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去括号》——说课稿

《去括号》——说课稿

整式的加减——去括号(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这节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二章2.2整式的加减第2小节“去括号”的两课时内容中的第一课时的“去括号”。

它是第二章有理数的基础知识上的延续,对往后的代数式的计算与应用,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特制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使学生掌握去括号法则;
②使学生能正确的运用去括号法则进行代数式化简及计算;
③通过去括号的产生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去括号法则及其运用
难点:括号前为“—”号时,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要改变符号的理解及应用。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学设计的理论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2)有位著名的数学教育家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让学生都能学会有用的数学。

2、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单项式、多项式、合并同类项的概念理解程度不一定很深刻,许多学生容易造成知识的遗忘,所以讲课时应贯穿去讲述。

(2)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习对括号前“—”的去括号后各项的变化,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由浅入深的分析。

(3)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教学方法
(1)启发式(2)探究式
4、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课的科学性,学好数学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以及学科知识的渗透性。

5、反馈调控措施
(1)注重参与:为巩固本节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独立完成课上的练习及课后作业。

(2)作业反馈的信息:要及时处理好,争取让学生掌握每节课的知识。

设计意图说明
回顾旧知识为新知识作辅垫
三、教学设计
1、回顾旧知识
①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合并同类项。

学生活动:学生交流复习
②加法结合律
a+(b+c)=a+b+c
2、创设情境
①教材第108页回忆及做一做
创设情境,体验新知产生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板书:a +(b+c)=a+b+c
a-(b+c)=a-b-c
问题:(1)发现什么样的等式关系?
(2)运算顺序一样吗?结果一样吗?
让学生思考几分钟然后作答。

3、发现新知
活动1:
10+(5-2) 10+5-2
10+(5+2) 10+5+2
10+(a+b) 10+a+b
从特殊到一般,体验去括号的情境。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
10-(a+b) 10-a-b
10-(a-b) 10-a+b
问题:①左、右两部分式子各有什么特点?
(左边有括号,右边无括号)
②左、右两部分结果有什么关系?(相等)
③从这些式子中你有何发现?(学生讨论)
板书:
a + (b+c)=a +
b + c
a-(b+c)=a-b-c
活动2: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并板书
去括号时,如果括号前是“十”号,括号和“十”直接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不改变符合;如果括号前是“—”号;括号和“—”直接去掉,括号里的各项的符号都要改变。

应用新知,解决问题,突出学生合作学习
练习:(去括号)
a+(b-c)=a+b-c
a-(b-c)=a-b+c
a+(-b+c)=a-b+c
a-(-b-c)=a+b+c
学生活动:学生演板,学生评议
教师活动:
强调注意点:①去括号时连同符号一起去掉;
②去“—”括号时,括号内每一项都必须改变符号
4、解决问题
例: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① (x+y-z)+(x-y+z) -( x-y-z)
② (a2+2ab+b2)-(a2-2ab+b2)
③ 3(2x2-y2)-2(3y2-2x2)
学生活动:学生演板
师生互评:
(x+y-z)+(x-y+z) -(x-y-z)
=x+y-z+x-y+z-x+y+z
=x+y+z
(a2+2ab+b2)-(a2-2ab+b2)
= a2+2ab+b2-a2+2ab-b2
运用去括号解决实际问题,更深入地体会和理解去括号法则=4ab
3(2x2-y2)-2(3y2-2x2)
=(6x2-3y2)-(6y2-4x2)
=6x2-3y2-6y2+4x2
=10x2-9y2
教师点评:
①掌握若有括号,则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②先利用乘法分配律,把括号前面数字或字母先乘进去,再去括号。

使知识系统化,让学生能够及时消化知识
5、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针对不同学生,面向全体学生
6、作业
第71页习题2.2 第二题、第三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