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1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人(今山东),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李清照与丈夫为逃避战乱来到江南,不久丈夫病逝,词人展转于杭州,越州(今绍兴),金华一带,在孤苦生活中度过了晚年,但她一直关心国家大事,也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李清照擅长写词,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李清照是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词更多的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的深沉伤感,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严肃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实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1.“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疏”字应解为“疏狂”,侧重于“狂”字。

2.结合杜甫《三绝句》诗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说说女主人公昨夜饮酒过量(睡醒了还有残酒),到底是为什么?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3.尽管饮酒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院中的海棠经过一夜的狂风骤雨,现在怎么样了。

4.女主人公为什么不自己去看看,却问卷帘人?“试问”的“试”字反映了怎样的心理?女主人公昨夜就已知道,经过风雨之后,今朝的海棠定是落红满径了。

之所以试问,不是真有疑问,而是自己不忍亲见落花的悲惨,一个“试”字,将这种复杂的心理委婉地传达出来。

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5.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却道”有丰富的内涵,请同学们说说看。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6.“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肥红瘦”,形容绿叶繁茂、红花萎谢的情景。

“应是”也包含着女主公复杂的心理,你能替她就出来吗?你哪里懂得,娇嫩的海棠花怎么能经得起狂风骤雨呀。

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7.“绿肥红瘦”历来为人称道,说说好在哪些方面?“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

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

”《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

”8.词人为什么这么惜花?惜花实际上是惜春,惜自己如花的青春年华。

雨疏风骤→借酒消愁→怕见落花→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2 理解诗人曲折抒发的惜春之情感受李清照言浅意深、含蓄曲折的语言风格1、人称“千古第一才女”,创“易安体”的李清照记忆课下文学常识2、介绍李清照的生平南渡前多写悠闲生活,韵调优美南渡后多怀乡忆旧,情调忧伤1、朗读这首词,说说这首词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场景、对白?人物:主仆两人场景:春雨后的屋中对白:“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结合杜甫《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联系下文,说说李清照昨夜纵酒的缘由可能是什么?不忍见花被吹落3、李清照醒后第一件事是什么?了解经历风雨后,庭院之中的海棠情况如何4、既然如此关切,念念不忘,李清照为什么不自己去看海棠究竟如何了?“试”体现出她怎样的心理?很关切,又不敢于、忍心面对5、从“却道”的“却”字,你能品读出诗人怎样的心绪?她心中早已知晓海棠花的境况对侍女粗心的不悦6、“知否,知否?”怎样朗读才符合诗人当时真实的情感?对侍女的粗心的嗔怪自己的心境无人理解的无奈7、“绿肥红瘦”写出了什么?诗人的用字有什么高妙之处?写出海棠花经历一夜风雨后可能的景象。

仅仅四字就形象可感。

用拟人的手法,更凸显诗人的爱花惜春之情8、作为一名女子,诗人的惜春其实还有怎样的一层含义?惜青春时光的短暂易逝1、理解女诗人惜春之后更为细腻的心绪后,带着这一份理解,再回过头来看前文,你对李清照之前的回避、躲闪、不忍有了怎样的认识?2、在跟深切的理解诗人内心曲折深藏的情感后,再一次朗读诗歌,在朗读过程中重读并重点感受以下字词:“试”“却道”“知否,知否?”“应是”。

读出诗人内心复杂幽微的情感波澜。

3、归;纳语言风格——言浅意深,含蓄曲折李清照如梦令教学设计教案3 1.唱《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回顾词的特点。

2.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词,这首词是宋代著名的女诗人、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的李清照写的《如梦令》看看她此生最难忘的一次少年经历是什么?(板书:如梦令) 这首词的词牌名是(如梦令)题目呢?很多词没有题目,我们往往用第一句来当它的题目,所以这首词的题目也可以叫(常记溪亭日暮)。

1.下面就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要读得充分,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读,相机正音,指导节奏,读出自己的感觉①这里有一个生字,藕,再请同学来读一读,这里的藕花就是——(荷花)②这里有一个词也请大家注意,兴尽,在这里都读第四声,兴指兴趣,兴致。

尽是满足的意思。

所以兴尽就是指——兴致得到了满足。

请同学再来读一下这个词。

③藕花,兴尽,这两个容易读错的词都在第三四句中,谁再来把这两句读一读,把它读正确,读得字正腔圆。

④把词读正确并不难,如果你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

谁再来读读整首词,其他同学注意听,它是怎么停顿的?(指导停顿) 比如说,第一句咱们可以这样读“常记/溪亭/日暮”。

(生读全词) 节奏感把握得挺好。

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3.读好了节奏,我们还要读懂它。

李清照借这首词回忆了自己少年时期的一次郊游经历。

整首词语言简洁,浅显易懂,我相信理解它的意思对大家来说不是难事,请大家再次自由读读这首词,结合注释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师巡视)4.好的,同学们,从我刚才听到的几位同学对意思的理解和大家轻松的表情来看,你们已经读懂了这首词的基本意思。

