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文学经典阅读的背景现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使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这一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摒弃印刷文化, 并沉溺于欣赏影视文化, 继而导致人们欣赏文学经典的思维发生了变化。
而面对新媒体时代给文学经典带来的冲击, 相关人员还应该加强对传承文学经典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 并且积极寻求途径, 解除文学经典传播面临的危机, 继而更好地促进文学经典的传播发展。
一、文学经典的含义及阅读意义从阅读的角度解读文学经典的含义, 可以认为具有艺术价值, 并能够引发读者阅读和共鸣, 同时又经得起意识形态冲刷的作品可以被称之为文学经典。
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来看, 能够被称之为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经历了多次身份确认,其命运总是会随着特定时代人的认知作用和自身价值起伏, 一些进入传播后始终处在不断流传的状态, 一些则担负了“禁书”和“经典”的双重经历。
对文学经典进行解读可以发现, 其经典能够从三个方面进行叙述。
首先, 文学经典作品在文字和文体层面无一不是经典的文本, 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其次, 文学经典往往对一个时代进行了记录, 是具有时代历史意义的作品, 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最后, 文学经典被称之为经典, 就是由于其能够超越时空进行人性深处力量的探寻。
所以, 阅读文学经典, 不仅要关注其中的文字和时代信息, 还要学会反思和怀疑, 才能加深作品的开放性和深刻性, 进而使作品产生更多的价值。
能够肯定的是, 阅读和弘扬文学经典, 不仅能够使文学活动取得健康发展,还能够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因为经典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 就是由于其能够呈现出穿越时代的价值观念, 可以使文学创作动机和文学作品传播得到匡正, 并有利于实现文学消费的正确引导。
在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不断丰富的背景下, 人们也将面对大量良莠不齐的文化消费品。
阅读文学经典, 则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标杆, 从而避免人们的思想被消极、错误的思想误导。
因为, 文学经典往往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 能够引人深思, 避免人出现思维被动化和平面化的问题,有利于人的崇高精神追求的培养。
此外, 大多数文学经典中都蕴含深厚的民族文化, 阅读文学经典可以实现这些文化的传承, 并推动这些文化的发展。
而无论是从个人还是社会角度来看, 文学经典阅读都能起到提高公民人文素质的作用。
在但是也更容, 人们虽然有更多途径获得乐趣, 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的今天.易在商品经济社会中迷失自我, 然后开始变得浮躁。
阅读文学经典, 则能使人们实现对糟粕文化的自动过滤, 并加深对人生和自我的思考, 进而保持清明、淡泊的心态。
因此, 文学经典的阅读虽然不能在短期内给人带来回报, 但是却能对人的一生产生长远的影响。
对文学经典进行阅读, 就是进行人生的长期投资, 关系到人能否取得自我飞跃。
正因为如此, 文学经典阅读不仅仅是个体行为, 还是一种民族行为, 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和进步。
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 文学经典阅读的选择在文学经典阅读的选择上, 传统文学经典的形成与国家权力的权威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为一直以来, 教育系统都处在国家权力直接影响下, 以至于文学经典的选择无法摆脱政治因素影响。
但自20世纪以来, 文学经典阅读的选择就发生了变革, 开始逐渐体现民间性。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则进一步推动了这种变革。
(一) 20世纪文学经典阅读的选择20世纪, 中国文学经典作品主要有三类:一是由目前文学史着述中形成共识的文学作品, 如老舍、鲁迅等作家的代表作;二是创作指向经典地位的作家作品,如张爱玲、余光中等, 可进行经典性文本的创作;三是重要作家提供的经典性文本,如北岛和海子等作家的一些作品, 这些作品往往反映了时代文学审美变化, 可以作为时代审美价值参照。
而二、三类作品显然不具有经典政治或宗教背景, 很少有政治意识形态的灌输, 所以这些文学经典的阅读选择更倾向于民间行为, 体现了文学经典阅读选择的时代发展趋势。
(二) 新媒体时代文学经典阅读的选择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使得文化经典的形成拥有了更多读者的参与, 读者在文学经典阅读选择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 文学经典阅读会受到文学教学课本选辑、文学评奖等选辑行为的影响, 而后一种选辑行为就是由读者投票方式决定“文学经典名单”。
最后, 在读者和专家两个群体的“妥协”中, 文学经典的阅读选择则将被确认。
例如, 在“中国文学60家”评选活动中, 在作家三毛的评分上, 读者给出了85分, 专家仅给出了22分, 最终三毛得以入选。
2010年, “郁达夫小说奖”采取了“实名投票”评奖机制, 媒体全程参与, 读者随, 在文学经典改编方面则能够直接决定一部作品是否会出现在文学史视野中。
.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也开始明显受到民众的影响。
目前, 很多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都是出于读者接受的目的, 在经典性因素改编上也有读者广泛参与。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 与世界范围“经典修正”文化背景的形成有关。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美国学术界开始将早先被认定为边缘的一些文本纳入到文学经典选辑中, 以确保经典能够更广泛进入大众文化消费和流通领域。
