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鲁西南方言大全

鲁西南方言大全

鲁西南方言大全,包括江苏安徽北部和河南的商丘一代(2008-04-08 15:22:05)转载标签:杂谈1、天文、地理篇醭(bu)土:尘土;灰尘。

醭土扛烟:尘土飞扬。

滴点儿:开始下雨。

冻溜:冰。

恶水坑:聚积脏水的坑。

狗吃日头:指日食。

鸡毛凌:薄冰。

胶泥:粘而硬的一种泥巴。

凉影儿:阴凉处,阳光被物遮挡照不到的地方。

溜地:地上。

溜溜:冰挂。

漫壤地:野外。

面条子雨:指雨点不大,下雨时间长,不停。

上冻或上凌:结冰。

太阳地儿:阳光照射的地方。

太阳底下:太阳照射处。

土坷拉或土拉疙瘩:土块土拉:泥土。

坷拉头儿:小土块。

雾拉子雨:毛毛雨。

雾阴:一般指比毛毛雨还小的雨,也指开始下毛毛雨。

月牙牙儿:指农历月初空中的月亮。

沿凌或沿冰:在冰上走。

淹子:河流决口冲刷的深水潭。

月亮底下:月光照射处。

月姥娘:月亮。

月亮地儿:月亮照射的地方渍泥:水中沉积的污泥。

住点儿:停雨。

2、时间篇挨傍黑儿或挨黑儿:黄昏。

先前:以前;原来。

成年论辈子:一年到头;一直。

第天:第二天。

赶明儿:明天。

过拉年儿:春节后。

合黑儿:天刚黑的时候。

黑儿:夜晚。

几儿:什么时间。

今每儿:今天。

昧年或昧昧儿、昧昧间:过去,往日。

年时:去年。

年跟间:临近春节。

清起来或早清起来:早上。

晌午头儿:中午。

十冬腊月:天气寒冷的时候。

天把儿或天把两天:一两天。

无冬历夏:一年四季。

五黄六月:天气炎热的时候。

一崩子:指一段时间或一段路程。

月黑头儿:没有月亮的夜晚。

3、农时、农具篇洪车子:中间凸起的框架独轮子。

麦口儿:麦子将要成熟的时候。

麦里:收麦季节。

牛梭头:牛轭。

撇绳:用来控制牛马劳役的长绳。

秋里:秋收季节。

秋漫趟里:秋季。

土车子:平板的独轮车。

拖车:专门运载犁、耙等农具的运输工具,木制无轮。

笮子:用高粱杆、芦苇编成的宽30余厘米,长数米,围起来囤粮的席子。

抓钩子:创土工具。

4、植物篇棒子:玉米。

茨娄:小茴。

穿心红:红心萝卜。

打瓜:瓜子大且多的一种西瓜。

地蛋:马铃薯。

胳当子:一节高粱杆。

花红:沙果。

滑条子:不长花蕾的枝条。

葵头:向日葵。

老棒:成熟。

老母柯杈:树干与树枝交汇处。

落生:花生。

马蜂菜:马齿苋。

秦椒:辣椒。

树股子:树枝。

秫秫:高粱。

甜甘子:甘蔗。

望天猴:辣椒尖向上的一种辣椒。

山拉红子:山楂。

杨叭狗子:杨树春天开的花。

银银菜:苋菜。

猪耳朵棵:车前草。

5、动物篇抱窝:禽鸟孵化雏鸟。

变马猴:儿童游戏;也指对某事故意躲避。

长虫:蛇。

草驴:母驴。

草鱼:鲫鱼。

草鱼猴:小鲫鱼。

打野:禽类外出自由觅食。

光光蜓:蜻蜓。

骒马:母马。

花大姐:瓢虫。

