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教育史教案——第八章 鸦片战争后的清代教育

中国教育史教案——第八章 鸦片战争后的清代教育

《中国教育史》教案
第13次课3学时主讲教师:陈秀珍章节第八章鸦片战争后的清代教育课题鸦片战争后的清代教育
目的要求1.了解清末封建传统教育的衰败与危机。

2.新式学校创办的背景、代表人物、学校特点、意义、局限性.
3.理解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的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新式学校创办的意义;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难点: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

教学
方法
课堂面授、课堂讨论、自学指导
教学过程
第八章鸦片战争后的清代教育
【第一课时】
一、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和教会学校对中国教育的冲击
1、列强文化侵略的表现
出版书报,控制思想,国人了解世界自行办教育-教会学校
插手中国新教育-京师同文馆
建立全国性教育组织-学校教科书委员会
兴办各种慈善事业,笼络人心
2、教会学校
第一所马礼逊学堂1839年澳门、学生
发展规模、地点、、数量、招收对象
3、庚款兴学、派遣留学生、清华大学堂、基金会
二、传统教育的变革和近代教育的创办
1、旧教育的腐朽表现-八股文
2、改革思想产生
龚自珍:反思教育弊端,提出改革宗旨、措施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太平天国反孔儒、平等教育、学西方教育制度【第二课时】
3、新式学校创办的背景、代表人物、学校特点、意义、局限性
京师同文馆等外语学校1862年北京
福建船政学堂技术学校1866年福州左宗棠
4、留学教育
在马礼逊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中,容闳、黄宽、黄胜三人于1847年在教会资助下随布朗至美国留学,成为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

1872年,清政府派遣的首批留美幼童出发赴美学习,其中有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铁路工程师的詹天佑。

教学过程【第三课时】
三、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张之洞所言的中学,是“《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

即传统的经史之学,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等。

2、张之洞所言的西学,包括“西政”和“西艺”两部分,“西政”即西方各类具体制度和行政管理措施,“西艺”即西方各类科学技术。

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本质在于,中学是本体,是基础,西学只能在不能和中学所代表的封建专制及伦理纲常冲突的前提下适当引进并发挥作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中国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潮和社会思潮。

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把它系统化、理论化,使它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纲领。

其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

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明纲",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

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

他所理解的西政,并非西方政治,只不过是一些具体的政治设施,如学校制度、武备制度等等。

他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

但是,这一教育主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①它从理论上论证了西学的有用,为近代西学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创造了依据;
②它将学校列为西政的首位,有利于引用西方的学校制度和教育理论;
③选择的向西方学习,有助于维护民族自尊心。

作业布置1.列强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和教会学校对中国教育的冲击表现在哪几方面?
2.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的意义是什么?
3.新式学校创办的背景、代表人物、学校特点、意义、局限性分别是什么?
主要参考
资料1、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
2、孟宪承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3、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后记。

相关主题