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复习笔记(第一编)【圣才出品】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复习笔记(第一编)【圣才出品】

冯达文《新编中国哲学史》复习笔记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
绪论
一、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1.“三皇”传说提供的文化意蕴
(1)“三皇”传说
①三皇
a.有巢氏
有巢氏是指发明巢居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巢居的文明。

b.燧人氏
燧人氏是指发明钻木取火并被推戴为王的领袖,体现出食用熟食的文明。

c.神农氏
神农氏是农耕始祖。

②文化意蕴
a.人类文明是人类通过努力开拓出来的,不是神创的。

b.“三皇”故事的传颂使这些事件与行为人格化,而不是神格化。

c.“三皇”传说的影响是人文的。

(2)伏羲氏传说
①伏羲氏
又称庖牺氏,以“始作八卦”而闻名,有时也被认为是三皇之一。

②意义
a.伏羲创设八卦的智慧来自于其对天与地、身与物的“观”。

b.伏羲创设八卦的目的在于把握万物生生不息、奇妙变化的真实情况。

c.伏羲氏的故事透露出浓郁的人间性、知识理性。

2.“五帝”故事显示的人文价值
(1)五帝
学界普遍认为五帝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2)人文价值
①大规模战争
凸显出部族之间大规模整合的趋势,预示着统一国家与同一文化的诞生。

②禅让制度
禅让制度表明部族联盟的权力还没有完全私有化。

③财产私有化程度不突出,属于大同社会,不属于小康社会
a.大同是指以天下为公,财货为天下之公养,权力为天下之公器。

b.小康是指以天下为家,视天下为一人、一家之私物。

3.夏朝——远古中国的第一个王朝
(1)夏朝
禹之子启,继父为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公天下变成家天下,禅让制变成世袭制。

夏朝的存在时间约在公元前21世纪至前17世纪。

(2)二里头文化
夏朝的重要文化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出土有大型宫殿遗址、刻符陶器等。

二、殷商西周的社会结构与思想信仰
1.商周
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时间约为公元前17世纪至前12世纪。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时间约为公元前12世纪末至公元前7世纪前期。

2.氏族制的社会组构方式
(1)以氏族制为基础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氏族与氏族之间的关系,以血缘氏族为纽带建构社会与国家体制表明殷商仍然笼罩在自然生殖的氛围之中。

(2)宗法制度
西周的社会结构仍以氏族制为主,但统治者氏族内部又建立起严格的宗法制度。

①区分嫡庶关系,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②分派子弟到各地管制臣民,推行封建制、世袭制。

③明确远近亲疏、上下等级,创设礼仪规范。

3.殷人的“帝”所表征的信仰
(1)“帝”是至上神
殷人凡事都要贞问“帝”,“帝”是至上神,其形成经历着一个漫长的过程。

①三皇、五帝的传说透露出他们主要的面向是自然界。

②殷人的“帝”已经拥有社会与国家政治的许多功能。

(2)向“帝”卜问
①内容
主要是祭祀、渔猎、风雨、征伐,表明殷人还处于农耕与渔猎并重的文明阶段。

②意义
a.从卜问方式而言,领受上帝意旨的途径是占卜者的“观”与“看”,而不是“听”,说明中国文化源头开启的是一种理性走向。

b.从询问方式而言,认知水平还很低下。

c.凡事贞问上帝表现出殷人对上帝的依赖性,尚未触及“社会道义”问题。

(3)殷人并未赋予“帝”以“创世者”的原因
殷人的“帝”不以“创世者”身份获得支配世界的最高权力。

①殷人把祖先神升格为至上神,其崇敬的“帝”具有祖先神的性质。

②殷人不认为自己创造出世界,“上帝”被看作是最高的支配者。

4.周人的“祈天”意识与“敬德”观念。

(1)周人对“天”“帝”的祭祀
周人承接殷人关于至上神的思想信仰,在立国之初亦敬祈“帝”。

然而后来却更多地祭祀“天”。

(2)“德”的观念使至上神摆脱祖先神的身份,实现超越
①“德”的提出,说明周人对统治权力的正当性问题有所关注。

②“德”的提出,使“天”的自然生殖色彩、人格神身份被淡化,反被赋予一种价值理性的品格。

5.《尚书》与《易经》——中国最古老的经典
《尚书》《周易》《诗经》《礼经》(《仪礼》)、《乐经》和《春秋》是儒家的“六经”,为中国文化中价值理性的营造提供着思想资源。

(1)《尚书》
①简介
《尚书》是记述虞、夏、商、周君王、圣贤言论与行事的典籍,收录有《虞夏书》4篇,《商书》5篇,《周书》19篇。

②思想价值
a.“德”的观念提出,古代信仰由自然生殖转变为理性价值。

b.《洪范》篇中提出“五行”说及其生克关系,构成中国古典宇宙论的重要部分。

(2)《周易》
①《易经》分为经、传。

一般认为“传”是后人所作,“经”是伏羲所创、文王演绎。

②《易经》贞问吉凶的方法已经精微化、复杂化,借象数表露出人类的信仰问题。

③《易经》是古人求知的一种方式
a.采用繁杂的筮法,表明古人对宇宙、人生的复杂性感受颇多。

b.《易经》以“易”为名,体现出古人对事物变化性的认识。

c.《易经》卦象的改变,体现出古人对经验事物矛盾运动的深刻理解。

“变易”成为宇宙生生不息的普遍原则。

三、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迁与思想转向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前
476年)、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秦朝。

1.春秋时代的社会变迁
(1)周王室的分裂与诸侯国的离心。

(2)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铁器与牛耕的使用促使大量土地被开发,土地逐渐私有化,贫富格局被打破。

(3)财产关系的变化带来阶级关系的变化,贵族阶级日益衰落,平民阶级地位上升。

2.战国年间的变法潮流
贵族阶级的衰落预示着氏族制和世袭制的解体,平民阶级的经营方式打破血缘族居的界限,提出公共管治系统乃至国家体制变更的问题。

战国七雄开始着手实施变法,主要内容有:(1)废弃氏族制,建立区域制,设置与推行郡县制。

(2)废弃世卿世袭制,选拔贤能。

(3)制定公开严明的法律,贫民获得一部分与贵族平等的权利。

(4)推行耕战政策,按照军功授爵。

3.《诗经》的“忧患”意识与先秦思想史的理性走向
(1)《诗经》的“忧患”意识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带有一种贵族性的精神气质。

《诗经》的内容表明:
①“天”的人格神意识消退,人的思想逐渐理性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