火头或火头鱼:黑鱼。

叫驴:公驴。

疥蛤蟆:蟾蜍。

羯虎头:公羊;阉过的公羊。

姐了或姐了子:蝉。

姐列猴:蝉蛹。

角猪:种公猪。

老改劁:阉过的母猪。

老犍:阉过的公牛。

唠唠:指猪或唤猪时发的声音。

捞窝:母鸡不下蛋,仍在下蛋窝里。

老找:老公麻雀。

马猴:传说中的凶狠怪物,成人常用此吓唬儿童。

马鳖:水蛭。

麻嘎子:喜鹊。

麻鸪留:一种鸟。

麻尼姑:一种身带斑纹的小鱼。

鸣鸭:公鸭。

牤牛:公牛。

男猫:公猫。

女猫:母猫。

扑拉蛾子:蛾子。

青皮子:鸭蛋。

曲蜷:蚯蚓。

儿马:公马。

上宿:禽类天黑回窝。

骚羯虎头:公山羊。

骚虎:公羊。

舐(读shi)牛:母牛。

水羊:母羊。

歇窝:指禽类不下蛋。

小小虫:麻雀。

蝎虎子:壁虎。

牙狗:公狗。

燕马虎子:蝙蝠。

猪蹄夹子:猪爪。

猪秧儿:仔猪。

6、房舍、器具篇巴棍子:捶打衣物、庄稼的短木棍。

布拉条子:布条。

醋浅:小碟子。

尺棒子:直尺。

单子:床单。

豆枕:枕头。

盖体:被子。

褂茬子:短袖褂。

锅拍:锅盖。

锅屋:厨房。

夹山:房屋内隔墙。

践脚:建筑物地基。

礓察子:台阶。

溜子:漏斗。

马杌子:矮方凳。

马扎子:小拆迭凳。

毛手巾:毛巾。

茅窝子:用芦花、草绳子编成的鞋。

门欠子:门槛。

铺衬:碎布头或旧布。

苘披子:苘麻茎部韧皮纤维,也形容某人办事松松夸夸。

手巾擦子:手帕。

条几:长方形条桌。

屋山:房子两侧人字型屋顶的墙壁。

卫生衣:衫衣。

鞋呱嗒子:拖鞋。

鞋壳篓:鞋内空间。

仰饰:房屋内顶棚。

酒瓯子:酒杯。

7、称谓篇半大孩子:未成年的男孩,一般指十五六岁的男孩。

达达:父亲。

大伯哥:丈夫的哥哥。

大老执:为事主主持操办婚丧大事的人。

家里:妻子。

客(读Kei):特指女婿。

老:老年人去世。

老嬷嬷儿:老年妇女或老年男子对自己妻子的称谓。

姥娘:外祖母。

连襟:姊妹俩丈夫之间的称谓,也叫“两来拽”。

年幼人:年轻人。

神嬷子:巫婆。

叔伯兄弟:哥与弟的儿子之间的称谓。

外头:丈夫。

外爷爷:外祖父。

8、身体篇泚(读ci)麻糊:眼屎。

额拉盖子:额头。

肝货肠子:内脏。

胳膊曲子:肘。

胳拉绷:颈项。

胳拉肢:腋下。

胳啦拜子:膝盖。

踝子疙瘩:脚踝骨。

肋巴骨:肋骨。

脑膜勺子:后脑勺。

皮槌:拳头。

雀子:雀斑。

腿弯子:大小腿接触处弯曲部分。

锨板骨:肩胛骨。

胸脯肋子:胸脯。

牙花子:牙齿与牙龈接触的部位。

眼子毛:睫毛:迎面骨:胫骨:腰子:肾。

嘴头子:嘴巴。

9、丰县方言——疾病篇白醭老儿:皮肤上突起的带有白头的疹状脓包。

病病怏怏:疾病缠身,久不健康。

虿(读Chai)坏:身体残疾或器物损裂、有缺陷。

刺挠:身上发痒难忍。

发疟子:患疟疾。

好利索了:病痊愈。

魔道:患神经病或比喻说话罗索的人。

水潦泡:烫出的泡。

扎歪:胃中消化不良引起的不适感觉。

