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影响因素

实验影响因素

G实验影响因素
假阳性因素
1.污染(试管、枪头和蒸馏水被环境中细菌或真菌污染)
2.应用含有葡聚糖的纤维素膜进行血液和腹膜透析患者
3.手术中使用的纱布或其他医疗物品中含有葡聚糖
4.静脉制剂(白蛋白、凝血因子、免疫球蛋白等)
5.某些细菌败血病患者(尤其是链球菌败血症)
6.抗肿瘤类药物(香菇多糖、裂殖菌多糖)
7.磺胺类、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类药物、多粘菌素、厄他培南
8.蘑菇类食物
9.新生儿足跟采样
假阴性因素
1.特殊真菌如接合菌(毛霉菌、根霉菌)细胞壁没有(1-3)-β-D 葡聚糖成分,隐球
菌细胞壁外有荚膜致使(1-3)-β-D 葡聚糖释放不出,这些真菌无法检测到。

2.服用某些抗真菌类药物。

抗真菌药物对G试验检测结果有什么影响?
抗真菌药物治疗后真菌生长受到抑制,这是明确的。

但是由于药物作用机理不同,对G试验结果不完全一致。

例如,两性霉素B脂质体能够作用于真菌细胞壁成分甘露聚糖和甘露聚糖蛋白质复合体使之结构不稳定以致胞壁破坏,可能造成G值一过性增高。

而卡泊芬净为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非竞争性地抑制真菌细胞壁的(1,3)-β-D葡聚糖的合成,可以造成假阴性结果。

.哪些抗菌药物对G试验有正干扰现象?
文献报告磺胺类、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类药物药物可造成假阳性。

头孢菌素类中可能涉及头孢哌酮钠、头孢美唑钠、头孢米诺、头孢西丁、头孢噻肟钠、头孢噻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钠。

此外厄他培南也可能造成假阳性。

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对G 试验无干扰,但对GM试验有正干扰。

G试验结果阳性,而真菌培养结果阴性,如何解释?
这主要与培养法和非培养法检测的原理不同和对疾病诊断的时间差不同有关。

真菌进入人体后,会在较短的时间内释放出1,3-β-D葡聚糖,因此,在感染早期就可能呈现阳性结果。

而培养则需要细菌在体内有一定的增殖过程,因此在感染的高峰期培养阳性率高,有文献报告血液1,3-β-D葡聚糖在侵袭性真菌感染症状出现前5天就可呈检出。

此外从方法学上讲,1,3-β-D葡聚糖检查多采用鲎试验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定量的特点,而真菌培养的体外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例如培养基、温度、时间等,如掌握不好,则难于培养成功。

有文献报告,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血液1,3-β-D葡聚糖的诊断特异度和敏感度均高于培养,其ROC曲线下面积(AUC)也大于培养方法。

对于曲霉菌感染,G试验检测阳性,但血培养结果为阴性。

血培养阳性,G试验结果是阴性,为什么?
(1)患者存在吞噬细胞功能缺陷,如粒细胞缺乏症等,真菌进入血液但是没有被吞噬细胞
处理,(1,3)-β-D葡聚糖没有释放出来,或释放的很少,故G试验阴性。

(2)进入血液内的真菌数量很少,1,3-β-D葡聚糖释放的很少,没有达到G实验检测的最低检测限。

(3)使用了抑制(1,3)-β-D葡聚糖释放的抗真菌药物,如棘白菌素类。

(4)G试验不能检测接合菌和隐球菌。

患者使用血液制品,抗肿瘤药物或透析治疗及手术后多长时间检查G试验可避免假阳性?
血液制品中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可激活G因子途径,对G试验影响大。

文献报道,静脉输入IgG10g可使血浆G浓度升到达300pg/ml以上,这足以误诊为侵袭性真菌感染(IFI)。

血浆G的平均半衰期为20(3.1-181.3)小时,推断在1周后复查1,3-β-D葡聚糖含量应明显下降或者转阴,可作为IFI的鉴别。

这与上述物质的代谢有关,抗生素一般48小时后上述物质代谢完成或排出体外,但是血浆制品,包括白蛋白代谢半衰期较长,一般需要停用10天左右再检查比较合适。

某些细菌的败血症也可引起G试验出现假阳性,能具体说明吗?
文献报道某些细菌败血病患者,例如链球菌败血症,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的一些可溶性抗原可造成G试验假阳性。

败血症患者,特别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患者,由于机体内产生许多炎症因子,如IL-6和IL-8,这些炎症因子可参与试验过程,引起假阳性结果。

当日一批试验结果中出现数个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符合,如何解决?
①观察当日质控结果是否在控
②检查标准曲线是否合格
③检查操作过程有无差错
④了解患者采样时的临床背景,如病程,是否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等
⑤检查试剂有无过期或变质,是否使用不同批号的试剂
⑥找厂家工程师检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