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公平
一、课堂教学中的不公平现象
课余时间,同事们经常谈及“教育公平”这个话题,大家通常把教育的不
公平完全归因于地域、区域或阶层的差异。

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大量不公平现象,我们却往往没有好好地重视并解决。

一样的环境、一样的教本、一样的老师、一样的教学方法,班上六十一名学生表面上看似得到了平等的教学,实质
上学生受到的教育就真的平等了吗?我认为不是,课堂教学上的不公平问题日
益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座位安排显现教育的不公平
在每学期开学,老师们最苦恼的事莫过于学生座位的安排,每位学生家长
都想让自己的小孩坐在教师靠前的位置,最好是黄金位置即二、三组的第二第
三排,而这样的位置有限。

教师在安排位置的时候,通常会按学生的身高来安
排座位,然后定期地左右平移,后三排循环等制度。

这学期就有家长打电话来,以孩子眼睛近视,平时好动等,要求给他家的孩子安排好的位置。

甚至是亲戚家、同学、同事和领导要求特别关照的某某学生,这些学生的座位往往是固定
不变的最佳位置,这就是课堂中存在的教育不公。

比如,我班学生陈晓雅论身高,就排列后三排,由于是同学的孩子,“理所当然”放在第二、三排,经常
有家长及学生对我反映“挡视线”,弄得我左右为难。

细想想,我的这种不公
正的做法已经引起家长和学生的不满,是教育不公平的表现。

2、教师教学心理显现教育的不公平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这就
是著名的“皮格巴利翁效应”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

著名儿童教育家卢勤也说过,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美的个体,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毫不吝啬地告诉每一
个孩子,你真棒!你能行!这说明教师的心理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成长除了受自身的能力影响外,还受到教师
的期待影响。

比如,我班学生周剑调皮,好动,是个留守儿童,每天作业不能
按时交,书写马虎,一年级的时候,经常在课堂上点名批评他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弄得“苦大仇深似”的。

一学期过去了,毛病一个没改,还学会打人,后
来作业干脆不交了。

为此,我请教一位老教师,他要我对周剑同学换一种态度,改批评为期待,希望看到他工整的作业、帮助同学等。

这位学生得到了由这种
期待激发的积极暗示,真的慢慢进步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对自己喜爱
或成绩优秀的学生充满积极期待,给他们充足的机会展现。

而对于表现后进的
学生来说,因为希望上课顺利,尽快完成教学计划。

图省事各方面的原因,教
师压根儿就把他们给遗忘了。

这样的不公正使这些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学习活
动空间越来越窄,甚而渐渐走向学习的边缘。

其次,我觉得教师的心理其实是存在偏见的,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总是看
什么都顺眼,同样一个错误,批评好学生时轻描淡写,反之批评后进生时就在
大做文章,还会把以前的错误重拾,一一罗列,唯恐漏掉哪一点。

这种偏见直
接影响着教育的公平性,虽然绝大多数教师也认识到不合理性,但因为教学质
量,教学进度及私心的作用,常常会导致这些心理偏见在老师的心理作崇,有
意无意地给学生贴上了固定的高低大小标签,严重地影响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的公平对待。

3、师生互动交流显现教育的不公平
课堂教学是师生个体,师生群体,生生互动,交流过程。

没有这种多层次
的交流,就实现不了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其中师生个体交流是课堂教学互动
的一种最常见、最直接、最广泛的方式。

根本上说,教师作为引领者在师生互
动中具有绝对的权威。

例如上公平课时,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按教师的预设进
行下去,以理想的完善状态展示给听课老师及评委,教师在指名回答问题时,
往往选择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或举手积极的学生,于是一节课下来,就只有那
么几个学生参与其中,有的同学甚至会被多次点名,而大部分学生都是在“看
热闹”,大大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教师选择意向的不公平。

师生群
体交流时,当学生的意见与教师不一致时,教师总会用参考书上所谓的“标准”来束缚学生,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逐渐养成思维的惰性。

另外,学生之间
的合作交流也存在不公平。

比如在任务分配上,优等生聪明的学生,分到的任
务往往是具有思考性、创新性,具有一定难度的;而成绩稍差、思维稍慢的学
生到的任务往往是简单易行、可有可无的任务。

这种有失公平的分配收不到合
作学习的效果。

二、如何转变在课堂教学中的不公平性
对于上述诸多课堂教学行为中体现的不公平现象,我认为关键还是从课堂
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上进行转变。

为此,我谈几点看法:
1、教师教学心理的改变
课堂教学观念是教师课堂行为的指导思想,要建立公平的课堂就必须改变
教师原有的课堂教学观念。

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持有的应试教育,精英教育在
很大程度上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把成绩作为教学目标及判定学生优劣
的标准。

于是就有了在课堂教学行为中重视成绩优秀,学习表现突出的学生的
心理暗示。

出现了埋怨后进生拉平均分,转学生分布不均,各班生源不齐等现象。

另外,教师或多或少对本班学生带有一定的心理偏见,中国是个重人情的
国家,无论哪个班,都会有亲戚、朋友、同学、领导等指名的“关系户学生”,这些学生与上述优秀生一样,总能受到课堂的特别优待。

因此,解决这个不公
平的难题,教师首先从心理上应树立平等观,塑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课
堂氛围,克服心理偏见,把每个孩子看成一个特有的个体,避免对“关系户学生”的特别关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自尊,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人人感觉在这个集体中都是受老师重视的,自己某方面不够好,是因为努
力不够,只要积极参与,主动学习,人人都可以品尝成功的喜悦。

2、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互动交流
丰富课程内容,促进课程资源的公平分配,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采用多样化
的方法,鼓励个体学生自主学习,布置更加人性化的作业,实行多种分组模式,缩小学生个体之间的能力差距。

为所有学生提供能够满足其需要的学习材料,
又要给予学生学习具有同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的机会。

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应
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开放性答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平等地与教师交流,“答案”不唯一。

平时将“优惠政策”尽可能地向后进生倾斜,让不同层次的
学生共同进步。

比如,合理设计学生座位就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座位的安排,
除了考虑身高外,尽量让不同类型学生在教室中的座位排列呈均匀分布状态,
以保证每一个学生周围环境的相似性。

3、家校互动,促进课堂的公平性
学校教育要实现促进学生和谐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
系和配合。

老师和家长,信念是一致的,应志同道合,为孩子的明天共同努力。

虽然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经济收入不同,但所有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得
到老师的提拔,多一点关照,所以将家校有效整合,对促进课堂教学的公平性
显得尤其重要。

老师可通过家长对每个孩子的品德、性格、学习状态有更为细
致地了解,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会、资源应用平台等形式,与家长一对一接触,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避免教师主观上的心理偏见,了解了学生的个性,从而得出最有效、最全面的教育方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让每个孩子得到
均等的待遇。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公平是相对的,作为教师,我们唯有时刻提醒
自己教育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本着对所有学生负责,真正做到爱生如子,并随
时对自己不公平的教学行为做出适当的调整,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完善教育公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