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环境调节
血糖的平衡和调节
因细胞的活动血糖不足时,刺激下丘脑的糖调节中枢, 通过交感神经促使胰岛的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 该激素通过静脉进入肝脏,促进糖原分解为葡萄糖; 促使非糖物质转变为糖。使血糖值上升。 因剧烈运动而使血糖值急剧下降时,通过交感神经使 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促进糖原的分解。同时 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 糖皮质激素,从而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使 血糖急剧增加。
水和电解质的调节
• 8.(2009)下列人体不同种类的体液之间, 电解质浓度差别最大的一组是 (B) A.血浆与组织液的HCO3B.组织液与细胞内液的蛋白质 C.血浆与组织液的Cl D.组织液与淋巴液的Na+
因电解质平衡太复杂,故用水来说明水平衡及细胞内外液电解质平衡
• 机体失水时,因血液中水分的减少,血液的渗 透压上升,促进下丘脑的部分神经元细胞体产 生抗利尿激素,通过轴突送入垂体后叶,再分 泌到血液中。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脏的肾小管, 将尿中的水分重吸收到血液中,尿量减少;同 时,喝觉中枢兴奋,引起口渴,主动饮水,这 样使血液的含水量恢复到正常。 • 过量饮水后,血液中水分增加,渗透压下降,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在肾小管中的水重吸收 减少,尿量增加,血液中水分量恢复到正常。
下丘脑在维持自稳态中起关键作用
1.是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 (自主神经的整合中枢)
【1】调节水平衡:有渗透压感受器,感受……; 渴觉中枢,控制水的摄入; 有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ADH 【2】调节体温:有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调节和神经—体液 调节维持体温恒定。 【3】调节血糖:有糖中枢(血糖过低/过度兴奋时反射性兴奋) 【4】调节摄食行为:有摄食中枢和饱中枢(两者交互抑制)
支配汗腺的 交感神经(—)
(—)
甲状腺
汗腺 分泌↓
甲状腺素
加速糖和脂肪 的氧化分解
肝糖原 分解↑ 产热↑
维持体温正常
散热
暑热时的调节
• 暑热时,皮肤表面血管扩张,增加辐射散 热,汗腺大量排汗,加大出汗的蒸发散热, 从而使体温下降。
体温调节机理—— 神经和体液调节过程 皮肤和粘膜温度感受器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 皮肤血管 收缩 血流 量减 少 扩张 血流 量增 加 汗腺 发汗 血液的温度 传入神经
2.内分泌功能——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激素
【1】分泌抗利尿激素:ADH调节尿量、血压、血量等。 【2】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调节垂体及其他内分泌功能: 下丘脑分泌有关促激素释放激素或抑制激素,调控垂体及其他某些 内分泌腺(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性腺)。 少数通过自主神经调节其他内分泌腺(如肾上腺髓质)。
下丘脑体温 调节中枢 竖毛肌 紧张
骨骼肌 收缩、寒战
肾上腺 分泌肾 上腺素 增加
甲状腺 分泌甲 状腺素 增加
减少散热
散热 物理方式调节
产热 代谢方式调节
体温调节的过程(炎热和寒冷)
暑热刺激
皮 肤
寒冷刺激
感觉 神经
下丘脑-体 温调节中枢
温度高的血液
交感神经+
低温血液 交感神经—
垂 体
甲状腺
肾上腺 皮 质 髓 质 糖皮质 激素 肾 上 腺 素
• (2010)下列关于人体血压调节的叙述中, 错误的是 (C) A.心排血量不变,血管管径变小,则收缩压 也会相应升高 B.动脉血压突然降低时,引起交感神经活动 加强,动脉血压回升 C.心舒期血液向外周流动的速度减慢,则舒 张压降低 D.长期过度紧张,可使大脑心血管中枢平衡 失调,导致血压升高
动脉粥样硬化
ADH分泌量增加
A
B
逆 流 系 统
D
E
肾 髓 质
管壁对物质的 重吸收取决于 管壁细胞对某 物质的通透性。 水还与管壁内 外渗透压有关
C
F
肾浓缩与稀释尿液 的能力对维持体液 平衡和渗透压稳定 有重要作用!
●肾小管对哪些物质是全部重吸收,哪些又是大部分被重吸收? ●药物和毒物在何处进入管液中,并最终被排出体外? ● 葡萄糖和氨基酸只能在哪一段被重吸收? 哪一段只能重吸收水?哪一段不能重吸收水?由此你能判断 在哪些区段管内液被稀释了,哪些区段又被浓缩了?
