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教师成长系列报道》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推荐理由: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不会超出学校教师的质量,或者说教师质量的高低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所以教师的成长问题是教育发展或学校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而文章从五个方面讲述了教师成长的路径:成为有课程智慧的教师,成为有教学智慧的教师,成为有管理智慧的教师,成为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成为有思考习惯的教师,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道,值得一读。
教师成长之一:成为有课程智慧的教师中国的教师一直被称为“教学工作者”,这是对的。
但是,一个优秀的“教学工作者”首先是一个出色的“课程工作者”。
所谓“课程工作者”,就是说,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教材”的人,他首先是一个“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或“重新开发教材”的人。
优秀的教师总是在调整、补充或开发教材,或者说,优秀的教师一直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可能表现为“补充教材”,这是比较温和的形态;也可能表现为“更新教材”,这是比较激烈的形态;还可能表现为“校本课程开发”,这是比较充分的形态。
“吃透”教材在变革教育传统的过程中,总会提出一些教育隐喻或教育口号。
新课程有一个流行的课程口号:“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这个口号是有意义的,但也容易误解,如有些教师以为新课程不重视教材,可以随意调整、更换教材。
教师可以补充或开发新的教材,但补充和开发新教材的前提是尽可能“吃透”并“利用”现有的教材。
“吃透”意味着教师对教材“了如指掌”,而不是“伸手不见五指”。
教材一旦被教师“吃透”,则这份教材在教师的心中已经“明朗透亮”,而不是“一团漆黑”。
有些教师“吃透”之后甚至可以“背诵”教材,虽然没有必要建议每个教师都能够背诵教材,但教师应该对教材有基本的了解和熟悉。
“吃透”教材之后,教师可以“利用”教材。
“利用”教材首先可以表现为“调整”教材,即保持教材的总量不变,只是变换教材中各个教学单元的顺序。
只要不至于引起学校管理上的混乱,教师是可以调整教材的。
“利用”教材也可以表现为“整合”教材。
“整合”不只是调整教材的顺序,而且是将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使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照应,融合为新的主题。
“利用”教材还可以表现为“解读”或“解构”教材,即教师引导学生尽量解释和发掘教材背后的意义,或者以怀疑、批判的方式使原有的教材显露另外的意义。
“补充”教材补充教材实际上是以“加法”的态度对待教材。
“补充教材”的方式既能够保证教师不至于“照本宣科”,又能够让教师减少考试的焦虑。
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构成了教学的关键要素。
如果教师在上课之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并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材料,那么,这样的教学在“上课”之前,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更新”教材如果教师发现现有的教材绝大部分内容都比较过时、落后或者不适合学生学习,那么,教师就可以考虑用另外的教材替换现有的教材。
在传统的教材制度背景中,更新、更换教材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是,当市场上出现多种版本的教材之后,这种更新、更换教材已经不再是新闻。
“更新教材”也可以视为“补充教材”的形式。
它意味着教师用新的教材替换所有或绝大部分教材的内容,而“补充教材”虽然也更新了教材,但以维护原有的教材为前提。
“更新教材”是先做“减法”,再做“加法”。
没有必要期待所有的教师都有更新、更换教材的能力。
教材的开发与编写需要专业的素养和额外的时间。
总有一些教师,他们凭借自己宽广的阅读面和丰富的经历,大量提供补充材料。
只要这些材料是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意义的,那么,这些材料就可以进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
中国曾经有过多次教育改革(或教育实验),其中很多教育改革实际上只是“教学改革”,也就是“教学方法改革”。
有效的教学改革原本应该是课程改革,应该使教材和教学方法同时发生改变。
否则,教师就只能在教学方法上作一些微调,而不能使教育发生整体的转换。
2000年前后,中国教育界出现的教育改革称为“课程改革”、“新课程”,而不是单一的“教学改革”、“新教学”,这是有道理的。
如果教材错了,教学方法无论如何调整,终归是一种微调,甚至会“助纣为虐”。
也可以说,如果只改变教学方法而不改变教材,至多只有“正确地做事”的效应,而且很可能是正确地做错误的事情。
方法是对的,方向却错了。
教材改变意味着首先保证“做正确的事情”。
显然,“做正确的事情”比“正确地做事情”更重要。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刘良华)教师成长之二:成为有教学智慧的教师如果说“课程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备课”的智慧,那么,教师的“教学智慧”则主要显示为“上课”的智慧。
事实上,一堂好课这个话题虽然复杂,但还是可以从“复杂”中找出一些“简单”的要素。
我们借用韩愈的框架,认定一堂好课至少有三个基本要素:传道、授业和引起主动学习。
韩愈的原话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的“传道”在这里主要指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培育学生的人格;“授业”在这里主要指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惑”在这里主要指让学生主动学习并在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之后教师再给予解答。
