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弧焊接技术
摘要:焊接技术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青铜器时代,在人类早期工具制造中,无论是中国还是当时的埃及等文明地区都能见到焊接
技术的雏形。
关键词:等离子弧焊
焊接是指通过适当的物理化学过程使两个分离的固态物体产生原子(分子)间的结合力而连接成一体的连接方法。
被连接的两个物体可以是各种同类或不同类的金属、非金属,也可以是一种金属与一种非金属。
由于金属的连接在现代工业中具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因此,狭义地说,焊接通常就是指金属的焊接。
等离子弧焊是一种不熔化极电弧焊,是钨极氩弧焊的进一步发展。
等离子弧是自由电弧压缩而成,其功率密度比自由电弧可提高100倍以上。
其离子气为氩气、氮气、氦气或其中二者的混合气。
等离子弧的能量集中,温度高,焰流速度大。
这些特性使得等离子弧广泛应用于焊接、喷涂和堆焊。
等离子弧焊的起源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这阶段在能源、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了焊接技术的发展,1950年后成为又一次焊接方法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各个国家的焊接工作者开发了不少崭新的焊接方法。
1957年美国的盖奇发明了等离子弧焊;20世纪40年代德国和法国科学家发明的电子束焊,也在
20世纪50年代得到了应用和进一步发展;20世纪60年代又出现了激光焊。
等离子、电子束和激光焊接方法的出现,标志着高能量密度熔焊的新发展,大大改善了材料的焊接性,使得许多难以用其他方法焊接的材料和结构得以焊接。
等离子弧焊的原理
等离子弧焊(PAW,Plasma Arc Welding)是利用等离子弧作为热源的焊接方法。
气体由电弧加热产生离解,在高速通过水冷喷嘴时受到压缩,增大能量密度和离解度,形成等离子弧。
它的稳定性、发热量和温度都高于一般电弧,因而具有较大的熔透力和焊接速度。
形成等离子弧的气体和它周围的保护气体一般用氩。
根据各种工件的材料性质,也有使用氦、氮、氩或其中两者混合的混合气体的。
等离子弧焊的分类
按焊缝成型原理等离子弧焊分为:
a.穿孔型等离子弧焊
b.熔透型等离子弧焊
c.微束等离子弧焊
脉冲等离子弧焊、交流等离子弧焊、熔化极等离子弧焊等
1.穿孔型等离子弧焊
原理:利用等离子弧能量密度大和等离子流吹力大的特点,将工件完全熔透,并在熔池上产生一个贯穿焊件的小孔。
特点:100~500A转移弧,材料/板厚合适时,无须衬垫,悬空即可单面焊双面成型。
适用于3~8mm的不锈钢、12mm以下的
钛合金、2~6mm低碳钢低合金钢以及铜、黄铜和镍及镍合
金的焊接。
当厚度大于上述范围时,需要V形坡口进行多层
焊。
优点:板厚可实现单道焊接;对接焊不开坡口,焊前对工件坡口加工量减少;焊缝对称,焊接横向变形小;孔隙率低。
缺点:焊接可变参数多,规范区间窄;厚板焊接时,对操作者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并且小孔法仅限于自动焊接;焊枪对焊接
质量影响大,喷嘴寿命短;除铝合金外,大多数小孔焊仍限
于平焊位置。
2.熔透型等离子弧焊
原理: 采用较小的焊接电流和较小的离子气流量,等离子弧在焊接过程中只熔化焊件不产生小孔效应,焊接方法与钨极氩弧焊很相
似,焊接时可以不添加金属,主要用于薄板(0.5~2.5mm)的
焊接。
特点:30~100A混合弧。
材料、板厚、接头形式不限,可单面焊双面成形、多层多焊道,对参数的要求不严格,易于实现,
与TIG焊类似。
主要用于薄板(0.5~2.5mm以下)的焊接、多
层焊封底焊道以后各层的焊接以及角焊缝的焊接。
3.微束等离子弧焊
原理:是指电流在30A以下的熔透型等离子弧焊,通常称为微束等离
子弧焊。
特点:焊接电流在30A以下,采用混合型等离子弧。
这种方法使用很小的喷嘴孔径,得到针状细小的等离子弧。
主要用于焊接厚度1mm以下的超薄,超小、精密的焊件。
上述三种等离子弧焊方法均可采用脉冲电流,借以提高焊接过程的稳定性,此时称为脉冲等离子弧焊。
脉冲等离子弧焊易于控制热输入和熔池,适于全位置焊接,并且其焊接热影响区和焊接变形都更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