在这种背景的影响下, 我国文学经典阅读的选择也开始成为文学民间行为。
但与此同时, 文学经典的权威性也将面临挑战, 可能陷入个人化行为被推行到极致的危险境地。
因为,文学经典往往会遭受不同时代文化人的非议, 而大众的参与将导致知识精英对文学经典的影响力被极大地削弱, 从而导致文学经典阅读选择陷入相对主义泥潭中, 继而造成经典性的消解。
因此, 在新媒体时代, 还应考虑如何让文学民间行为推动文学经典阅读累积的问题, 从而避免文学经典遭到消解。
三、新媒体时代背景下, 文学经典阅读的背离(一) 文学经典遭到了无情解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给人们接触多元文化提供了途径。
在这一背景下, 人们的价值观开始变得多元化, 并开始习惯于用多个价值标准进行事物判断。
在对待同一事物时, 即便是同一个人也会出现多重标准。
看待同一件事物, 不同人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
反映在文学经典阅读上, 则会出现良莠不齐的观点。
原本历经时代变迁被认同的经典作品, 就因为一些人唱对台戏而遭到否定。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一些文学批评家和作家对文学经典开始抱有鄙视和怀疑的态度,其中不乏较多本身文学素养不高的网络写手和青年作家。
在这些人的笔下, 文学经典遭到了无情解构, 以凸显其“才华”。
例如, 西方一些后现代学者就致力于解构文学经典, 对这些文学作品的形成历史和其中包含的人为权利因素进行解构,并对其中的非经典性进行夸大。
而大众传媒则是从利益角度出发, 为争取更大利益不断削弱文学经典的教化作用, 以迎合受众的喜好。
为提高收视率和吸引受众, 一些传媒平台对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响作品大肆推崇, 并对原本不存在于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情节进行大肆宣扬。
原本文学经典是为了对人的思想进行启迪,但是经过利益化的改写, 影视作品总是对原着中的一些不良情节进行放大和夸张。
而受众的理解水平和文学素养各不相同, 很多受众不仅不能较好的进行作品进而导致受众对文学经典阅读产生抵触心理。
, 还会对作品产生误解, 本意的理解.对于一些生活阅历较浅的读者来讲, 则会出现思想和行为偏差, 进而导致文学经典完全丧失教化功能。
在这种结果被刻意渲染的背景下, 文学经典阅读遭到了背离, 其扎根之地也遭到了颠覆。
(二) 文学经典遭到了不断冲击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使得“快餐作品”在文学领域盛行。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经济意识和商业化思维在人们的头脑中占据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大,以至于追求经济利益的思想在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了渗透。
受这种思想的影响, 一些作家开始尝试摆脱文学权力对其的压抑, 开始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进行写作。
在这种环境下, 文学作品发行商和出版商将文学经典抛之脑后, 开始一味追求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但在新媒体时代, 读者阅读习惯已经发生巨大变化, 文字信息开始被形象化、直观的视觉画面取代, 感官消费成为大众时尚。
而剩余少部分仍然习惯于阅读文字信息的读者, 也开始关注消遣和娱乐信息, 不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阅读和思考。
而人们观看的各种影视作品都与文学经典援助有较大的区别, 经典的本质已然遭到改写, 原本的故事情节和人物也发生了变化。
经过各种改变, 再加上演员从自身角度对人物的理解和演绎, 则使得一部部文学经典作品陷入了千篇一面的境地。
在影视作品播出后, 观众能够很少真正体会到作品中的内涵, 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人不懂得尊重文学经典, 并开始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经典的肆意改写。
在这种需求的冲击下, 文学经典遭到了各方面的忽视与忽略。
(三) 文学经典遭到了不断排挤在新媒体传播平台上, 出现了各种所谓的“网络文学”。
在不良媒体的引导下, 这些网络电子文本和影像化文本成了主导传播方式, 以至于文学经典遭到了不断排挤。
目前, 网络上甚至出现了越稀奇古怪越能获得更高点击率的现象, 反映了现代人的“猎奇”心理。
而影像化载体的出现, 则为读者直接获取刺激和愉悦提供了途径, 以至于很多读者不愿意在脑海中进行文学文本的再度创作和转换。
因此, 相较于文字文本, 图像化文本得到了大众读者的广泛欢迎, 成了现代常见的文学形式。
就现阶段而言, 虽然有一些网络和影像仍然在传播文学经典,但是却对经典进行了消解和嘲弄, 以满足人们反抗权威的心理需求。
受多元化价目前一些人将多媒体平台上流传的厚黑学和成功学等关, 值观和思想观的影响注个人利益的学问奉为经典, 并将宣扬这些学问的张悟本等人当成是成功人士, 从而导致社会充斥着腐朽、贪婪和不劳而获等不良风气。
而真正的文学经典却被人们看成是缺少实用价值、不值得花费精神进行解读。
在这种潮流下, 文学经典阅读遭到了一再排挤, 已经出现了“边缘化”危机。
新媒体的发展, 直接带来了功利化阅读的问题。
目前, 受西方思潮的影响,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利益角度对一切事物的价值进行衡量, 追求攀比、奢华和享乐, 缺少人生追求和忽视社会价值的实现。
这种短视行为在阅读中也得到了明显体现, 人们总是选择实用的书籍进行阅读, 即便进行文学书籍的阅读, 也是进行快餐书的阅读。
一进入书店, 映入眼帘的也都是各种工具书、考试书和健康书, 大多与名、权、利有关。
在这一背景下, 文学经典开始远离大众, 遭到了各种实用书籍的排挤。
四、新媒体时代背景下, 文学经典阅读的背景现状(一) 阅读多元化在过去, 人们通常需要通过阅读纸质书籍接触文学经典。
由于资源有限, 人们的选择较少, 常常会反复阅读一本书籍, 因此会对作品中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入思考。
将一张冷板凳坐热, 显然是人们沉下心认真阅读作品的历程, 有助于人们深刻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 并从中获得启发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