“传道”对孩子来说,“传道”是影响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
这里的“传道”是指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受到激励、唤醒和鼓舞。
知识也许是可教的,但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不可教的。
教师的“传道”只能显示为感染、熏陶和引导,只能显示为激励、唤醒和鼓舞。
好的教师总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感染、感化他的学生。
教师除了传递知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使命:让学生成为有独立人格的人。
教师的基本使命,就是让学生因自由精神和独立人格而主动求知、自由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
“授业”“授业”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里的“授业”主要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业上达到掌握的水平。
在重视“笔纸”考试的现实社会中,“授业”可能是中小学教师和家长最关心的主题。
学习就是打游戏,学习就是认地图。
当然,也可以加上另外两句话:“学习就是学说话”和“学习就是学走路”。
第一句话:学习就是“打游戏”,与之相关的概念是“及时反馈与矫正”。
中国教师和中国家长目前面临的最头疼的问题是学生接近“无度”地沉溺于“网络游戏”中。
学生为什么愿意把自己交付给网络游戏?网络游戏究竟有什么诱惑力?原因可能是,游戏里面隐含了学习的秘密。
游戏里面隐含的第一个秘密是,任何游戏总是为游戏者提供及时的反馈。
游戏里面隐含的第二个秘密是,任何游戏总是让游戏者满怀希望,无论游戏者经历了多少失败,但只要游戏还在延续,游戏者就有成功的希望。
实际上,这两个秘密是相互缠绕的,它让参与者满怀成功的希望,并为参与者提供及时的显示成功或失败的反馈。
第二句话就是“学习就是认地图”,这也是一条教育隐喻。
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看看用哪种学习方法能够让学习者在一个星期之内掌握整个北京市地图的所有街道。
掌握和理解的标准是:你问“安外大街88号”在哪里,学习者就可以回答出从大兴出发,经过哪些街道就可以抵达那个地方。
最有效的办法是,学习者最好先确定自己在哪里,然后找出“主干道”,比如东西走向有几条主干道,南北走向有几条主干道。
掌握了主干道之后,再去学习“分支”和“分岔”的街道,这就是“整体学习”。
及时反馈与整体学习这两条原则是多么的重要。
引起主动学习如果说“传道”是一堂好课的第一个标志,有效地解决知识困惑是一堂好课的第二个标志,那么,教师引起学生主动地学习,这是一堂好课的最高境界或终极使命。
帮助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真正的帮助是让学生“摆脱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依附”。
有关主动学习最恰当的教育隐喻是“学走路”。
“学走路”意味着没有人能够代替你走路,你只能自己经过爬行,跌跌撞撞,然后就学会了直立走路。
尝试、摸索、跌倒、摔跤之类的错误是成长的正常代价,如果不付出尝试、摸索、跌倒、摔跤的代价,人就不会掌握走路的技巧。
学习是自己的事,别人只能提供帮助,但无法代替。
成人在某个时候可以“牵”着孩子的手往前走,但这种“牵手”也是需要克制的,在必要的时候要“放手”。
这个秘密至少在叶圣陶那里已经被识破。
1962年,叶圣陶在给教师的通信中提出,教学如“扶孩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
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今天,很多教师在上课时,不告诉学生“我们去哪里”,从不指出大体的方向。
一开始就下定义,一味要学生一步步陷在“推理”的泥坑里,以为这便是思考训练,这便是“教学”,其实这只是教学的“形式”。
在今天的教室里,我看到学生不敢或不知问出一句:“老师,我们去哪里?”总觉得老师走在前头,一味要学生“尾随”。
甚至有的老师是将学生“背着走”的。
要改良教学,或许我们今天该提出要学生“带路走”的赶牛教法。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刘良华)教师成长之三:成为有管理智慧的教师◆能上好一堂课的教师不一定是学生喜欢的教师。
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管理智慧。
◆管理智慧的核心是教师的民主精神以及相关的管理技巧和管理威信。
◆一位老师让学生敬畏的原因可能是他的思想魅力,也可能是他的人格魅力。
学生喜欢老师,是因为老师有爱心,对学生好。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刘良华一位教师如果有课程智慧和教学智慧,他(她)基本上就可以上好一堂课。
但是,教师仅仅能上好一堂课是不够的。
有的教师上课不错,却很让学生讨厌。
学生为什么讨厌教师?很可能是教师缺乏基本的管理智慧。
管理智慧的核心是教师的民主精神,除此之外,还包括相关的管理技巧和管理威信。
民主管理对教师来说,什么是民主呢?民主就是尊重学生,遇事肯与学生商量。
如果学生出了事情之后,教师不与学生商量就自作主张解决学生的事务,就是独裁。
独裁就是不与他人商量而“单独地裁断”。
成人曾经经历了失败和痛苦,这些失败与痛苦转化为人生经验之后,他们会以导师的心态鄙视和教训儿童。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是教师和家长的普遍心态。
这种“大人情结”总有一天会让这些“大人”陷入尴尬:他们要么死死地抓住管理、治理的权利不放,这样的“大人”就会培养出大批唯唯诺诺的“奴才”或琐琐碎碎的“蠢材”,这是“母强子弱”的典型症状;他们要么在某个时候遭遇抵制或抵抗,他们一直不明白,“我全心全意为他们着想,他们怎么不理解我的苦衷呢”?大人们应该明白,人的成长需要付出必要的代价。
儿童自己做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错误甚至会遇到一些危险,但是,这是成长必须支付的学费。
如果父母一直怀疑孩子自己做主、自我管理的能力,那么,孩子的精神成长就会无限期地延迟;如果教师一直怀疑学生自己做主、自我管理的能力,那么,学生就会成为精神的侏儒。
他们可能善于服从、听话、俯首称臣,但缺乏自信、热情、勇气,他们的生命也会缺乏基本的活力与光泽。
管理的技巧班主任的管理技术主要显示为人际(尤其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的技巧与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