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
任务:1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2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3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法纪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内容:1爱国主义,2理想教育3、民主与法制观念4集体主义教育5 劳动教育6 功德教育7 自觉纪律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过程规律:1 知行统一的培养和提高2 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3、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教育影响的过程 4 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原则:1 导向性2 疏导性3循序渐进4 因材施教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6知行统一7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8 坚持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9 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
途径:1各科教学,2少先队活动,3校内外活动,4实践活动,5班主任工作,6班会晨会
方法:1 说服教育法2、陶冶情操3、榜样示范4 品德评价5 品德修养提高6 角色扮演7合作学习8实际锻炼
模式:1道德认识模式2 体谅模式3价值澄清模式4 社会模仿5集体教育
教学
任务: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内容:智慧体能审美道德观念等
过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交往对象的间接性和概括性,交往方式的简洁性和高效性,教师的指导,引导和传授,认识的交往性和实践性,认识的教育性和发展性
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品德教育相结合
教育原则:1 启发性2 巩固性3直观性4 因材施教5 循序渐进6 量力性7 理论联系实际8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
方法:1 讲授法2 讨论法3 谈话法4 实验法5 演示法6 练习法
环节:备课上课(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作业布置与检查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评定
上好一节课的标准:学生注意力集中,参与到课堂中来,思维活跃,照顾到个别学生
评价: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
相对性绝对性,个体内差异
评价方法:1 自我评价2观察2 测验3调查
教案的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讲授,巩固练习,归纳总结
教师与学生
教师概念: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2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使命
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和创造性(教育机智),连续性和广延性,间接性和长期性,主体性和示范性
权利:1教育教学权,2评价学生,3参与学校的管理,4获得报酬,5进修权,6学术自由义务:1贯彻国家教育反正,完成教学任务,2为人师表3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受到侵犯,4关心爱护学生5提高自我修养6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
职业素养: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知识素养:1学科专业知识,2政治理论,3科学文化知识,4教育科学,5实践知识
能力素养:语言,组织管理,自我反思与自我调控,组织教学
教师观:1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2由原来教育教学的支配者控制着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3 由静态的知识占用着变成动态的知识研究者
发展途径:师范教育,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
现代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2学生是独立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同伴群体(集体/班级)对学生的影响:1为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条件2 学生进步提供了竞争的环境,3 为学生平等观念的意识提供了基础4 为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师生关系:1、教学上授受关系2人格上平等3 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
类型:权威,民主,放任
影响因素:1教师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领导方式,智慧,人格因素2 学生方面:对教师的认识3环境:课堂环境和人际组织环境
良好关系的建立:1 教师方面:了解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提高自身的素质,热爱尊重和公平的对待学生,发扬教育民主,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2 学生方面: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老师3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较强学风教育
新型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班主任工作
班集体特点:1 有明确的共同目标2有一定的组织结构,有力的领导集体3 共同生活的准则,健全的规章制度4 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作用: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参与和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如何培养:1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 培养得力的班集体核心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 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5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班主任的素养:1 热心爱心耐心宽容心,细心2 协调和沟通,教育自制力,课堂教学能力
工作内容:1、了解和研究学生,2组织校内外活动3 组织班级活动,4 培养优秀的班集体5 协调多种教育力量6 学生档案的建立7 学习和生活的指导与管理8 个别教育工作10 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11 偶发事件的处理
班级管理作用:1 良好的班风(基本),2 学会自知自理(重要)3 提高学习效率(主要)课程
课程类型:学科VS活动,分科VS综合(相关,广域,核心,融合),必修VS选修,基础新VS 拓展VS 研究,显性VS隐性,国家VS地方VS 校本
制约因素:1社会需要2学科发展水平3 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课程开发的原则:经济性,共享性,因地制宜,实效性
新课改课程改革的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 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3 实现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考试制度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密切课程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教学观:教学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关注学生转向关注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参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不是单纯的课程传递和执行过程,也是课程创生阶段
教育,教育学产生及其发展
教育: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学发展:孔子-孟子-荀子-墨家-道家
苏格拉底(启发,社会本位论)-亚里士多德(教育的本质是培养统治者)-柏拉图(教育遵循自然,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培根(提出要独立)--夸美纽斯(泛智教育,学制系统,班级授课制,《大教学论》,学科独立的标志)-康德(首开课)-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洛克(白板说,外铄论,绅士教育《教育漫画》)-卢梭(《爱弥儿》,儿童教育学之父,自然主义教育)-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普通教育学》旧三中心,明了,联系,系统,方法)-杜威(新三中心,在做中学,教育即生活,即生长,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目的与教育的基本规律
教育目的VS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规定了学校教育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
实现途径: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价值取向: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相统一
基本精神:1社会主义方向性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3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4培养独立个性5 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的内涵:1面向全体学生,2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个性4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施的措施:1改变教学观念2 改变学生观3 建立制度,4建立运行机制,5保障机制,6校园文化建设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文化:传承,交流,创造等
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
个体个性化特征:个体意识的发展,个体特征的发展,个体价值的实现
个体身心发展规律:顺序性(循序渐进)--阶段性(不能一刀切)-不平衡性(抓住关键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互补(长善救失)--稳定和可变--整体
影响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导原因),个人主观能动性(决定性)
教育制度
我国:分支型制度
学制改革内容: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3 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的路线4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
义务教育特征:免费,强制,普及
教师终身学习的方法:参加系统的终身教育,参加校本课程,参加成人教育,借助媒体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