)
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总结:……[板书]二、微观解释: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不变。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相信大家回做的更好。
教学反思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
本节的知识将贯穿学生学习化学的始终。
因此它的学习与教学显得犹为重要。
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制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原因,能应用它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也是化学教学中要向学生逐步传输的一种重要思想。
本节课内容是一节承上启下的章节,位置很重要,所以在这一节学习以前,我以前面所学的文字表达式为基础,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来。
首先我提出问题:“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是怎么样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吗?”学生们不约而同的回答到:“文字表达式。
”我心理暗喜,一个好的开头,于是继续说到:“那么你们还记得我们所讲过的文字表达式吗?”这
次回答没有上次整齐:“记得!”
“好,那么接下来我想请两位同学来听写听写我们的文字表达式,有没有哪一位同学愿意上来写一下啊?”
我问完了之后,学生们好多都立即低下了头,因为他们可能没有记住,但是我没有气馁,给一位有上来一试的学生一个眼神的鼓励,但是因为可能是胆量很小,所以最后她还是没有站起来,最后为了给它一次机会,我点了她起来。
最后写的虽然不是很如意,就是有一个反应的生成物的名称写错了。
接下来我继续引导他们,从这个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我们能从中间获得什么信息呢,学生说出了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及反应的条件,我及时鼓励:“对!大家说的很对,这个反应式告诉了我们一个化学反应以及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
”
“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经过学生们激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猜想,下面应该是学生设计实验并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可是由于条件限制,老师都很难进行实验,更别说学生实验了,学生只能看实验,这样的后果既不利于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也谈不上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的培养。
刚才激发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就扼杀在摇篮中了。
同时也扼杀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
力。
现在回想起这节课,学生脸上茫然的表情深深印在我脑海中,作为教师我很失败,什么时候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一名组织、引导者、交流的伙伴,使课堂学习在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做到了师生、生生互动,达到了一种师生情感交融、言语共鸣、思维共振的境界。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去努力尝试的!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
城关一中
杨苏萍
2013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