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化学必修2 P82-83习题答案及详细解析 (第四节 基本营养物质)

高中化学必修2 P82-83习题答案及详细解析 (第四节 基本营养物质)

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课本第82-83页习题1、下列物质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A.淀粉和葡萄糖B.蔗糖和纤维素C.淀粉和纤维素D.果糖和葡萄糖答案:D解析:分子式相同而结构不同的各种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

选项A中淀粉的分子式为(C6H10O5)n,葡萄糖的分子式为C6H12O6,即分子式不同,不属于同分异构体,因此A 错;选项B中蔗糖的分子式为C12H22O11,纤维素的分子式为(C6H10O5)n,即分子式不同,不属于同分异构体,因此B错;选项C中淀粉和纤维素的分子式都为(C6H10O5)n,但n不同,就分子式不同,所以不是同分异构体,因此C也错;选项D中果糖和葡萄糖分子式相同(C6H12O6),但是结构不同,即果糖的结构简式为CH2OH(CHOH)3COCH2OH,葡萄糖的结构简式为CH2OH(CHOH)4CHO,是同分异构体故D正确,因此只选D。

2、下列各物质中,不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A.葡萄糖B.纤维素C.油脂D.酶答案:A解析:各选项中葡萄糖是单糖不能水解;纤维素是多糖在一定条件下水解最终生成为单糖(葡萄糖);油脂在酸、碱等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甘油和高级脂肪酸;酶的大部分是具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所以蛋白质一定条件下水解生成氨基酸;因此只选A.3、广告称某品牌的八宝粥(含桂圆、红豆、糯米等)不加糖,比加糖还甜,适合糖尿病人食用。

你认为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这个广告有误导喜欢甜食消费品的嫌疑B.糖尿病人应少吃含糖的食品,该八宝粥没有加糖,可以放心食用C.不加糖不等于没有糖,糖尿病人食用需慎重D.不能听从厂商或广告商的宣传,应询问医生答案:B解析:A选项中该八宝粥中含有桂圆、红豆、糯米等物质,属于糖类,所以这个广告有误导喜爱甜食消费者的嫌疑,故A正确; B选项中糖尿病人血糖和尿糖的含量都较高,应少吃含糖的食品,该八宝粥未加糖,但是其本身的化学成分中是含有糖的,不可以多吃,故B错误;C选项该八宝粥中含有糖类,糖尿病人食用需慎重,故C正确;D选项该广告存在虚假广告和片面广告,糖尿病病人不能听从厂商或广告商的宣传,应询问医生,故D正确。

因此只选B。

4、下列关于油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油脂属于酯类B.油脂没有固定的熔沸点C.油脂是该机脂肪酸的甘油酯D.油脂都不能使溴水褪色答案:D解析:A、油脂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发生酯化反应形成的酯,属于脂类,故A正确;B、天然油脂是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沸点,故B正确;C、油脂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发生酯化反应形成的酯,所以油脂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故C正确;D、油脂中油是不饱和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酯,分子中含有不饱和键,具有不饱和烃的性质,所以油可以与溴发生加成反应,使溴水褪色;脂肪是饱和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酯,分子中不含不饱和键,不能使溴水褪色,故D错误;因此只选D。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葡萄糖、果糖和蔗糖都能发生水解反应B.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C.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高离子分子化合物D.油脂由油和脂肪之分,但都属于酯答案:D解析:A.因二糖、多糖能发生水解,单糖不能发生水解,葡萄糖、果糖是单糖,蔗糖是二糖,故A错误;B.因糖类、油脂的组成元素为C、H、O,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为C、H、O、N,故B错误;C.因糖类中的单糖、二糖不是高分子化合物,油脂也不是高分子化合物,蛋白质是高分子化合物,故C错误;D.因油脂有油和脂肪之分,两者都属于酯,故D 正确.因此只选D。

6、油脂是多种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油脂的下述性质和用途中,与其含有不饱和的碳碳双键有关的是()。

A.油脂是产生能量最高的营养物质B.利用油脂仔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可以制甘油和肥皂C.植物油通过氢化(加氢)可以变为脂肪D.脂肪是有机体组织里储存能量的重要性质答案: C解析:A、一克油脂在体内完全氧化时,大约可以产生39.8千焦的热能,提供的能量比糖类和蛋白质约高一倍,是产生能量最高的营养物质,与碳碳双键无关,故A错误;B、油脂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发生酯化反应形成的酯,碱性条件下水解得甘油和肥皂,与碳碳双键无关,故B错误;C、植物油高级脂肪酸烃基中含有不饱和键,经过氢化(加氢),可以变成脂肪,故C正确;D、油脂分解较难糖类,油脂是储能,与碳碳双键无关,故D错误;因此只选C.7、下列关于葡萄糖和蔗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它们的分子式不同B.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C.他们不是同分异构体,但属同系物D.蔗糖可以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答案:C解析:A.葡萄糖的分子式为C6H12O6,蔗糖的分子式是C12H22O11,它们的分子式不同,故A正确;B.葡萄糖为五羟基醛,蔗糖含有羟基、羰基,不含有醛基,故B正确;C.葡萄糖和蔗糖分子式不同,不属于同分异构体,葡萄糖和蔗糖所含官能团不同,结构不相似,故不属于同系物,故C错误;D.蔗糖可以水解,C12H22O11(蔗糖)+H2O→C6H12O6(葡萄糖)+C6H12O6(果糖),故D正确;因此只选C.8、某学生进行蔗糖的水解实验,并检验水解产物中是否含有葡萄糖。

