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突出音乐学科特点 坚持

突出音乐学科特点 坚持

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坚持“音乐本位原则”
【摘要】音乐课堂教学在实施课程
改革之后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在新的形势下
展现出良好的一些方面:教师的教学理念更
新了,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方式方法也得
到改进;但也存在一些偏差和不足:在课堂
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表面形式,忽视了音乐
课堂中的一些实质性的东西,音乐教育出现
形式化倾向。

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有必
要重视和坚持“音乐本位原则”,让音乐课堂教学不仅新颖,而且实在。

【关键词】“音乐本位原则”课堂教学学科特点课程改革
【正文】
音乐本位原则,指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应将音乐置于音乐教育的本来(原来的、主要的、中心的)位置或其职能位置。

音乐本位原则是音乐诸教学原则中的主导教学原则,是展示音乐教育体系的一面旗帜。

那么,在实际教学当中我们如何科学有效地贯彻和实施这一原则呢?
1、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以音乐为基础。

教学目标是教学所预期达到的境地和标准。

它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它影响
教学过程的设计,并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同时制约着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用。

例如课例《广东狮子锣鼓》,教师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浅显易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了解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方面具体而又操作性强。

教师选择了广东狮子锣鼓中比较简单的“三星锣鼓”,适合低年级学生进行合奏。

目标强调“感受广东狮子锣鼓音乐”,通过律动表演、演奏乐器“感受、体验
广东狮子锣鼓的节奏特点和狮舞的特点”等。

整节课抓住音乐节奏——“三星锣鼓”为基础,通过看、听、读、奏、舞、创等一系列活动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身心投入,既学习音乐又开阔视野,学习效果非常好,这其中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中心突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充分突显了音乐学科的特点,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以音乐为本”。

2、明确、突出主要教学过程——以音乐为主线。

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和体验。

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

要明确是用音乐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音乐,要善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抓住音乐,并充分挖掘音乐,让鲜活的音乐形象走进学生的心里,让音乐情绪感染和熏陶学生。

例如课例《劳动歌》,教学过程的中心是通过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快乐,从而教育学生热爱劳动。

教学主线:欣赏歌曲(感受)——模唱歌曲主题旋律、进行音乐律动(体验)——根据主题旋律创编歌词(创造),从模仿小矮人的劳动到歌唱自己的劳动(填上自己劳动的歌词创作自己的《劳动歌》),这是音乐的一个内化过程,也是学生体验劳动情感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音乐旋律自始至终萦绕在学生耳边,不需要牵强的学唱,只需记住旋律,然后再进行发展、创造,音乐的学习与掌握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3、正确合理地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以音乐为中心。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正确合理地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教学中对音乐的体验和把握应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始终,课堂活动的设计要直指音乐本身。

特别是综合课,只能是以音乐为中心的综合。

例如课例《琵琶与十面埋伏》,教师用了大量时间讲琵琶的构造、演奏技巧等,而音乐《十面埋伏》只作粗略欣赏。

殊不知乐器本身并没有魅力,而是音乐赋予它生命得以焕发光彩,因此,脱离音乐去讲乐器必定是“舍本逐末”。

设想教师如果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同时展示琵琶的各种演奏技巧,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乐器在音乐当中的表现力,在感受和理解音乐《十面埋伏》的基础之上,再来领略琵琶的独特魅力,肯定会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刻到位。

因此,在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以音乐为中心”,避免单纯的知识技巧学习等。

在音乐教学中,实现音乐本体的价值和功能是第一位的,否则音乐课就会“忘本”和“越权”。

4、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音乐为灵魂。

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时更加要注意目的性和针对性,切忌盲目。

音乐
课堂教学主要有演唱教学、欣赏教学、音乐表演活动等,下面简单举例说明:(1)演唱教学
有表情地歌唱应该是演唱教学中的主要目标。

对任何一首歌曲,老师都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其歌词内容、音乐特征、歌曲意境等。

而后,再用恰当的速度、力度、音色、表情去表现歌曲的情感。

例如歌曲《嘀哩嘀哩》,首先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曲调;此后通过有节奏的朗诵体会其口语化的歌词以天真的语气歌唱了美丽的春天;再通过活动体验歌曲的独具特色(四分、八分休止节奏的贯穿);最后用富有弹性的声音轻松地进行演唱体会和表现歌曲的情感与意境。

在音乐教学中不仅要注意音乐基础,还要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

(2)欣赏教学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

欣赏音乐时应少些语言讲授,多让音乐本身面对学生,用音乐情感来呼唤学生的情感。

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应把情感纽带首先抛给学生。

例如欣赏乐曲《天鹅》,不用教师刻意解释什么,学生直接可以从音乐当中体会到那种淡淡的忧伤,只是年龄与生活经验的限制致使他们不能用语言很准确地描述和表达。

其实音乐有时应该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在欣赏过程中教师无需太多语言讲解,只需让学生静静地欣赏,通过律动、描画线条等活动体验音乐的各个层次旋律线条和音乐特点等,并理解音乐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对音乐情感表达的作用。

在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情感这条主线,通过音乐情绪与情感的这种特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强度,使人的情绪、情感同音乐情绪、情感和谐地沟通与交流,应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

(3)音乐表演活动
在音乐表演活动中,老师要把表现音乐情感和刻画音乐形象放在重要位置上来加以处理。

也就是说,老师要在处理歌曲、乐曲的力度、速度、音色、和声、织体、情绪上下功夫;在刻画歌曲、乐曲的音乐形象上下功夫。

例如歌表演《小红帽》,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会演唱歌曲之后引导根据故事当中的几个角色进行歌词创编,然后进行表演。

此时的表演就不是单纯的语言故事表演了,每个角色是唱着适合自己角色的歌词来进行表演,演唱表演时因角色不同在音色、力度、速度、表情、动作等
各方面都会不同,这之中就融入了学生对音乐形象的表现与创作能力。

例如妈妈的演唱音色柔和、速度中速、表情温柔,歌词“小红帽今天你要去外婆家里,请带上糕点路上小心……”;而大灰狼的演唱则音色低沉、粗哑,表情狰狞,歌词“我已经三天没吃东西,饿得我浑身直发软呀……”。

在实际教学操作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与创作会各有不同,但无疑这种以音乐为本的表演创作是提高学生音乐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教学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表演技能也是很必要的。

无论音乐课程改革如何进行,但是音乐课堂一定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要坚持以音乐为本的“音乐本位原则”。

让我们广大音乐艺术教师在教学生涯中努力探索音乐课程的自身魅力和价值,“去粗存精,去伪存真”,抛开“虚浮的表面形式”,追求“音乐的真情对话”,让师生在音乐课堂中共同因音乐而起舞,因音乐而飞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