长橛眼:眼患麦粒肿病。

羊羔子疯:癫痫10、饮食篇拔:用冷水浸泡食物,使之凉下来。

扁食:水饺。

大锅烀:用大锅煮饭菜。

叨菜:用筷子夹菜。

豆杂面:黄豆与其它粮食一起磨成的面。

发面馍:用发酵后的面做成的馒头。

浮皮儿:表面一层。

锅饼:贴在锅壁烧熟的扁圆形面食。

滚子肉:驴肉。

馃子:糕点。

喝汤:吃晚饭。

糊涂:粥状食物或指某人对事理不明白。

鸡(鸭)杂儿:对鸡(鸭)内脏胃、肝、心的总称。

拉馋:解馋。

面:口感软,感到好咬的食物。

面饽(读bu):防止面团粘放的干面。

面糊子:面粉兑水拌成糊状,并加盐、葱花等,在锅中加少许油摊匀烙熟的薄饼。

面头:含酵母的面团。

跑子肉:兔肉。

扑扑囊:动物腹部松软的肉。

气气:难闻的异味。

饲脑:食物变质。

甜不拉歪:指食物甜味不正或不吃甜食的人对带甜味食品的说法。

甜面馍:不用发酵,直接和面做成的锅饼等面食。

坐锅:饭菜粘住祸底。

11、婚丧嫁娶篇出门子:出嫁。

倒头:人去世。

跪棚:死者的晚辈跪在灵棚。

喝杂菜汤:丧事。

牢盆儿:焚烧纸钱的瓦盆,出殡时要摔碎,称摔牢盆。

蒙头红子:新娘面纱。

说老婆婆:为女子介绍配偶。

住满月:婴儿满月到外祖母家住几天称住满月。

坐月子:产妇临盆或生孩子期间。

12、社交、日常生活篇不搭腔:不说话或不理睬。

不翻个儿:脑子不转弯。

不管:不可以,不行。

不犯如:犯不着,不值得。

不胜:不如、比不上。

不素净:不安宁,不顺心。

不穰:不错、不简单。

不咋的:不太好;不怎么样。

不咋儿:没关系或不要紧。

不吱拉声:一声不吭。

不吱声:不说话。

不沾弦:不行,差远了或做了不符人伦的事。

差不离儿:差不多,不相上下,差距不大。

柴话:不吉利的话,或违逆的话。

鹾毛撅*:办事不稳,易出差错。

操(读cao)蛋:捣乱。

打滴溜儿:抓住某物,身体悬空。

打平伙:几个人聚餐,费用共同承担。

大老嗨:最大的,很大的。

打翻八:狡辩。

打通腿:两人两头睡觉,合盖一被。

捣鼓:摆弄某物或干某事。

捣咕:讲别人的坏话。

吊猫尾(读yin)儿:耍弄着玩,不正式做某事。

滴溜打挂:挂满,挂的到处都是;如苹果结得滴溜打挂。

迭不的:来不及或顾不上。

迭的:来得及,顾得上。

嘟噜:唠叨。

嘟囊:自言自语。

断(读duan):追赶。

断(读duan)路:拦路抢劫。

多嘴撩舌:随便插话或多说话使人讨厌。

发呓挣:说梦话或梦中喊叫起来。

缸(读gang):对某人或某事火上浇油。

共局:共同处事或来往、交往。

光棍:指男子到结婚年龄仍为单身,或指识时务、通晓事理而爱占便宜的人。

过节:嫌隙。

慌忙星:办事不稳重、粗心大意的人。

假斯:故作客套,不直爽。

酒晕子:喜喝酒或一喝酒就醉的人。

壳(读ke)篓儿:外壳。

拉呱儿:聊天。

老末:最后一名。

露味儿:不能如此做而又如此做。

麻利:动作敏捷。

抹(读ma):拿掉,摘下,如把帽子抹下来;也作起取之意,如玩卜克牌时称抹牌;又作落空讲,如别搞的这头差,那头抹。