现在,我还想问问大家,在这首词里既有景,又有人物活动,你能分辨出哪些词语是写景,哪些词语是写人物活动呢?默默地看,静静地思考,然后举手告诉大家。

(结合学生回答,屏幕出示,指读)景: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人:沉醉误入争渡5.细细读着这六个词,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师引述——因为“溪亭日暮”所以“沉醉”,因为“沉醉”所以“误入藕花深处”,因为“误入藕花深处”所以“争渡”,因为“争渡”,所以惊起“一滩鸥鹭”。

你看,句子和句子之间衔接得多么紧凑,多么自然啊!人在景中,景因人显,人和景的相互交融构成了那一幅幅生动美妙的画!让我们再次走进画面,读一读这首词吧!同学们,虽然时隔千载,我们已经无法跟随李清照一起参加那一次郊游,但这首词“词中有画”,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想象,再现情境。

板书:展开想象(齐读)}在这首词里,有一些词语给了我们画面般的美感,仔仔细细地读一读这首词,把这些词语圈出来,想一想,读着它们,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一)画面1:溪亭日暮①咱们先来读一读一二句,齐读。

②哪个词给了你无尽的想象,给了你画面般的美感?(开火车,指三人答)③是啊,“溪亭—日暮”,读着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溪亭日暮)展开想象,用眼睛去看,用大脑去思考,用心去感受,用语言去描绘,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预设:a、学生回答比较简单(亭子、小溪、夕阳)师评语引领:那些美好的景物你都看到了,可惜却都是静止的,谁能把这些眼前的景物说得更加具体?让这些景物活起来,让这幅画美起来!b、若学生说得比较好。

教师评语引领:瞧,他说得多么传神哪,尤其是“xx”词,仿佛把我们都带入了那美景之中。

c、你也走进去了,那一幅美妙的画卷一定正在你的心中展现!说得那么美,你一定能读好这两句,指读。

d、是啊,黄昏时分,夕阳渐渐落下去了,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

远处的山,近处的水,还有那玲珑剔透的小亭,都被染红了,水面上波光粼粼的,让我们情不自禁的吟出这样的诗句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这样的情景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让我们带着这样的诗情读好这第一第二句。

a、好一个良辰美景!好一个溪亭日暮!难怪李清照说她此时已经——沉醉不知归路了。

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呢?是啊,诗人陶醉了,醉得忘记了回家。

在这儿给大家补充一个信息,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的文人都喜欢喝酒。

李白就被称为——酒仙!一喝酒啊,诗兴大发,酒助诗兴,诗从酒出,所以有“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说法。

李清照虽然是女子,但她也很喜欢喝酒,所以说这里“沉醉”之“醉”既是陶醉又是酒醉。

好,酒醉也好,陶醉也好,反正李清照是醉了。

我们带着这份醉意,再来读这两句诗,一定更有味道。

b、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地方,诗人会和谁一起喝酒呢?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诗人和朋友们除了喝酒,还会干什么呢?(赏景、吟诗、作对、弹琴、下棋、聊天)品着美酒,赏着美景,闻着酒香、花香,那可真叫酒不醉人——人自醉啊!这可是一种全身心地享受啊!咱们再次一起读读这两句诗,读出那浓浓的醉意!(指名读)她是这样读的,你也来读一读吧(再指名读) 师深情朗读,大伙一起来读读吧。

(生齐读)老师仿佛看到那样的情景了,再来一次。

(再齐读)二)画面2:藕花深处①是啊,怪不得诗人说她后来是兴尽而归,读——兴尽晚回舟。

此刻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高兴、愉快),就请你读出这份高兴,这份愉快!另外,这里的兴尽,也可以说是兴未尽,也就是还没有尽兴,只是天色已晚,不得不回家啊!此时,诗人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留恋,舍不得离开)那也请你读出这份留恋。

你看,这里同一句古诗给了我们两种不同的理解,而且都是正确的,所以以后读诗就要用心去揣摩、去体会。

②就在诗人回舟时,又有美景吸引了她,那就是——藕花深处。

(分小组把这个词读两遍。

)藕花—深处,(板书:藕花深处)这个深处是指哪?对呀,你想四周全都是荷叶、荷花,这时候呀,那荷花,那荷叶的形状、颜色、姿态一定看得非常清楚。

你看到了吗?(满池都是、下面是绿绿的荷叶,上面一朵朵荷花含苞待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