他的操作如下:取少量纯蔗糖加适量水配成溶液;在蔗糖溶液中加入3~5滴稀硫酸;将混合液煮沸几分钟、冷却;在冷却后的溶液中加入银氨溶液,在水浴中加热。

实验结果没有银镜产生。

(1)其原因是()。

A.蔗糖尚未水解B.加热时间不够C.煮沸后的溶液中没有加碱,以中和作催化剂的酸D.蔗糖水解的产物中没有蔗糖(2)正确操作是。

答:(1)C解析:由于银镜反应需要在碱性条件下才能进行,而蔗糖水解需要硫酸作催化剂,因此在发生银镜反应之前,需要首先加入氢氧化钠中和硫酸,所以只选C。

(2)在水解一段时间后的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中和用作催化剂的H2SO4后,再进行银镜反应。

9、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未成熟的苹果肉遇碘酒变蓝色,成熟苹果的汁液能与银氨溶液发生反应,试解释原因。

(2)在以淀粉为原料生产葡萄糖的水解过程中,可用什么方法来检验淀粉的水解是否完全?(3)为什么用热的碱性溶液洗涤沾有油脂的器皿效果好?(4)如何鉴别蚕丝和人造丝(纤维素)织物?答:(1)未成熟的苹果肉中含有淀粉,因此遇碘酒变蓝色;成熟后一部分淀粉水解变成了葡萄糖,所以发生银镜反应。

(2)用碘液(碘水或碘酒等),如变蓝色,说明还没有水解完全,若不变蓝色,说明水解完全。

(3)这是利用油脂在碱性环境下水解的原理;油脂在碱性环境中会水解生成羧酸(高级脂肪酸)和醇(甘油).由于在碱性环境中,羧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了易容于水的电解质—盐,所以在溶液中羧酸的浓度不断下降,因此促进了油脂水解的反应进行.(在酸中,油脂也能水解,但无法生成盐,因此溶液中羧酸浓度不断上升,从而抑制水解的进行,所以酸环境下油脂的水解用可逆符号,碱中用箭头表示),之所以用热的溶液这是加快反应的速率,促进油脂的水解。

(4)分别取织物中的一根丝,灼烧,如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则为蚕丝,因为蚕丝是比较纯净的蛋白质;人造丝是一种丝质的人造纤维,它燃烧是不会放出气味。

10、用5吨含淀粉80%的粮食,可以制得多少葡萄糖?(假设葡萄糖的产率为85%)解:(C6H12O5) n+ nH2O nC6H12O6淀粉葡萄糖162n 180n5000Kg×80%×85% mm = 180n×5000Kg×80%×85%/162n = 3778Kg答:可制得3778Kg葡萄糖。

11、写一篇关于食物中营养物质摄取的调查报告,研究食物摄取量和食物类型对健康的影响。

答:要点如下:(1)食物的种类和类型(2)各类食物每天应摄入量;(3)早、午、晚三餐各类食物的摄入量;(4)不同人群各类食物应摄入量。

比如参考下段报告:食物摄取量应该根据每日所需的总热量计算,然后按照2/5、2/5、1/5的比例分配到早中晚三餐之中。

过量摄入会增加腹内脂肪,导致腹型肥胖,引起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最终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失明等糖尿病并发症。

致残、致死率非常高。

食物类型应丰富多彩,每天至少20种以上。

然而,这20种食物不能都是同一种类的食物,而是要多样化。

每天粮食类、蔬菜水果类、肉蛋奶豆类、油脂类四大类的食物都要吃,总数不少于20种,这样才有益于健康。

但是,总能量不要超过身体需要量。

每日总热卡的需要量请参考唐人—糖尿病病人饮食—-每日总热量的计算。

※ 一天一个水果:一个水果,重量在四两到半斤,形象一点说就像网球那么大;※ 一天一斤菜:绿叶类的蔬菜、瓜类的蔬菜都可以,一斤指的是生重,而不是做熟以后的重量。

这样身体所需的维生素、膳食纤维基本就够了。

※ 一天一个鸡蛋:也许会有老年人担心吃鸡蛋黄会让自己的胆固醇过高,其实,国际心脏病的学术组织包括高血压学会都推荐,一周吃五个以内的整蛋是安全的。

※ 一天一袋奶:如果您比较胖,可以喝低脂奶;如果您比较瘦,血脂也不高,喝普通的奶或者全脂奶就可以了。

如果您骨质疏松,还想多补钙,一天喝两袋也是安全的,老年人每天两袋奶500毫升是安全的。

※ 一天二两肉:具体也需根据您的体形进行调整:如果您比较胖,就少吃一点;如果您偏瘦,可以吃到二两,甚至三两。

※ 一天两勺油:用喝汤的小瓷勺,舀一勺是10克的。

无论一天炒几个菜,总共就用这两勺油。

两勺油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基本上营养不缺又不会太多。

糖尿病人运动:在三餐后运动,每日三餐,运动三次。

每次在饭后1小时开始(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算时间)。

运动以快速行走为主,每次的运动时间为30分钟。

有心脏病者除外。

以身体无不适感为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