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教学大纲

《邓晓芒:西方哲学史》教学大纲

《西方哲学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时数:54 学分数: 3一、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1.课程性质西方哲学史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

它是研究西欧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也就是研究哲学自古以来基本派别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研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发展,以及围绕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交织展开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矛盾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2.教学目的通过西方哲学史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西方哲学发生和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大致线索,掌握西方哲学以往的哲学体系及其发展史,特别是哲学问题和哲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史,理解重要哲学家的重要哲学思想,拓宽理论视野,增强思辨能力,提高理论水平,培养哲学思维的整体眼光、历史意识和问题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更广泛形态的哲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西方哲学史课程,有利于增进学生的知识面、拓展学生的思想视野、借鉴西方哲学中的先进思想,还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进行比较研究,吸取其宝贵的精华。

作为人类知识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的西方哲学史,学习它对于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锻炼和发展理论思维的能力,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它能够锻炼理论思维能力,是形成科学世界观的重要条件;第二,它能够使我们掌握人类认识发展规律,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树立唯物的辩证的科学世界观;第三,它有助于提高我们识别、分析和评价各种哲学思潮的能;第四,它有助于批判地继承人类哲学优秀遗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教学内容绪论教学时数:2学时重点难点: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碰撞和交流、中西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对西方哲学的错误理解和借鉴、学习西方哲学史的方法、西方哲学史各个发展阶段的总体特点。

教学要求:了解和掌握以上重点难点内容。

教学内容:'1.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碰撞和交流:2.中西哲学的基本特征及对西方哲学的错误理解和借鉴:3.学习西方哲学史的方法:4.西方哲学史各个发展阶段的总体特点:第一章古希腊罗马哲学第一节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梗概教学时数:2学时重点难点: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梗概—教学要求:了解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梗概。

教学内容:1.1.1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哲学起源于“惊异”和“闲暇”;哲学脱胎于神学和宗教。

1.1.2希腊哲学发展的梗概:希腊哲学的发展,第一个阶段是自然哲学阶段,第二阶段是在逻各斯的基础上从自然哲学走向形而上学的阶段,第三阶段是亚里士多德哲学解体并专注于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的阶段。

第二节早期希腊哲学教学时数:4学时重点难点:米利都学派的本原说;毕达戈拉斯学派的数目哲学;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概念及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克塞诺芬尼的“一神论”思想;巴门尼德的存在哲学;芝诺否定运动和多的论证。

教学要求:了解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及发展梗概。

~教学内容:1.2.1米利都学派:泰勒斯的水本原说、阿那克西曼德的“无定形”、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本原说。

1.2.2毕达哥拉斯学派:毕达戈拉斯学派的数目哲学1.2.3赫拉克利特:火本原说、逻各斯、辩证法的奠基人。

1.2.4爱利亚学派:克塞诺芬尼的“一神论”思想、巴门尼德的“存在与非存在”和“真理与意见”的思想、芝诺否定运动和多的论证、麦里梭对“存在”的性质论证和否认虚空的存在。

第三节鼎盛时期的希腊哲学教学时数:4学时重点难点: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命题、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阿那克萨戈拉的“种子”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苏格拉底的德性论思想、柏拉图的理念论和灵魂学说及其哲学的影响、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和目的论思想及其哲学的影响。

^教学要求:本章是古希腊哲学的核心部分,涉及到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几个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这三个人物的思想不仅代表了古希腊哲学发展的最高峰,而且为整个西方哲学史奠定了基础,甚至成为不可超越的人物。

要求学生掌握他们的基本思想和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同时要求学生掌握从智者运动到这三个人物的哲学的转变过程以及对后代的影响。

教学内容:1.3.1智者派: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

1.3.2原子论者及其先驱: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留基波;德谟克利特。

1.3.3苏格拉底与柏拉图:苏格拉底;小苏格拉底学派;柏拉图。

1.3.4亚里士多德:对理念论的批判;第一哲学及其存在论;实体的定义;四因说;潜能与实现;认识论;逻辑学;伦理学。

第四节希腊哲学的衰颓教学时数:4学时。

重点难点:伊壁鸠鲁学派的“准则学”;怀疑主义皮浪的“悬置判断”;普罗提诺的“流溢说”;波菲利问题。

教学要求:本章属于晚期古希腊哲学,主要有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学派和怀疑学派,这些学派都有早期与晚期之分,要求掌握这三个学派的思想,了解新柏拉图主义产生的重大影响。

教学内容:1.4.1伊壁鸠鲁学派:伊壁鸠鲁;原子论的宇宙观;感觉主义的认识论;快乐论的伦理学;卢克莱修。

1.4.2斯多葛学派:早期斯多葛学派;晚期斯多葛学派。

1.4.3怀疑主义:早期怀疑主义;晚期怀疑主义。

1.4.4新柏拉图主义:斐洛;普罗提诺;波菲利。

!第二章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第一节概论教学时数:1学时重点难点:基督教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二个发展阶段: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唯名论和实在论。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基督教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理解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的基本内容。