买乎:听从,服气,买账。

毛包儿:乱七八糟。

抹(muo):有能力、有本事、有本领。

眯眼:细小东西进入眼里。

勉人意:照顾大局,给点好处以示安慰。

抿:小口吸;少量喝。

囊嘟:以不悦的口气回答对方或数落对方。

闹家包子:自家人闹意见,吵架、斗架。

能豆子:喜出风头、表现自己而又办不成事的人。

内码:自己方面的人。

喷:胡说乱吹。

赔不是:道歉。

偏能儿:逞能;夸耀、炫耀本领。

傻里忽哧:傻头傻脑。

搜(读sou)抠儿:吝啬、小气。

素静:清静。

孙男弟女:子孙后代。

头一摸儿:第一次。

外皮:外来人,在某范围或团体之外的人。

偎群儿或合群:喜欢群体生活能与人相处。

小不拉脚子:小孩。

眼子:吃亏而又不被同情的人。

洋咕咕:新奇而又不让人满意的事。

一坨(读tuo)儿:一起,一块。

油子:老练、油滑的人。

喳呼:大声喊叫。

则(读zei)儿:分寸,限度。

治场:设宴请客。

直杠儿:笔直。

直筒子:性格直爽的人。

自来熟:对初次见面的人就像很熟的人,似乎没有不熟悉的人。

志子:不好的例子。

钻(读zuan)窟窿打洞:想方设法干某事。

钻(读zuan)晕:糊涂或自讨苦吃。

13、商业篇包圆儿:把货全买下。

搭把手儿:帮帮忙。

倒二把:转手倒卖。

豆儿:钱。

发市儿:第一个生意成交或生意顺利发财。

干地里拾鱼:不搭本而获利。

老本儿:本钱。

烂不查的:破破烂烂。

卯儿:硬币。

杂不拉子:次劣货或东西堆放得乱七八糟。

志(读zi):用秤称重量。

14、教育、文化、体育篇藏马虎:儿童游戏,一方先躲藏起来,另一方去把他们全找出来。

打腊子:一种体育活动。

在地上划一方框,一方将削两头都尖的木棍放入框内,用另一长木棍猛击尖部使之远飞,另一方捡起扔回,若扔进方框内双方交换,若未进方框则继续进行。

大雷子:体大并且爆炸声响的爆竹。

打砰砰:一种游泳姿势,身体俯卧水面,两臂划水,两腿交替打水。

倒拉笔回:写字笔顺不对。

截捻儿:正燃的爆竹捻子中途熄灭。

足路旁:字偏旁,足旁。

两点冰儿:字偏旁,两点冰。

摸瞎儿:闭眼捉迷藏。

念书歌子:拖腔读书或读书不思考。

炮仗:爆竹。

刺绷儿:潜泳时潜到水下。

二脚蹬:在地上响一次炸入空中再响一次的爆竹。

杀羊羔儿:儿童集体游戏,一人扮杀羊者,另一人扮老羊,其余扮羊羔随老羊后抓衣排列,杀羊者抓住后面一个为杀掉一个,抓到仅乘扮老羊者为止。

拾子子:儿童煅炼眼手的一种活动,参与者将数枚石子撒开,抛起一枚,待其未落地之前拾起地上所有石子。

摔凹屋:儿童游戏。

揉捏泥块成浅杯状,口朝下猛摔,发出爆声并在底部炸出洞,另一方用泥球补上洞口。

搠刀旁:字偏旁,立刀旁。

踢瓦儿:儿童体育活动。

在地上划出格子,一只脚站立在地上,把瓦片依次踢着经过各格子,但不能压格子线。

玩把戏:魔术、杂技,或耍手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