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其”字用作第一二人称代词的现象

浅析“其”字用作第一二人称代词的现象

浅析“其”字用作第一二人称代词的现象
摘要:“其”字是古代汉语中极为常见的一个第三人称代词,但它偶尔也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

本文主要对“其”字在古代汉语中用作第一二人称代词的特殊用法进行归纳总结,并通过对相关语例的分析,简单阐述“其”字这种特殊用法的修辞心理学意义。

关键词:“其”字;人称代词;活用
“其”的本义是“簸箕”,假借为表示人称代词及指示代词的虚词。

“其”是汉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虚词,它的用法很多。

本文只讨论它作为人称代词的用法。

一般认为,“其”字可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即指代“我”和“你”以外的其他一切人和事物。

但我们通过对一些语料的分析发现,“其”字除了在多数情况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以外,偶尔也用作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代词。

《汉语大字典》中只提到了“其”字作第三人称代词的用法,没有提到“其”字可以作第一、二人称代词。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中提到了“其”字的代词用法:“用于名词或名词化的词语前,表示领属关系,通常表示第三人称,有时表示第一或第二人称。

可译为‘他(它)的’、‘我的’、‘你的’。


对这种现象,有些论述认为这是“其”字作人称代词的一种特殊用法,即承认这种语境下的“其”字可以翻译为“我(的)”或者“你(的)”;也有人将这种现象称为“其”字的活用现象,认为这只不过是第三人称在一定语境下,出于某种特殊的需要而临时用
“其”代指第一、二人称,是一种修辞语用上的活用现象,莫衷一是。

到底哪种解释更有说服力,需要我们进行细致的分析。

通过对一些文章材料的收集,我们发现在古代汉语文献中“其”字出现在以下这样的句子中:
一、“其”字用作第一、二人称代词
(一)“其”字用作第一人称,表示说话者自称
例如:
(1)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

(《孟子滕文公上》)
(2)宋玉曰:“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

”(宋玉《对楚王问》)
(3)……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见主上惨怆怛悼,试欲效其款款之愚…… (司马迁《报任安书》)
(4)足下哀其愚蒙.赐书教督以所不及,殷勤甚厚(杨恽《报孙会宗书》)
(5)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潭林.穷回溪。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6)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资治通鉴第六十五卷》)
(二)“其”字用作第二人称,称代对方
例如:
(7)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8)天子发政于天下之百姓。

言日:“问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

”(《墨予尚同上》
(9)今子爱馋以自危也。

甚矣,其惑也!(《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10)子有令闻而美其室,非所望也。

(《左传襄公十五年》)(11)“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韩愈《祭十二郎文》)
二、“其”字用作第一、二人称代词的修辞心理学意义
通过对以上例句的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其”字可以翻译为“我(的)、你(的)”的例句基本上都出现对话体或近似对话的文章中,包括书信和奏折、悼文等等,“其”字“随文翻译”的成分比较大。

我们知道,确定一个词语的意义,要把它放到整个词汇系统中去观察,而不能仅仅根据少数语例就给一个词另列义项。

总体来说,“其”代指一二人称这种现象的出现需要一定的上下文语境。

也就是说,必须出现在类似对话体的文章中。

“其”字的这种用法可以在修辞和语用角度得到证明。

为了使问题更清楚,第一二人称分开来说:
(一)“其”用作第一人称,主要表现一种谦虚的态度或者说口吻
如:
例(1)“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

”“恐其不能尽于大事”这句话,虽然是滕世子说的,但它是承接上句“今也父兄百官……”之后转换了指示视点而说的。

站在“父兄百官”的角度在背后议论到滕世子时,则滕世子便为“其(他)”。

滕世子这样转述,既把同切身利害密切相关的问题疏远化、客观化了,带有委婉的意味,而且也将父兄百官们轻视自己的语态、心态转述出来了。

如果将此处的“其”换成“我”,便没有此语用意义了。

例(2)是宋玉对楚王说的话。

宋玉在楚王面前更是不敢直接用第一人称“我、我”的自称,故选择了“其“这个不给人强调“自我’感觉的词来代表他自己,从而达到对别人尊重,使自己谦虚的效果。

例(4)中的“其’是杨恽在给孙会宗的信中的自称。

由于写信时不便频繁地使用第一人称“我”等,故换成“其”来表示“我”,这样语气就比较委婉,态度比较谦虚,避免了给人“我字第一”的不好感觉。

其他各例也是同样用“其”来代指说话人,表现一种自谦的口吻。

总之,“其”的这种用法大多用于对话体或近似对话体的文章中。

说话者不直接用第一人称来表示自己,而灵活使用“其”的来代指自己。

(二)“其“字用作第二人称,与“其”作第一人称的用法不尽相同
同样结构的句子,“其”字在语篇中可以译为“你”或“您”,也可以翻译为指示代词“那”,或者根本不必译出。

“其”用作第二人称跟作为第一人称时一样,也是出于修辞语用考虑的一种活用。

所不同的是,“其”用于第一人称表示自谦,而用作第二人称的时候却有不同的语用效果,或表示对对方的尊重,或表达一种转述、客观的口气:
例(7)“其爱不若燕后”意思是“您喜爱长安君的程度赶不上喜爱燕后的程度”。

这里是触龙对赵太后说的话,为了表示赵太后的尊敬、礼貌,触龙没有直接使用第二人称代词,而是用“其”来代称赵太后。

这样就减轻了责备语气,加强了委婉色彩。

但是这个句子翻译为“(您)喜爱长安君的那种程度赶不上喜爱燕后的程度”,“其”翻译为“那种”也未尝不可。

再如:
例(8)的“告其上”意思是“告诉你们的上司”。

例(9)的“甚矣,其惑也”意思是“你(的)糊涂太厉害了”。

总之,以上例中的“其”可以翻译为第二人称代词,也可以不必翻译出来。

三、其他
“其”字活用为第一二人称代词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不是很多,但这种现象也不能忽略。

“其”字用作第一二人称不是一个孤立的语言现象,我们现在可以通过对古代汉语、近代汉语以及现代汉语中一些语料的分析来进一步说明这种现象。

(一)“之”字和“其”字一样,也是古代汉语中一个非常常见
的人称代词,“之”字也有用作第一二人称的用法
(12)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雍也》)
(13)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徒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这两句中“之”都用作第一人称。

前者代指孔子,表示一种客观化、自谦的语气;后面的“之”,代指孟明。

这是一种外交口吻,自谦。

(14)吾抚女以从楚,辅之以晋,可以少安。

(《左传僖公五年》)
(15)秦伯使公孙枝对曰:“君之未入,寡人惧之。

”(《左传僖公十五年》)
(16)君曰:“……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

”(《商君书更法》)
上面三例中处在宾语未知的的“之”代指“您”,表示一种尊敬。

(二)敦煌变文中“其”字的用法
虽然“其”作人称代词的用法在近代汉语中逐渐由“他”、“伊”、“渠”代替了,但在唐末文献敦煌变文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大量使用“其”字作人称代词的现象那么敦煌变文中有没有“其”作一
二人称代词的语言现象呢?一些语言现象如果不加留意,只凭一些孤立的句子,难免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我们先来观察在阅读《敦煌变文选注汉将王陵变》中遇到的两个例子:
(17)卿母见在营中,受其苦楚。

放卿入楚,救其慈母,卿意者[若]何?
(18)“臣启陛下:放陵入楚,救其慈母,兼请卢绾相随”。

这两个“其”如果只考虑上下文,可分(下转第84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