教学内容:2.1.1基督教产生和发展的历史:2.1.2教父哲学:—2.1.3经院哲学:第二节教父哲学教学时数:2学时重点难点:教父哲学对待理性与信仰的基本态度、奥古斯丁的“上帝创世”说、“光照说”和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教学要求:掌握教父哲学对待理性与信仰的基本态度,尤其是要掌握教父哲学的代表人物奥古斯丁的思想。

主要围绕基督教哲学的基本问题比如三位一体问题、自由意志问题、神创世界的问题、哲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等等来理解宗教哲学的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2.2.1教父哲学对待理性与信仰的基本态度:基督教是真正的哲学;超理性的信仰;基督教基本教义的确立。

2.2.2奥古斯丁的哲学思想:生平;上帝创世说;“原罪”与“救赎”;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光照说”;上帝存在的证明。

@第三节经院哲学教学时数:3学时重点难点: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阿伯拉尔的“概念论”、阿奎那的哲学与神学思想及其关于上帝存在的宇宙论和目的论证明、罗吉尔·培根的“四障碍说”、奥卡姆的唯名论思想和“剃刀”原则。

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经院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尤其是要掌握托马斯·阿奎那的思想,了解从教父哲学到经院哲学的过渡,以及经院哲学从兴盛到衰落的历史过程。

教学内容:2.3.1实在论与唯名论:“共相”问题的由来;安瑟尔谟;最初的唯名论者;阿伯拉尔。

2.3.2托马斯·阿奎那的哲学思想:生平;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的关系;上帝存在的宇宙论和目的论证明;形式与质料;灵魂学说;温和实在论;认识论。

2.3.3反托马斯主义的方济各修会经院哲学家:罗吉尔·培根;约翰·邓斯·司各脱;威廉·奥卡姆】第三章16—18世纪西欧哲学第一节概论教学时数:1学时重点难点:16—18世纪西欧哲学概况(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分歧)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16—18世纪西欧哲学概况,掌握关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条件,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来源和区别。

教学内容:16—18世纪西欧哲学概况:3.1.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条件:。

3.1.3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来源和区别:第二节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教学时数:2学时重点难点:人文主义运动、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加尔文的“先定”说。

教学要求:起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催生了14到16世纪的人文主义哲学思想,这一时期人得到空前的解放,人的价值、尊严前所未有地被提高。

要求学生了解西方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和实质、认识宗教改革运动的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性、掌握西方人道主义的思想发轫。

教学内容:3.2.1文艺复兴与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运动的一般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

3.2.2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加尔文的“先定”说。

、第三节早期经验论哲学教学时数:4学时重点难点:弗兰西斯·培根的“四假象说”和科学归纳法、霍布斯的实体与偶性、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和论观念的两个来源及其社会政治思想。

教学要求:了解早期经验论哲学的产生,掌握弗兰西斯·培根的“四假象说”和科学归纳法,理解霍布斯的实体与偶性,掌握洛克对天赋观念的批判和论观念的两个来源及其社会政治思想。

教学内容:3.3.1弗兰西斯·培根:生平;四假象;科学归纳法;朴素唯物主义。

3.3.2霍布斯:哲学的定义、目的和对象;机械论和功能主义;实体与偶性;感觉与推理;利维坦。

3.3.3洛克:生平;天赋观念批判;观念的两个来源;两种观念;两种性质;两种实体;两种本质;知识的等级、可靠性与真理;社会政治思想。

*3.3.4英国自然神论:雪堡的爱德华·赫伯特勋爵;马修·廷德尔。

第四节唯理论哲学教学时数:4学时重点难点:笛卡尔的普遍怀疑和“我思故我在”、斯宾诺莎的实体、属性和样式及其伦理学和政治观点、莱布尼兹的“单子论”、“有纹路的大理石”。

教学要求:理解笛卡儿的普遍怀疑和“我思故我在”,了解他的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掌握他的“天赋观念论”和理性演绎法,掌握他的心物二元论、身心交感说和物理学上的机械唯物主义思想;理解和掌握斯宾诺莎的实体、属性和样式、身心平行论、知识分类与真观念、真理的标准、伦理学和政治观点;理解和掌握莱布尼兹的“单子论”、“有纹路的大理石”、“最好世界”理论、莱布尼兹—沃尔夫体系。

教学内容:3.4.1笛卡尔:生平;普遍怀疑;“我思故我在”;上帝存在的证明;“天赋观念论”和理性演绎法;心物二元论;身心交感说;物理学上的机械唯物主义。

3.4.2伽桑狄与马勒伯朗士:伽桑狄;马勒伯朗士。

,3.4.3斯宾诺莎:生平;对笛卡尔认识论的批判;神即自然;实体、属性与样式;身心平行论;知识分类与真观念;真理的标准;伦理学和政治观点。

3.4.4莱布尼兹:单子论;前定和谐;“有纹路的大理石”;推理真理与事实真理;“最好世界”理论;莱布尼兹—沃尔夫体系。

第五节晚期经验论哲学教学时数:2学时重点难点: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休谟的因果问题和对理性神学的批判。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贝克莱的视觉和触觉、“存在就是被感知”、观念客观化的思想;理解和掌握休谟的印象与观念、对实体的怀疑、两类知识、因果问题和对理性神学的批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