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锦聚《政治经济学》(第4版)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1.价值答:价值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价值是商品经济的特有范畴。
价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商品与商品相交换,在表面看来,是一种物品同另一种物品相交换,是物与物的交换,但实质上是人们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
商品是劳动产品,但不是任何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只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
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内在基础。
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但劳动本身并不就是价值。
不是人类劳动的任何生产性支出都会形成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凝结在商品上的人类劳动才会形成价值。
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经济关系赋予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社会形式。
所以,价值是商品区别于其他劳动产品的决定性因素,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商品经济最基本的范畴。
商品价值是在物的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点。
2.抽象劳动答:从劳动的抽象形态看,如果抽象掉生产商品劳动的具体形式,则所有劳动都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即都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这种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即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称为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在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非劳动的自然物质的原子。
只有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关系中,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具体劳动才需要还原为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体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人类劳动的质的同一性,决定了抽象劳动在商品交换中只能在量上起作用。
3.超额剩余价值答:超额剩余价值是单个企业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单个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使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个别资本家保留超额剩余价值的状况是暂时的。
因为,其他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也会设法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到生产率普遍提高后,商品社会价值就会降低,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会消失。
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中,与工人生活资料相关的部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降低劳动力价值,整个社会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4.资本有机构成答:资本有机构成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在生产过程中,一定的资本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构成,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数量比例关系。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是由生产技术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的,所以称为资本的技术构成。
从价值形态看,用于生产的资本是由不变资本两部分组成,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从根本上决定着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
资本有机构成是把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价值构成结合在一起的概念。
5.平均利润答:平均利润指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平均利润等于预付资本与平均利润率的乘积。
由于各个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利润率也就各不相同,随着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总预付资本的比率,所以,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剩余价值总额在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阶段,不是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经历的起始阶段。
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国企采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制度,政府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实行间接的宏观调控。
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机制,是商品经济所要求的运行机制,社会主义也是商品经济,因而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体有如下特征:(1)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劳动者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私营和外资经济同时并存的国民经济所有制结构。
(2)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或包括按生产要素分配为辅的收入分配体系。
(3)坚持宏观计划主导下把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
(4)有完善的商品、要素市场体系,以及相应的财政金融体制和价格体系,以保证充分发挥在宏观计划主导下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
8.经济发展答: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进过程。
经济发展除包括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改变,以及生态环境、文化卫生、生活状况等方面的变化。
这就是说,看经济有无发展,主要看其经济结构是否优化和升级。
如果经济结构没有变化,经济就只有数量上的增长,而无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反映国民经济量的变化,经济发展则指国民经济在结构上要有质的变化。
二、简答题1.价值规律是如何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答:(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
这是贯穿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的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价值规律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途径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价值规律是市场机制发挥其功能的基础,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得以贯彻的形式。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价值规律正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发挥作用的。
所以价值规律也是通过市场机制来促进生产率的提高。
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并要求按照这样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
如果某些商品生产者生产条件比较好,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在市场上仍按社会价值出售,就可以得到较多的价值。
而那些生产条件差、劳动生产率低的生产者,其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仍按社会价值出售,结果就会有一部分劳动消耗得不到补偿而亏本。
这一得一失之别,是由劳动生产率的差异造成的。
商品生产者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然要千方百计地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在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什么意义?答:(1)资本的本质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资本在本质上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下掩盖的一种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成果。
但是,资本的现象形态掩盖着它的本质。
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原材料、机器、厂房等,这使人们误以为这些物天然就是资本。
这是把物的自然属性和所体现的生产关系混同起来了。
资本不能离开物而存在,正如价值不能脱离使用价值而存在一样。
但是,生产资料等物成为资本,不是由它们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不是因为它们能用于生产一定的使用价值,而是由于它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
货币转化为资本,关键是劳动力成为了商品,资本只有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所以,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在本质上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要的意义:①它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
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即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惟一源泉。
②它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正确反映剥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价值率。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为剩余价值率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即剩余价值率,表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3.资本积累的动因及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答:资本积累是指在扩大再生产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1)资本积累的动因实现价值增殖是资本的本质要求,它是决定资本积累的内在因素。
资本积累本质上是把资本的增殖转化为实现资本进一步增殖的手段。
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在市场上运营的资本扩大自身规模,以便提高其竞争力;这种外在的竞争压力会转变为内在的资本积累的动力。
资本增殖和市场竞争,不仅都是资本积累的动因,而且二者也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实现价值增殖的本质欲望,推动着资本的市场竞争;而市场竞争的成败又影响着资本价值增殖的程度。
(2)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①在剩余价值量一定情况下,积累量由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的比率来决定。
剩余价值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由资本家用作个人消费,另一部分用作资本或积累起来。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剩余价值分割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大小。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