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9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09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目录一、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系、部本科专业、学科门类设置一览表 (1)二、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关于修订09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2)三、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学生素质拓展实施办法(试行) (8)四、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本科专业通识课程一览表 (11)五、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本科专业全院公共选修课一览表 (12)六、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5)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15)2.工商管理专业(创业管理方向) (20)3.工商管理专业 (26)4.物流管理专业 (32)5.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37)6.保险专业 (42)7.会计学专业 (47)8.会计学专业(国际会计方向) (52)9. 法学专业 (58)10. 行政管理专业 (64)11. 行政管理专业(社会工作方向) (69)12.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城乡规划与管理方向) (75)13.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资源环境规划与管理方向) (80)1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85)15. 软件工程专业 (91)16.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97)17.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102)18. 印刷工程专业 (107)19. 表演专业(舞蹈方向) (112)20. 表演专业(音乐方向) (117)21. 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级文秘方向) (122)22. 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传播方向) (127)23. 英语专业(商务方向) (132)24.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137)七、全院本科专业公共选修课课程简介 (142)系、部本科专业、学科门类设置一览表关于修订09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教务处2008年7月2日)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蓝图,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为了全面贯彻我院“依托母体保质量,面向市场谋创新,服务东莞求支持,追求卓越创品牌,科学发展作贡献”的办学理念,实现“三年打基础,扩规模,五年上水平,创特色,打造省内一流本科独立学院”的办学目标,做好09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特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按照独立学院的定位,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培养主要面向东莞(地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二、基本原则1、更新教育观念,坚持方案整体优化本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要认真总结我院办学以来人才培养的经验,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遵循教育规律,改革创新,把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思想贯彻到教育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立足于服务地方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突出地方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

新的课程体系要进行整体优化和整合,杜绝课程之间内容的不必要重复,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将因材施教落实到实处。

各专业可在总的原则指导下,结合本专业特点,努力使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

2、以就业为导向,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根据我院培养目标的定位,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拓宽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面,加强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和应用能力的训练;适度增大专业基础课的比例;以就业为导向,努力为学生构建一个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宽专业、分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既保证学生在专业上学有所长,又提高学生就业的适应性。

3、实施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好学上进的优良品质。

在保证达到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组合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发展的需要,特别要为优秀生、特长生和复合型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4、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要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实践的教学时数,切实改进实践教学效果。

要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统筹规划,形成各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设计(论文)等的教学时数或周数必须在人才培养方案表中有明确的规定和科学的安排。

实验教学要注重基础实验,要注重实验效果,提倡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要加强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和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以增强他们对未来工作的适应性。

5、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把创新教育融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

各专业要精心设计素质拓展(课外培养)方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技能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基本内容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1、培养目标(必须注明学生要达到中级技术水平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要求)2、专业培养要求3、主干学科及主要课程4、学制5、毕业规定6、学位授予7、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含“1.理论教学”和“2.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中应含“专业选修课一览表”)8、四年教学进程安排表9、学时、学分分配及比例10、英语、计算机课程教学安排表11、其它必要的说明四、总体框架(一)培养方案总体框图(见图1)(二)学时与学分各专业课内总学时安排在2400学时以内(艺术类专业可以适当调整)。

课内总学时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计划学时,其中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大约为8:2,各专业的周学时数应控制在24学时左右,并尽量做到各学期均衡分布。

理论教学周第一学期按14周计算,其它各学期按16周计算。

学分的计算:理论教学课程每16学时为1学分;所有的实践教学每周计1学分。

学分计算的最小单位为0.5。

学生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见表1),同时鼓励学生通过选修和参加各种课外实践活动获得更多的学分。

表1 各类本科专业课内总学时与学生毕业时所需修满的最低学分要求五、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素质拓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方案五大类组成。

1、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组成,学时占课内总学时的45%左右。

通识课程的设置应着眼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通识教育课程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军事训练与教育、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体育、文献检索、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现代科学技术导论等课程的名称、学分和周学时严格按学院统一规定执行。

其它课程由各专业根据专业教育需要安排。

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共2个学分,38个课时,其中课堂教学32个课时,6个课时以讲座或社会实践的形式进行。

经管、理工类专业高等数学为8个学分,其他专业高等数学为4个学分。

文献检索课1学分,安排在第3、4个学期上。

第7学期安排1周时间的毕业论文指导课程,为1学分,由各专业自行安排。

2、学科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由各专业确定和调控。

各专业要参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的有关课程设置要求,并结合学科专业的发展趋势和要求,确定本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规范其名称。

各专业应总结过去人才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的经验,广泛征求校内外专家意见,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本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占课内总学时的30%左右。

3、专业课程专业课程由各专业确定。

在高年级除开设专业必修课外,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选修本学科的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程要体现对专业前沿知识的传播,为学生构建自己富有个性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创造条件。

专业课程学时数占课内总学时的25%左右。

每个专业至少在专业课里指定一门课程进行双语教学。

4、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上机、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设计(论文)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独立设置的实践性教学环节。

理工类专业学生参加的集中实践环节应不少于30周,非理工类专业应不少于25周。

(1)军事训练与入学教育:安排在新生入校后2周内进行。

《军事理论》和入学教育在此期间完成,由学生处、学生所在系负责组织安排。

(2)金工实习:机械类专业4周,理工类、经管类专业1周,其余专业可根据需要安排。

(3)电工实习和电子工艺实习:理工类专业安排1周,其余专业可根据需要安排。

(4)课程设计或学年论文:工科专业课程设计不能少于2门,总学时不少于4周;文科类专业在第四、六学期各安排一次学年论文。

(5)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由社科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学生处、团委联合组织实施。

(6)实习:认知实习1周,生产实习2至6周,毕业实习2至4周。

(7)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时间不少于10周,第8学期只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如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不安排理论教学。

5、素质拓展和创新能力培养方案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学院特设定课外学分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学生可通过参加各种科技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发表论文、参加各种水平和技能考试等途经获得课外学分,毕业时获得的课外学分应不少于15学分。

课外实践活动由学生处、团委、教务处和各系组织,学院统一制定认定标准。

获得课外学分的具体办法见《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学生素质拓展(课外培养)实施办法》。

各系、各有关部门应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要精心制订和落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的方案,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六、其他1、学年教学周*实践教学周数由各专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

在第1学期原则上应保证14周的理论教学时间,在第2-7学期每学期原则上应保证16周的理论教学时间。

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安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安排见表2。

思想政治理论课除理论教学外,其余学时安排课外讨论、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以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要求。

* “形势与政策”课以全校性专题讲座方式分散进行,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负责组织。

3.外语与计算机的教学切实加强外语和计算机教学。

在前两年内完成基础英语教学,要认真贯彻合格加特长的原则,从第五学期开始,学生可根据需要在全院公共选修课中选修英语提高课程;各系必须设置专业英语课(32学时)。

各专业要保证以后每学期至少有一门课程(或教学环节)有计算机应用或上机操作,保证大学4年学生上机不间断。

4、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按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公共类三大类别开设。

学生毕业时公共选修课必须修满12学分。

学生不能将与自己主修专业相同或相近的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程选修。

为加强科学与文化素质教育,理工类专业学生必须至少选修6学分的人文社会科学类选修课;非理工类专业学生必须至少选修6学分的自然科学类选修课。

为了给学生考研提供条件,各专业学生可选修考研的备考课程,这些课程已列入全院公共选修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