体温调节
人体体温维持在36——37℃,是产热和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的结果。 肝脏:安静时56% 的热量由肝脏产生 1、人体产热器官 骨骼肌:运动时90% 以上的热量由骨骼肌产生 2、人体散热器官—— 皮肤 散热方式 散热原理 辐射散热 传导散热 对流散热 蒸发散热 水分由液态成为气态, 带走热量。
散热量取决于皮肤表面温度与环境温 度的差异,温差愈大,散热愈快。
9个大题目的主要考点
纵观几年来高考的大题目,主要考点有: • 有关细胞的问题 • 光合作用(含呼吸作用) • 遗传题 • 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包含基因工程) • 微生物 • 生物进化与多样性 • 内环境调节 • 其他(神经调节、免疫) • 实验设计
人体内环境与自稳态
无论春夏秋冬,风云变幻,它总是 轻波微澜。 稳态是生命系统的特征,也是机体 存活的条件。 它让每个细胞分享,又靠所有细胞 共建。
水和电解质的调节
水
●失水达体重2% 以上时,有口渴感 ●失水超过6% 以上时,剧烈口渴、尿少,软 弱无力、体温升高。
●失水超过15% 以上时,昏迷,死亡 ●体内水分潴留超过2% 以上时,细胞肿胀。 严重时,呕吐、抽搐、昏迷、死亡
体液的主要成分 ●细胞外液中,阳离子Na+ 为主,阴离子以Cl为主,其次是HCO3-。 电解质 ●细胞内液中,阳离子K+ 为主,阴离子以HPO42- 为 主。 ●细胞内外Na+和K+浓度差是由细胞的主动转运 来维持的。如脑细胞水肿:由于脑缺氧,合成 ATP减少,细胞内Na+ 离子输出减少,导致细胞 内Na+ 浓度升高。
传入神经 心血管中枢(主要在延髓) 副交感神经兴奋↑ 交感神经兴奋↓
负 反 馈
心率↓,心肌收缩力↓
心输出量↓
阻力血管平滑肌舒张
外周阻力↓
动脉血压↓
• (2009年)高的动脉血压引起降压反射。发 生降压反射时 (C ) • A.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频率降低 B.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 • C.心排血量和外周阻力降低 D.依靠正反馈调节使血压相对稳定
反 馈
反 馈
舒张 舒 张 分泌增加 甲状腺素
皮
立毛肌 血管 汗腺
肤
收 缩
抑制物质代谢
收 缩 分泌减少 抑制搏动 减 少
肌肉
心脏 产热量
促进物质代谢
促进搏动 增 加
增加
散热量
减少
体温降低
体温升高
血压
• 血压: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一般 指动脉血压,在肱动脉处测量。 • 心室收缩期中期达到最高值,是收缩压。 • 心室舒张末期达到最低值,是舒张压。
低血糖时升血糖的调节过程
下丘脑 糖中枢
促皮质激素
肾上腺 皮质 髓质
肾上腺素↑
垂 体 交感神经
胰腺的胰岛 α 细胞 β 细胞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糖皮质激素↑
蛋白质、脂肪 等非糖物质
葡萄糖↑
肝糖原
组织细胞利用糖↓
血糖增加
低血糖
完整的血糖调节的过程
下丘脑 糖中枢
促皮质激素
副交感神经
肾上腺 皮质 髓质
“神经—体液”调节示意图
生物学效应
传入神经 感受器 神经中枢 支 配 传出神经 效应器 激素 内分泌腺(或散在 的内分泌细胞)
刺激
★其中的体液调节相当于反射弧的一个延长部分。 所以,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既受神经调节又受激素调节,但常态下以 激素调节为主,特别情况(特热、冷、饿、应急)下神经调节参 与度加大(因神经调节快而精确,而激素调节慢但持续时间长)
肾上腺素
垂 体 交感神经
胰腺的胰岛 α 细胞 β 细胞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糖皮质激素 肌肉肝脏等 蛋白质、脂肪 葡萄糖 消化管
糖 原 肝脏等
葡萄糖
组织细胞 葡萄糖分解
血糖增加
血糖减少
血糖浓度直接 作用于胰岛细胞
低血糖时
自主神经的的作用 激 素 的 作用
高血糖时
●
● ●
●
●
糖尿病人的曲线特征: ●空腹时血糖浓度高; 糖尿病人●服糖后血糖急剧升高, 峰值很高[糖耐受力差], 峰时后延(2h后仍很高) ●尿糖阳性。 正常人 注意:正常人进食后血糖 会上升,空腹体检才能排除 进食后血糖上升的干扰。
影响血压的因素
心脏:心排血量;血管:收缩与舒张;血容量
心排血量(心输出量)增大,收缩压升高。 心排血量不变而外周阻力增大(血管管径变 小、血黏度增高),则收缩压升高。 外周阻力增大,心室舒张末期留在动脉中的 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
降压反射基本过程
动脉血压↑
主动脉、颈动脉管壁上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的频率↑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A 细 胞 外 液 渗 透 压 下 降
B 释 放 C
肾小管/集合管
尿量
水平衡因果关系梳理
饮水不足
大量出汗
严重呕吐或腹泻
(失水>失盐)
机体失水
血浆容量减少 (循环血量)
动脉血压下降
血浆含水量下降
食物过咸
血浆渗透压升高
心房容积感受器兴奋
压力感受器兴奋
渗透压感受器兴奋
负反馈
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 血浆渗透压正常 血压正常 血量正常
营养物质
呼吸系统 O2、CO2、H2O 泌尿系统、皮肤 代谢废物
统
淋巴液
人体内环境的自稳态
毛细血管渗透
血浆
(除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
组织液
淋巴循环
淋巴液
毛细淋巴管盲端示意图
7. 下列肯定不是人体内环境的成分的是 D A. 神经递质 B. 尿素 C. 抗体 D. 血红蛋白 5、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 是 C A.CO2、血红蛋白、H+、尿素 B.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 C.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 D.Ca2+、载体、氨基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